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叙事策略
王圣凯
(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  051400)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手机移动端客户为主的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开启了媒体传播的新阶段,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在了移动端的平台上,形成了媒体的新融合,拓宽了人们收获信息的范围,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受时代的召唤微纪录片也应运而生,一改以往纪录片的长叙事大制作,微纪录片以短小精悍碎片化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也更融合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融媒体;微纪录片; 移动融媒体;叙事策略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从最开始的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现在的手机移动端的蓬勃发展,媒介为纪录片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形势和表现方式。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与新媒体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微纪录片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很好的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优点,并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融合了新媒体平台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叙事学为视角,通过对微纪录片叙事主体、内容、视角、节奏的变革分析,结合其现实境况和发展前景,提出几点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域内微纪录片的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
一、微纪录片概述
微纪录片的概念的形成是相对于之前传统纪录片大篇幅的时长,以及叙事的起因,铺垫,发展,高潮,结果宏大的题材和全知的视角,同时播放平台传统的纪录片也是只在电视媒体上播放。而微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宏大的大篇幅表达方式,选择了碎片化,及时性,微视角,小人物[1],并且利用社交媒介微博,等移动端的平台快速的传播。满足了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收获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下对及时性信息的需求。可以说微纪录片的产生跟当下新媒体的发展与受众的需求紧密相关,并且因为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比较而言,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微”上[2]。微时长,相对于传统纪录片在电视上播放,大多都会是选择30分钟的叙事时长和体量,而微纪录片便正好选择了30分钟以下的微时长叙事表达,通常一般微纪录片的篇幅时长都大概在5到10分钟,充分的利用这5到10分钟完成简短精悍的叙事。微视角,传统的纪录片大多选择宏大的叙事题材内容,比容国家层面的题材选择,大的历史题材的选择,社会热点事件的选择,而微纪录片便是从微视角来选择题材,现在贴近受众生活的一些事件题材内容,让观众能从观众中到共情共鸣共振的审美需求。微人物,与传统纪录片选择名人,历史重要人物,社会热点人物相比较,微纪录片选择的大多了一些小人物,比如《了不起的匠人》选择的都是以些执着于传统手艺的小人物。微传播,传统纪录片选择的播放平台以电视平台为主,而微纪录片是顺应了移动平台的发展,以社交媒体手机移动端视频平台为
主要的播放渠道,如微博的微纪录片传播,很好的带动了话题热搜,引起微传播大反响的传播效果。再如朋友圈的微纪录片扩散化转发,都为微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很的方式和渠道。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移动端技术的繁荣,微纪录片的特点还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会有更多创作和传播上的新特点出现。
二、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叙事的基本元素包含三部分:人物、事件和环境[3]。微纪录片的叙事与纪录片传统叙事相比,更加强调叙事的戏剧性和瞬间爆发性,这就要求微纪录片叙事在故事主上趋向于事件和人物的创造性处理;通常采用以点来串线展示面的方式将事件与人物以及情感串联在了一起;微纪录片创作者成为假定叙事者;在叙事视角上更倾向于限制性叙事视角而非全知性叙事视角;注重时间节点与节奏的把控,将人物,事件与环境完美的融合的短时间内。
微纪录片更是加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带着现代人的思维和选择倾向。这样的倾向导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是带有创作者的个人认知,理解,喜好,甚至是偏见,这让微纪录片进入平民化的创作体以及平民化的创作视角。下面从微纪录片的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以及传播渠道这四个方面来对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解析。
叙事主体微纪录片体现的是“小人物大人生”的主体人物选择[4],如贾樟柯监制的微纪录片《语路》选
择的是各行各业中的人物,碎片化的表现人物过程中的某一个闪光点,如潘石屹在创业初期遭受创业艰难,为了看春节联欢晚会,与一个旅馆服务员商量着利用她值夜班的时间一块看春节联欢晚会,还没看完却因为对方要睡觉了而沮丧的离开。还有黄豆豆跳舞因为身高而被否决他不是跳舞的材料,而后他爸爸让他倒立拉升几公分的身高,从而让他有幸更坚定的坚持跳舞。微纪录片里将主体的选择在这些小的人物上,却叙述了大的人生道路,坚毅,勤奋,坚持这些都是通过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很好的展示了出来,抓住人物的某一个点,然后强化叠加放大,让小众能够见大,小中能动情,瞬间就引爆人的情感神经。
叙事内容微纪录片体现的是“小事件大题材”的内容选择,如系列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历史上留存的文物作为叙事的载体,将文物的特点以及制作作为叙事的切入口,利用现代人的语言语境,后现代化的方式来表现历史文物,从历史小文物这小物件小事件来叙述历史上的大事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习俗。《如果国宝会说话》没一集五分钟,一开场就利用互联网的语境,将不会说话的古董文物拟人化表现了,如第一季第一集《人头壶-最初的凝望》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只是用图片和资料全知式的介绍物件的特点性能或者工艺价值,将文物拟人化的叙事,利用动画以及光影还有声音来营造氛围,很好的完成了小物件大题材的叙事技巧。这是微纪录片利用其微小的方式,将短篇幅精炼化的处理,到一个语境将小事件很好的传播出来了,这是很多纪录片需要借鉴学习的好方式。
叙事视角微纪录片体现的是“小视角大格局”的视角选择,如《了不起的匠人》将传统手工艺与微纪录
片结合,并选择了林志玲来作为叙事者,明星形象与便签化的声音识别与传统工艺形成对比反差,将濒临消失的手工艺进入现代人的视野,这为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途径。
(下转第126页)
作者简介:王圣凯(1983.05-)男,汉族,湖南郴州人,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艺术专业广播电视领域。
(上接第124页)
