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注重言语思维的发展
1
“阅读是使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理解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严格来讲,“获取信息”“理解世界”“获得审美体验”都离不开思维活动,都依赖、伴随、促动着思维的展开与发展。思维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目标指向之一。
我们经常听见人们批评阅读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含量,没有思维训练。这是一种典型的空泛评价。只要课堂上读书、交流等活动在发生,思维一定也在发生着。那么,批评中的“缺乏思维含量,没有思维训练”中的“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呢?一般来说,思维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活动,没有高下之分,但与语言的关系不一样的,前两种思维很少有语言的活动,一般称为非语言思维,后一种主要依靠语言实行,属于语言思维。阅读课堂上,肯定不缺直观动作思维,也经常能见到比较鲜明的形象思维,例如依据文字描绘实行联想和想象,就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课堂上缺乏的主要是抽象思维的使用和发展,也就是言语思维的培养没有得到注重。
言语思维的缺失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影响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不利于学生对认知规律的把握。2011版课标就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水平,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使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使用水平。这里指出的每一点都在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要担当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重任。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水平的提升,都需要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
一、言语思维训练是怎样缺失的
阅读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阅读课堂上的言语思维的发展是怎样被无视的。
阅读教学当中,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情感的随意放大,是致使言语逻辑思维严重缺失的主要原因。阅读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固然很重要,但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被动接受陈述性知养尊处优的尊是什么意思
识,逻辑思维便没有了发生和使用的“土壤”。例如,理解文本中的比喻句并学习比喻的手法,分析讲解什么是比喻句,再实行简单的模仿,而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句,为什么要这样比喻,逻辑思维自然得不到注重。情感的随意放大是阅读课堂表面热闹的“秘密”所在,有些老师甚至不惜使用过度表演来煽情,将感性思维凸显得淋漓尽致,理性思维便无立锥之地。一些老师争相模仿的“一唱三叹”式情感渲染,比方一些名师教学《秋天的怀念》,就是这种情感随意放大的典型课例。
教师的话语霸权是防碍学生言语思维水平的发展的又一个原因。教师的话语霸权导致的显性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无视,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有些教师却自认为已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答案是学生得出来的啊。例如,教师执教《搭石》,让学生围绕这样的问题读书批注:作者是怎样表现出乡亲们善良互助的美德的?这个问题本身表现的就是教师理解本位的“主题先行”,学生是为教师的理解从课文中寻依据而已。没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学生的言语逻辑思维怎么可能得到发展?
教师自身逻辑思维水平的欠缺,直接导致了阅读课堂上逻辑思维训练的缺位。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环节与环节之间几乎完全割裂,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照搬教师用书上的分
析和结论……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理解,没有自己的文本解读,没有言语表达的内部逻辑支撑,培养学生的言语逻辑思维水平必然成为“浮云”。
    二、阅读教学发展言语思维的策略
陶洋
将学生言语逻辑思维水平的培养落在实处,必然要针对上述造成逻辑思维缺位的原因对症下药外。在阅读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言语逻辑思维训练得到落实。
(一)变提取信息为使用信息
阅读课堂上,教师对文本信息的注重已经形成一种定式:让学生根据内容理解的需要在文本中寻相关信息。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大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每次看到了怎样的幻象?这样的学习活动仅仅为提取信息而提取信息,没有思维的训练。我们能够转换一下问题的角度,这样设计学习活动:请对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依次看到的幻象做出解释。显然,学生接下来的读书活动就不但仅指向提取文本信息了,还要在联系中对信息做出解释,信息为进一步的理解提供了依据。
再如,学习《唯一的听众》,让学生使用文本信息做出解释:为什么“我”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时,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要很好地完成这个阅读任务,学生首先要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即当初“我”拉得难听时,爸爸和妹妹都不愿当“我”的听众,只有这位老人愿意;正是因为老人的信任和鼓励,使“我”持续进步……接着要有条理地组织使用这些信息,才能做出有理有据的解释。如此,言语逻辑思维很自然地得到了训练。
张继聪谢安琪(二)变内容理解为作出评价
一个青年教师教学《搭石》,几个重点段落走下来,一直在理解、感受不同的人是怎样摆搭石、走搭石,从中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谦让、敬老、关爱他人等心灵之美。起于理解内容,至于理解内容的阅读教学充斥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认知一直是在一个缺乏逻辑的平面上滑行,没有任何思维训练的价值。
