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
2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颜淡最后和谁在一起了、“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蘑菇房:
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一一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一一冬暖夏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王者荣耀赛季结束时间s20”为一种骄傲。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
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
(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建行开户行查询
干栏房:
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
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刘家辉老婆“拥戈”两种结构。周笔畅黄雅莉“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李民浩朴敏英近况“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黑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调,哈尼族崇尚黑,将黑视为吉祥、生命和保护。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彩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哈尼族男子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各地款式基本一致,大多为紧身短衣
、宽松长裤和黑布包头。上衣主要有无领斜襟右衽和短领对襟衣两种类型,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
哈尼族妇女的头饰、服装和服饰多样复杂,各具特,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圈,大致可分为长衣长裤类、长衣长裙类、短衣短裤类、短衣短裙类和短衣长裤类几种类型。
短衣短裤类:
红河元阳等地的奕车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身穿靛青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腰带扎腰。下身穿被称作〃拉八〃的黑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奕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奕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现在奕车妇女已改穿长裤,传统服装只在婚嫁活动、节日期间偶尔穿着了。
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服装,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儿童、青年、老年(壮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女童戴圆帽,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满15岁以后,男女均要改变头饰、服饰,在衣服、帽子上饰以众多的饰品;结婚生育以后,便逐渐减去鲜艳饰物;至45岁以后,男女要去掉饰品,穿一身朴素的黑衣蓝裙,显得素雅、庄重。
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的妇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头饰繁富。未婚时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桶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