因为微纪录片的传播更多人关注这些即将消失的手工艺,为手工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可行的方案,比如进入市场化商业的尝试,与其他行业的结合,都为传统手工艺开拓了新的可能性。还有专门讲手工艺进行市场化尝试的短视频制作公司和平台,如“二更”“一条”将一些手工艺与市场相结合,形成电商模式,平台化的营销渠道,将传统的手工艺利用微纪录片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让更多人的关注这些即将消失的手工艺,这便打开了传统手工艺的局限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叙事传播微纪录片体现的是“小屏幕大空间”的平台渠道选择,微纪录片能迅速的发展,这得益于移动端的科技发展,从电视媒体,到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到现在的移动端,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播放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微博,等的社交化扩散传播,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现在繁荣的短视频发展,抖音快手里面很多人开始进行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寸屏幕以刷屏的形式,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同时也是人们收获信息的主要方法。随着移动端网络从4G迈进到5G时代,更会给微纪录片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电视媒体以及视频网站,手机端的社交平台媒体的大融合都会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行性。
座右铭大全 励志
三、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叙事发展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媒体之间的大融合,电视媒体网络化,网络媒体移动化趋势,都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传统媒体的纪录片相比较而言,微纪录片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日渐兴盛的短视频为微纪录片提供了更多平民化草根体的参与,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精英人的范围,而日渐兴盛的微纪录片将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也更多的应用到题材的选择上,更加的贴切受众,更多的关注市场的动态,也更多的倾向于由小见大的叙事技巧。
微纪录片短小精悍,微时间,微视角,微题材,这些微小如何去讲好故事这是微纪录片未来发展急需要面临的难题。伊文思说过:“当代纪录片的趋势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于是,故事片与纪录片界限的日益模糊,成为当代电影的一大特征。”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方式,也必将引来这一发展趋势,碎片化的表达也许只会博得观众一是的观看快感,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故
事,人物以及片子中渗透的情感。因而微纪录片未来的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讲最精彩的故事,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创作者去尝试去寻。
四、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搭建起媒体更强更好的融合,人们对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认识的观念更新,微纪录片纪录片作为一个发展的范畴,会根据艺术,媒体,目的、文化环境、技术手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移动端媒体的发展为微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承传统纪录片的创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拓宽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四大名园[1]刘烨.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 [J]. 中国电视 ,2015(1).
[3]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81-182.
风儿轻月儿明
[4]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能力,能够胜任全媒体流程与平台建设、全媒体业态与生态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3]近年来电视天气预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实践经验的采编播人才。未来将继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促进科技人才和传媒人才融合发展;培养不同媒体平台的专家型分析师,实现重大灾害直播工作在全媒体的差异化、权威解读,不断提高气象新闻宣传的精准性和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加快电视天气预报与媒体业务深度融合,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采编流程再造、组织机构重组改革。以全媒体信息汇聚、内容生产、互动播出、融合分发为目标,建立全媒体气象信息生产扁平化,采编协同化,系统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流程,实现全媒体生产的“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集约化采、编、播、管、存业务模式。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好全媒体指挥调度机构并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分散在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媒体业务部门的采编力量,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让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
在数据与气象产品研发方面,融合多源数据,加强对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基于高分辨率实况和预报产品,研制行业气象服务精细化实况和预报产品;基于商业用户订制化气象指数产品的需求,研发气象指数及相关产品,建成专业化、分众化、需求为牵引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产品。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支撑,加强技术和系统创新,基于虚拟演播室、虚拟植入技术和气象图形产品制作技术,加强气象服务图形图像产品创新,提升图形自动化水平,实现虚实结合的气象影视节目快速制作。
怎样修改路由器密码
多年气象服务使我们认识到公众已经不能满足于大众化、普惠式、原生态的气象信息。适应互联网+和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打造智慧气象影视业务技术新业态,运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上二维码实现双屏互通,将观众引流至手机端,再通过手机的地理信息定位显示出当地的精细化及中长期预报。受众不仅能获取基于位置、自身习惯的定制化气象信息,还能获取灾害天气实时导航、健康气象、滑雪等个性化、分众化服务信息,才能满足公众多元化气象服务需求。另外,通过台网互动组织灾害性天气、重大节日大型直播活动,与观众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吸引观众,充分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另外还可以让观众在平台上提出相关建议,并参考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对节目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 [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2]程晔.网络时代电视媒体话语权初探. 电视研究 2013(6):69-71.动态锁屏壁纸
冬天干什么赚钱[3]胡正荣,李荃。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全媒体人才: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发展的“任督二脉”《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