解读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全球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技术创新成为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汽车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可以说,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以其极高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汽车业关注的焦点。然而,与世界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汇总过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我国汽车产业以及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历史。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旧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心中那干过成立后,我国的汽车工业才开始正式起步。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破土动工,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于1956年建成投产。从此,中国
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初创、成长到全面发展的阶段。
1、“卡车时代”(1953-1983年)
  这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缓慢而不平稳,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制造产品,所制造的产品性能比较差,而且采用计划供销方式进行沟通。
  起步初期的中国汽车步履还是很平稳的。1960年,去昂过汽车总产量从1955年的61辆提高到22574辆,尽管其中有“”的因素。50年代初,日本本田还只能生产两轮的摩托车,韩国现代还没开始成产汽车,与这些邻国相比,按照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的起点并不算低。但是之后的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变动使中国汽车产业进步缓慢,中国汽车业很快就在社会的大潮中沉浮不定,直到1971年,全国汽车产量才突破10万辆,1980年才突破20万辆。而那时,日本汽车正进入跳跃式发展的急增期。1978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鼓励民族汽车与国外汽车巨头合作,中国汽车由此向世界汽车工业敞开了大门。
赵本山为女儿拉票  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发展的重点是载货汽车,几乎忽视了桥车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是“中国卡车工业”
2、吸引外资阶段(1984-1993年)
  这一阶段,名族汽车与国外汽车巨头合作,大批中国合资汽车企业成立,汽车业特别是轿车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中国汽车很快就进入第一轮合资浪潮。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南京汽车引入了意大利菲亚特的依维柯汽车,广州汽车与法国标志的合资项目也获得批准,被桎梏了30余年的轿车工业开始大步向前。1986年,全国轿车总量就突破了1万辆,是上一年的2.3倍。此后连年大幅上升,到1994年,桥车产量就已超过25万辆,上海大众这样的单一桥车生产企业也逐步超越了一汽、二汽等大集团,成为中国汽车的领头羊。
3、汽车家族化阶段(1994-2000年)无聊寂寞
  这一阶段,中国汽车走向家族,汽车的消费市场开始形成,单汽车行业的一些弊病也越发
明显。
  1994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家庭汽车,鼓励个人购买。家庭汽车概念迅速扩散至全国,有20多个省、市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消费市场应运而生。从1994年到1995年,全国汽车总产量增加了10万辆,其中轿车就增加了8.5万辆。但是由于汽车消费没有得到明确的鼓励,各种税费、地方保护仍十分严重。同时,汽车工业本身散、乱、规模小的劣势也愈发明显。年增速只有1.5%至7.3%。到1998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达到162.8万辆,成为世界上第十大汽车制造国。同年开始的第二轮合资热潮,使国产汽车种类日益丰富,如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别克、雅阁相继成立,一汽大众、神龙公司开始向连续多年位居国内汽车企业榜首的上海大众发出挑战,而第一合资汽车企业——北京吉普则由90年代中期的高峰期走进了低谷。
4、加入WTO的阶段(2001年至今)
  这几年是我国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把我国的汽车产业真正推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从01年的汽车总产值234万辆,发展到2010年全国共生产汽车1826.47万辆,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二、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的技术进步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都进行过技术引进以实现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但技术引进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深度却不同。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最初是从国外整体移植汽车制造厂开始起步的。建国伊始,我国与苏联达成由苏联帮助中国建造汽车厂的合约。从此,在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过程中,前苏联专家承担了主要任务,包括工厂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等工作。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80%的成套设备,派出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虽然在第一阶段的初始,技术引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但在这一阶段,技术引进并未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一方面是由于那一时期过分强调自力更生,使引进成为最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汽车工业的技术引进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其实施也基本上依靠中央的财力与物力,而当时国家工业发展的重点是钢铁军工及与其相关的工业,汽
车工业只是为了国防建设的急需而发展的,所以国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引进。
  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一支持续到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加剧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危机感,也迫使政府和企业选择了一条技术进步的捷径——技术引进。
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国汽车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相关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发了大量适应市场需求和产品,出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轿车产品,构成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汽车大市场。
