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之毛南
毛南族有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谭姓虽不确定,但立于1788年的《谭家世谱》碑称:“原来祖籍系荆州”,又与巴人相连。韦姓当与壮族有联系,而覃与卢姓则肯定与古代巴人有着关系密切。   苏醒为什么被封杀
中华民族之毛南族
一、概述与族源
毛南族,现有10.72万人(2000年)。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据考证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
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毛难”、“冒南”等。这些史籍记载都是“毛南”名称的同音或近音之异写,说明毛南是由地方名称而发展成为民族名称的。
据许多史籍记载,毛南族及壮,侗、仫佬、水等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居住的地方。南北朝以后,又有“僚人”在这一带居住,称为“蛮僚”,唐代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上封建王朝的“户籍”,被统称为“生蛮”。唐代以后,封建王朝诏用这里的部落酋长,设置了羁縻州县,进行羁縻统治,把这里的少数民族以地名而命名为“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泛称“峒蛮”。
明、清之际,这一带少数民族有壮、瑶、苗、水、俍、伶、僚等很多名称。而外来的汉人还极少,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应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骆越人”,及其后来的“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蛮僚”的后裔。
毛南族在形成过程中,除保持自己原有的特点外,同时融合了周围壮、汉族的成份、旧而在文化生活中又同壮、汉族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他们生活水平在大石山区,交通闭塞,所以很少被人们所了解。
滨崎步结婚毛南族有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建国后异姓及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渐变立于1788年的《谭家世谱》碑称:“原来祖籍系荆州”,显与巴人相连。韦姓当与壮族有联系,而覃与卢姓则肯定与古代巴人有着关系密切。  
二、自然环境
毛南山乡约有900平方公里土地,东北有九万大山,西北有凤凰山,中间屹立着茅滩山。西与贵州荔波、广西南丹、河池县毗邻,东北川山、洛阳、水源等乡与大环江相傍。这里崇山峻岭,石山延绵不绝,奇峰耸立,溶岩遍布,千姿百态,地形地貌十分复杂。马雅舒照片
境内陆势西南偏高,海拔在500—1000米,属大石山区,东北较低,为半石山区。大石山区,到处是蜂窝状的一块块小畲地,只能种植玉米、红苕等旱地作物和杂粮,俗称这里的村屯为“垌场”;半石山区,石山之间有许多形状不一的小平坝及潺潺流水,可以种植水稻,称作“田垌”。“垌场”和“田垌”合计可耕地只有2.9万多亩,其余都是石山林,不可耕地。
这里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春夏两季,适宜于农作物和草木生长。因而常年山青草绿,溪水山泉清彻透明。但属岩溶(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河流渗漏纵横交错,易旱易涝,加之山高谷深,日照短,树荫笼罩田地,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鸟兽虫害频繁,自然条件低劣,阻碍了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发展。
三、语言文字与生产技术
毛南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糸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语音、语调、语序以及基本词汇方面与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佬语和水语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由于长期与壮、汉族密切交往,毛南人大都能操壮语和汉语(柳州官话),毛南人借用汉字的音义记录毛南语,形成“土俗字”记录本民族的民歌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单产量较高。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饲养的“环江香猪”肉味鲜美,远销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四、宗教信仰与禁忌
毛南族没有全民信仰统一的宗教,以信仰道教为主,也崇信鬼神,往往和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带有原始宗教的性质。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有一定的分工,互不统属,有的已专门依靠法事活动的收人为生活的重要来源。
道士之中又分为正教、丙教、准教三种。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鬼师为 “武教”。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毛南语)两种。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做“禁”和做
“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非正常伤亡事故时才做禁。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纸,贴在厅堂的神龛上,过年过节要用肉酒供祭,家神中的门神则贴在大门上,护卫门庭,不让恶鬼进住,保伤人畜安全。
卖炭翁原文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神,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请鬼师到水边禳解。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还愿时均请莫六官。李广将军的神位设在每个村头的进口处,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七月中元节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毛南族人忌在神台上摆放桐油,否则会被认为触犯祖先和家神。不能向火灶吐口水和用脚踩(类似拜火教)。不得将桐油、衣裤和鞋子放在灶台上,外人和小孩子不能进入谷仓,雨天不能带雨帽进屋。出生婴儿三天内不看天,婴儿满月时外婆方可探望。忌穿白衣服
串门。服孝男女才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
五、文学与艺术
文学。毛南族历史悠久,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的民间神话故事和寓言。如《覃三九赶山造海》、《寻幸福的人》、《三娘与土地》等。建国后,毛南族的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已把这些故事传说搜集整理出版。
诗歌和对联是毛南族流传长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清代以来,毛南族出的秀才文人不少,他们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在众中广为流传。
音乐。毛南族的男女老少都把唱歌当作主要的文娱活动。由于唱歌的场合不同,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异,经常唱的有“比”、“欢”和“排见”三种。
比是一般山歌,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唱的山歌,音乐较明朗欢快,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形式。单声部的有“比探情”、“比高腔”两种。欢是颂体民歌,一般在男婚女嫁、祝贺生日和新屋落成等喜庆节日里唱。分“欢条”和“欢草”两种,均为男声或女声二重唱。排见是叙
刘烨微博
事民歌,多由歌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如《螺蛳姑娘》、《谭氏始祖歌》等。歌曲由引子、主要段落和尾声3部分组成。
毛南族音乐的特点是:①多使用五声羽调式、宫调式,其次是商调式;②旋律进行比较平稳,很少有五度以上的大跳;③旋律的发展手法多运用重复或变化重复 ;④二声部民歌属支声复调性质,主要是男声或女声二重唱。在声部结合上,以低音部为基础,高音部随着低音部的起伏而变化。
毛南戏是毛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艺术,它来源于民间,形成于道教跳神节目。它的内容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集歌舞、话剧、民歌民谣曲调及“师公”的“条套”舞姿于一身,表演时,对白和歌舞并用。其中的音乐唱腔有路腔、哀腔、花腔、哭板、骂板等,乐器伴奏有二胡、笛、唢呐、三弦木叶、长鼓、铜鼓等。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如在“分龙节”的祭庙,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的“还愿”活动等,均有师公所扮演的各种神的形象舞蹈,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又有神秘的宗教彩。
“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各样的“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傩)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