有一个美国小学阅读课堂上学习《灰姑娘》的案例,没有常见的“作者生平”“分段”“中心思想”“比喻修辞”等,而是适时插入评议,如讲12点之前灰姑娘要回家,就谈到“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讲狗、老鼠、仙女都来帮灰姑娘时就指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
或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来代替模式思维,如“后妈不是坏人”“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吗”……从头至尾,课文的阅读都在师生的启发式对话中实行。因为内容本身的理解一望而知,对相关内容做出判断和评价却需要实行有理有据地分析和推理,所以思维含量是完全不同的。
阅读《母亲的纯净水》,与其让学生一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不如让学生围绕这样的问题读书思考,然后组织对话交流:文中的母亲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她”瓶里装的是凉白开?请你对文中的母亲做出有理有据的评价。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学生必须从文本中提取并综合相关信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认知,实行有理有据地阐述。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使用的是言语思维,逻辑思维水平的发展得到了落实。
(三)变领悟表达为实践习得
“内容是一望而知的,形式才是秘密。”如今,在课标重视“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背景下,我们极力倡导阅读教学要突破内容理解的定势思维,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密,进而提升表达的水平。当然,“学习语言文字使用”既包括使用语言文字来阅读,也包括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在阅读中领悟表达方法,就成了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但是,很多课堂上
的领悟表达,往往停留在词句使用的分析或体会,或者是句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梳理,并没有从领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是需要言语逻辑思维活动参与的,缺乏表达的使用,也就无法将“领会”转化为“学会”,言语逻辑思维水平也就得不到锻炼。
有关冬至的古诗
表达实践的方式有很多,真正有思维含量的表达,需要精心设计。故事性文本的学习,要学会故事讲述的策略,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故事“讲”出来。教学《唯一的听众》,请学生从耳“聋”的老妇人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并写下来。这个学习活动,充分考虑了言语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学生必须从合理性、科学性的角度考虑,文本的哪些内容能够留着,哪些空白需要使用联想和想象实行补充,才能使这个故事情节“自圆其说”,而又符合原有文本的人物性格定位。
(四)变教师解读为学生解读
教师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君临课堂”,就会将自己对文本实行的教学解读奉为圭臬,要求学生毫无怀疑地全盘吸收。这样,学生对待文本也会像对待老师一样——盲目崇拜!如此,学生的思维就被排挤在课堂之外,久而久之,逻辑思维水平不但得不到发展,甚至
没有了萌芽的机会。只要能读通文本,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解读与判断,将文本解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便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与评价。为了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让同学、老师认可,学生必然要主动地发现联系,综合信息,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阐述,言语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就得到了发展。垃圾分类将入法
下面是《草虫的村落》(原文)的一个教学片段:
学生自读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批注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师: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为什么?
生:我不喜欢这样的开头,感觉有些啰嗦。很明显,第一句话中的“你”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为“你”指的是特定的一个人,可后面说的是“城市里的人们”,让人感觉别扭。
生:我也觉得这样的开头比较啰嗦,不如直接改成这样的开头:“我喜欢田野。今天,我又来到了田野中的草地上。”这样显得简洁,直奔主题。
生:“你”并不是多余的,与“城市里的人们”也不矛盾。老师说过,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虽
然作者是要向城市里的人们发表看法,但更主要的是要引起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人的注意。这里的“你”,我读的时候,感觉指的就是我,作者就是在提醒我。
生:一、二两个自然段连起来看,作者是要把自己的感受先告诉大家,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并不啰嗦。
生:作者主要是以一个城里人的心理来表达自己对田野的喜欢,假如开头太简单,就不能引起城里人的共鸣。
……
这个片段充分展示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状态,从对文本本身的看法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假如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这样宝贵的言语逻辑思维训练的良机就错失了。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逻辑思维水平的培养,有赖我们教师从理念高度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再在实践中探索落实的途径和方法。以上仅是作者浅见,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