在初步了解我国汽车产业以及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发展史后,下面我们来聊聊我国汽车产业的概况:
1.我国汽车工业概况
关于团结的谚语
繁体qq签名  进入2000年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带动下,中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环境正在改善,私人购车异常活跃。2001年中国汽车销售234万辆,其中轿车72.15万辆;同
比2000年分别增长13.6%和18.3%。2005年中国汽车销售575.82万辆,其中轿车278.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54%和24.31%。2006年在2005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产销量双双突破700万辆,全年销售721.6万辆,其中轿车38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13%和36.89%;2008年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汽车工业仍取得了不小的增长,全年汽车销售934.51万辆,其中轿车503.7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70%和16.14%。2011年1-6月汽车产量已经达到915.6万辆,其中轿车82.23万辆。2010年全国共生产汽车1826.47万辆,同比增长32.44%。
  2.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状况
  在全球汽车工业价值链中,汽车零部件价值大概占总价值链的50%。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汽车市场的持续繁荣,中国汽配行业近年来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且增幅巨大。“十二五”期间是继整车高速发展后汽配行业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据汽车工业年鉴相关资料,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60万辆和1,380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8,600万辆。2010 年,我国的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为 1826.47
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记录。
  另外,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总人口的76%有汽车,中等经济发达国家总人口的27%有汽车,而中国只有2.2%的比例。这说明汽车工业在中国的潜在市场是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未来热门专业  在市场需求的促进下,近年来中国汽配行业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
  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现状及趋势
今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额2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发动机零部件、传动系统零部件、制动系统零部件、行驶系统零部件、转向系统零部件累计出口额分别为27.39亿、13.82亿、20.54亿、103.80亿和5.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6.45%、25.44%、25.19%、37.40%和39.58%。
  从量上来看,我们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这几年一直处在加速增长这么一个趋势,即使是金融
危机发生对我们零部件的出口量来说造成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从我国国出口出去的零部件的产品,主要国家出口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第三是韩国,德国。最主要亚洲地区包括日本跟韩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初级的零部件为主,比如说车轮、刹车片等等。但是在高端的电子产品,比如说GPS,其他的控制系统,整个汽车用的电子软件系统,我们内资企业生产的还是比较好的。内资企业主要向这些发展中地区出口,也有往发达国家出口的。但是大部分还是面向他们比较低端的售后服务市场服务,真正的OEM配套市场,我们中国的内资企业是很少能挤进去的,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跟跨国公司有资本关系的外商投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生产完了之后再供给整车生产企业。
  整个零部件产品的分类来看,出口的汽车关键件占30%,零部件占70%,排在第一位就是汽车轮胎,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
纵观我国汽车产业的50多年的发展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汽车产量和销量逐年增加。但是整个汽车行业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许冠武1、 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大而不强”问题凸显
    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为23.5%,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产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国。 快速增长的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初步统计,2010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达到2.5%,目前汽车行业间接从业人员3000万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7802万辆,其中民用轿车保有量4029万辆,私人轿车保有量达3443万辆。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主流,市场预期较好,专家认为中国已经迈入汽车社会。
    然而,作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国,我国的汽车产业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2010年,我国出口整车54.5万辆,在国际汽车市场不过“冰山一角”。
    即使在中国“本土”市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洋品牌”,据统计,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627万辆,仅占乘用车总销量46%;自主品牌轿车销量293万辆,仅占轿车总销量31%。     
    从生产环节看,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更为典型。我国汽车企业数量有100多家,但大多年产量低于10万辆,实力不够雄厚,市场竞争力偏弱。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上汽、一汽和长安在世界500强中分别排在第359、385和428名,2008年度销售收入分别为249、237和217亿美元。相比之下,位居世界100强的11家国外汽车制造商中,销售收入最大的是丰田:2043亿美元,最小的是现代:72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