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如来即是佛教中的释迦摩尼——
—佛教的创始人。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母亲生下他七天之后去世,由他姨母抚养长大。释迦摩尼二十九岁出家修行,六年之后,彻悟成佛。但是《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已经不再是释迦摩尼的原型了。
《西游记》中涉及到“如来佛”的笔墨不是很多,但是地位却很重。具体来说,和如来佛有关的回目有: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第五十五回《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七十七回《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第一百回《迳回本土五圣成真》。笔者试从这些回目中来分析《西游记》中的如来。
一、非凡的佛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是佛教中最高的果位,是佛教理想人格的体现者。大乘佛教认为,达到觉行圆满者即为佛。佛有十个名称,从这十个名号中也可看出佛具有的一些特
谈谈《西游记》中的如来
胡金佳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西游记》中的如来即是非凡的佛又是世俗的人,即有法力无边、遍知一切等神的特点,又有狭隘爱财,精于世故等人的特点。这与《西游记》的创作思想是有关的,吴承恩把对现实的不满寄托到文学创作中了。笔记本电脑没有声音怎么办
关键词:《西游记》;如来;佛;人;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C9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2009)04—0053—(04)
Talk about the rulai buddha in“Record of West Travel”
HU Jin-ji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nzhong723000,Shanxi)
Abstract:The rulai in“The Monkey”is powerful buddha,and he is a secular perone also.H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d,such as limitless power,experienced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h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ity,such as cover profit,worldly-wise.All this relate to creative thinking.Wu Cheng-en's put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lace of reality into the literature.
Key words:Record of West Travel;rulai;buddha;person;creating thinking
收稿日期:2009-06-05
作者简介:胡金佳(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点。十个名号分别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西游记》中的如来法力无边、洞晓一切并慈悲为怀,是具备佛的一些特点的。
1.法力无边
在第七回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把天庭搅了个鸡犬不宁,天庭战将们在这个石猴面前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不得已,玉帝请如来救驾。如来便在一片混乱中出场了。果然不负众望,如来轻轻松松就把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
取经路上,每当孙悟空遇到劲敌,只要如来帮忙,便会战无不胜。如在第七十七回中,悟空兄弟三
人敌不过狮驼岭的三个妖怪,师徒四人全都被抓,悟空使个计逃了出来,去如来,如来收那大鹏怪时也只是:“把手往上一指”,“那妖翅膊上”就“揪了筋”。
[1]若论法力,如来当之无愧为天下第一了。
2.遍知一切
在佛教中,如来还有一个称呼,叫做“正遍知”,就是遍知一切,《西游记》中的如来也具有这个特点。如第五十八回中,真假猴王,众神莫辨,两个行者,一路打来,从观音处打到玉帝处,再到地府处,结果观音不分,玉帝不辨,地府不知。直打到如来那里,方才被如来道破:原来“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1] 3.慈悲为怀:
在第八十三回中,通过哪吒与托塔李天王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哪吒道:“父王忘了,那女儿原是个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灵山偷食了如来的香花宝烛,如来差我父子天兵,将他拿住。拿住时,只该打死,如来吩咐道,积水养鱼终不调,深山喂鹿望长生,当时饶了他性命。积此恩念,拜父王为父,拜孩儿为兄……[1]另外,在“真假猴王”的故事中,那六耳猕猴被捉后,原文这样写:
孙大圣忍不住,抡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吧。”[1]
显然,如来是不愿意悟空将那猕猴打死的,虽然悟空所说句句是实,但如来仍是想放那猕猴一条生路。无奈,死则死矣。如来也只好将悟空打发走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不仅具有这些佛的特点,他还具有“人”的特点,甚至这些“人”的特点把他的佛性都给消解掉了。
二、世俗的人
“佛”是“无我”“无欲”“无争”的,佛家认为“诸法无我”,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重组变化得来的,“我”根本不是实体,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太看重“我”才产生了很多“利我”的想法,产生很多贪念欲望,使人泯灭了佛性。但《西游记》中的如来虽然身份是佛,但他却总是除不去“我”,不但爱财,爱吹嘘表现自己,更是深谙人情世故。
如果除去他佛的外衣,他更像是一个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人。他有人的特点,不管这些特点好或坏,他们毕竟把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佛拉下了神秘的供台,变成了可亲近的,有血有肉的人。正如胡胜
所说:“(仙、佛)他们除了一身上天入地、变化腾挪的法术以及神奇莫测的法宝之外,还有一颗同世俗人一样的‘凡心’……”[2]
1.狭隘爱财
《西游记》中的如来似乎心胸不是很宽阔。第五十五回中写,有一个蝎子精在雷音寺前听法,如来见了,不合用手推他一把,那蝎子精便扎了如来一下,结果,如来吃疼,便派金刚去捉那蝎子。一只老鼠偷食了他的香花宝烛,他也派人来捉。取经前原是说传“三藏经”,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结果最后却说:“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3]只传了一藏的数量,五千零四十八卷。除此之外,如来爱财之心也是非同一般的,在他将孙悟空压到五行山后,天庭开了“安天大会”,在他和他的徒弟吃饱了后,还要“叫阿攤、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4]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唐僧师徒历尽千难万险终于走到西天,可以求取真经的时候,如来的两个得力徒弟阿攤、迦叶居然向唐僧要“人事”。如来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处罚他的徒弟,反而对唐僧师徒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经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
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子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1]
只念一遍经便讨得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如来还是嫌少。因为没有“人事”,就不传原来答应好的三藏经改传无字经,居然还振振有词。按如来的意思就是“天下白吃的午餐”,阿攤、迦叶向其要人事也是如来默许的了。更甚的是,此一番遭际后,再去取经书,阿攤还是要“人事”,他“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从阿攤,这个如来座下贴身弟子身上,亦可见平时如来对他们的言传身教了。
汽车牌照螺丝2.精于世故
