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材料汇编
兴化市高三语文中心组
0一一年元月
必修1
(一)劝学
一、重要实词
1.跂:提起脚跟,踮起脚。
课文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迁移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指宋国)远?跂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
  文:谁说黄河宽广?一叶芦苇就可以渡过去。谁说宋国遥远?踮起脚来就可以看到了。
2.假:凭借,利用。
课文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迁移句: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吕氏春秋·用众》)
  文:因此善于学习的人,利用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借助于他人的人就拥
        有天下。
3.跬步:半步,跨一脚。
课文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
迁移句: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簣而进,及于万仞。(《北史·魏收传》)
  文:一小步一小步地不停积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一筐土一筐土地倾倒堆积着前进,
        可以上达万仞高峰。
4.用:因为。
课文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蚶夹,除了蛇和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这是因为
        它用心浮躁啊。
迁移句: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节选自《论衡·订鬼篇》)
  文:白天就会看到鬼的出现,夜晚躺下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
        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有人按住自己的身体哭泣。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
        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心中害怕和脑中存有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二、重要虚词
1.兼词。相当于“于此(彼)”,在这里(那里)。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助词。⑴句末词气,“了”“呢”等。
        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⑵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例:盘盘焉,囷囷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3.代词。⑴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⑵疑问代词,哪里,什么。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迁移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
        江西旅游必去十大景点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崤之战》)
  文: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抗击我
        们的军队。殽有两座山陵: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躲
        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
        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格式:①“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中心语+之+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③“中心语+定语+者”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课文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
        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迁移句: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文: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停止对关系疏远的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
(二)师说
一、重要实词
1.身:自己。
课文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文:爱惜自己的儿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迁移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文: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而自己却被全宋国的人取笑。
2.拘:束缚,限制。
课文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文:六艺的经文和解释传文的著作都普遍学习了,不受耻学于师的时俗的束缚,向我学习。
迁移句:贤者更礼,不肖者拘之。(《商君书·更法》)
  文:有才能的人更改礼仪制度,没有才能的人被礼仪制度束缚。
3.嘉:赞美,嘉许。
课文句: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我赞扬他能够履行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迁移句: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表论田畴功》)
  文:田畴文武双全,他的节操忠义值得嘉奖。
香香公主颖儿二、重要虚词
1.而
1)顺承连词,相当于“就”。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2.其
1)人称代词,他。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语气副词,表祈使,相当于“千万,一定”。
例: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迁移句: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
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与妻书》)
  文: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人当作自己内心的挂念,应该也乐意牺牲我和你自身的幸福和利益,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千万不要悲伤啊!
三、特殊句式
判断句
格式:①“主语+者,谓语+也”
例: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②“主语+者+谓语”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
记》)
③“主语+谓语+也”
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项脊轩志》)
④“主语+谓语+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课文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迁移句: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乐记·乐本》)
  文:一切音乐,都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乐理,是与人伦物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理。
(三)赤壁赋
一、重要实词
1.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课文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文:壬戌年(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划着船在赤壁的下面游览。
迁移句:明皇末年在华清宫,值正月望,欲夜游,陈玄礼奏曰:宫外即是旷野,须有预备。若欲夜游,愿归城阙。(《南部新书》)
  文:唐明皇晚年在华清宫中,正值正月十五之夜,他想要夜间出游,陈玄礼上奏说:“宫外就是空旷的荒野,必须有预先准备才行。若想要夜间出游,希望回到都城中再说。”
2.如:动词,往。
侯勇个人资料
课文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文:任凭一叶小舟随波逐流,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飘荡。
迁移句: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三国志·
吴志》)
  文:孙权将前往吴国去,在一座废亭亲自乘马射虎,马被虎所伤。孙权用双戟投刺老虎,老虎受伤退却。
3.愀然:忧伤凄怆的样子。
课文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
迁移句: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鸣鸡夜课图记》)
  文:我当时幼小,不能够回答(外祖父的话),就扑到母亲怀中,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母亲也抱着我悲伤不已;屋檐下的风,吹着案几上的蜡烛,仿佛伤感地助长着人的悲情。
二、重要虚词
1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中华牙膏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2.连词。(1)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刘丹车祸现场图片3)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刘晓虎个人资料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捕蛇者说》)
7)表因果关系,因而。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8)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迁移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翱事》) 
  文: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地不让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
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
三、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