在第五十二回中,妖怪有个能收人兵器的圈子,悟空斗不过他,去如来。如来慧眼遥观,已经知道那妖是谁所变,可却对孙悟空说:“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5]如来这一称呼在佛教中是如实到来之意,而这个如来,居然却因为害怕妖精会“反遗祸于我”而不愿将实情说出来,所以他只是派人拿着自己的宝贝金丹砂下去跟悟空走一趟。如来明知那金丹砂收不了青牛精所以暗中告诉降龙、伏虎两个尊者如果失了金丹砂,就教悟空上离恨天兜率宫太上老君处寻那妖怪的踪迹。其实这就是做个秀,是做给老君看:你那宝贝圈,我如来也是没有办法对付的。这样,一来可以先把悟空打发走,二来不得罪老君,反而会让老君觉得由于自己的过失让青牛逃跑了,还要麻烦如来等众神仙来收服,心里愧疚,而且也会为自己的宝贝圈子金刚琢而得意洋洋。即帮了悟空的忙,又让老君欠自己一个人情,真是名利双收,何来而不为?任悟空再机灵聪明也是看不懂的,只能恨恨的说:“可恨!可恨!如来却也闪赚老孙!当时就该对我说了,却不免教汝等远涉!”[1] 3.吹嘘卖弄
降服了孙悟空后,天庭说要开个庆功会,如来便给那庆功会取了个安天会的名字。参加完后回到雷音寺,众人问“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1]如来便对众人描述事件经过,最后还不忘加上“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6]言辞间沾沾自喜。似乎玉帝的首席是证明本领的尺码。再如在第五十八回中,观音等人辨不出真假行者,到了如来这里,如来先是问观音,是否能看出谁真谁假,其实,如来心里很清楚:众神中若有一个能辨认,那真假行者也不会打到这里。问的目的只是要证明自己的见闻广博。等观音在大家面前说明众神都辨不出来的时候,如来先是嘲笑了一下众神“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之后便卖了个关子,不再继续说了。直到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慢条斯理的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显然那假悟空就是那四种猴中的一类了,可是如来说到这就又不说了,只等到菩萨再问,才又继续说出了真相。如来纵是学问广博,可这样做也太有卖弄之嫌了。
三、《西游记》中如来佛形象的成因
如来佛的这些特点并不是作者信笔写就,而是与《西游记》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环境密切相关。《续西游杂记》中说:“凡人著书,无非取自古人以自寓。书中之事,皆作者所欲吐之言;不可显著而隐约出之,不可直言而曲折见之,不可入于文集而借演义以达之”。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他自己在《禹鼎志序》中也说:“不专名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生活于明嘉
靖时期,嘉靖皇帝昏庸无能,朝政为严嵩父子掌握,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吴承恩本人少有才名,“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却一直不得志。大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使吴承恩愤懑难平,正如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中所说:“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所以他笔下的神佛魔怪都带着现实世界的特点,倾注着他不平的情绪,“《西游记》所描绘的地府龙宫。佛国天堂,虽然瑰丽雄奇,千姿百态,皆极变幻,但揭开它们的帷幕,其实都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模拟、夸大和揶移,也总能使人感到期间人间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的幻化”即便是尊贵的如来,也不过是个精于世故、吹嘘卖弄的俗人而已。此外,明后期商人地位提高,整个社会形成重财的社会风气:“凡是商人归家,……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
[7]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也就难怪吴承恩笔下的如
(上接18页)
[12]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
爱的翅膀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4):62—66. [13]李幼穗.儿章亲礼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
师大学报,1999,(2):28—32.
[14]卜卫.人众媒介对儿章的影响[M].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2:79—80.
王一楠高鑫女儿[15]杨兴鹏.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
行为发展[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1):67—70.
[16]李杵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辽宁师
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9—80.
(责任编辑:覃伟)
(上接64页)
做法,可能会让某些民俗文化停止不前,要么扼杀了它的生命活力,使这些民俗文化不能表现出鲜活的特征;要么不能表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更好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其次,某些民族的民俗文化不具有普遍、永恒的保护价值和意义,它不可能永不变化地长期存在着。过去,它是某些民族恶劣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封闭的社会生活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产物。解放后,每一次大的运动都明显地又使民俗文化发生改变,原因还在于生产方式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现今,旅游开发毫无例外地改变民族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照样又会使当今的某些民族民俗文化发生新变化。那种要坚持保持原汤原汁、一成不变的某些民族民俗文化的观点,只能算作是主观的臆想。
周末短信祝福语总之,脱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尤其脱离一定的、具体的、改革、发展和变化的生产方式来谈“保护繁荣”,是缺乏客观根据的,甚至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后给民俗文化所拥有的族百姓带来的遗留问题,应设置专门机构专职负责。民俗文化所拥有的族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塑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当地旅游业的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2.
[2]吴晓萍.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限
制性因素[J].旅游学刊(双月刊),2000,(5).
(责任编辑:彭雨生)
来会纵容门下弟子“取财有道”了。
张锦池在评价如来纵容手下所要“人事”这一情节时说:“其意义由严正而趋于滑稽,由教训而变为讥讽。”[8]透过《西游记》诙谐,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那种天上、地下、人间无一净土的悲哀!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2]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腾讯客服人工台电话
科学出版社,2004.
[3]董说.西游补[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年影印崇祯本.[4]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刘怀玉.吴承恩诗文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李希凡.‘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谈<;西游记>的现实性[C].西游故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8]张锦池.宗教光环下的尘俗治平求索——
—论世本<;西游记>的文化特征[J].文学评论,1996,(6).
(责任编辑:彭雨生)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