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作者:司徒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35期
作者:司徒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35期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2021年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杨振宁先生一直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华人科学家。2017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距离1964年3月23日他加入美国国籍,已逾半个世纪。然而,这位离开故乡多年的老者重回故乡之后,遇到的并不全是温情和善意。人们谈论起他,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围绕他私人生活的种种聚讼纷纭,有关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却令人遗憾地被忽略了。真正理解杨振宁的伟大,我们需要更全面、客观和理性的视角。
视角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杨振宁始。
丁宁忘穿裙子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一起获
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的确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杨振宁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奖的荣誉超越了个人的意义,他曾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除了诺贝尔奖,杨振宁还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比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其中,套用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五位。除此之外,杨振宁还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这4个领域内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权威物理学界对他的评价是,“杨振宁是二十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有一张合照,最能直接反映杨振宁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在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中,他被大家一致推举站在C位,而之前站在这个位置的人是爱因斯坦。
教学评价方法 适用主题:荣耀;传奇;影响……
运用示例
诺贝尔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多少年来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获此殊荣,可以说,诺贝尔奖一直是国人的一个心结,似乎只有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文化等相关领域才算是世界第一流。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华裔物理学家,此消息令国人非常振奋。杨振宁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的获奖,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不仅提升了国人的科技自信,也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信,这份自信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激励无数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担当时代使命。——河北秦皇岛市抚宁一中 倪丽彬
视角二: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有些人喜欢把杨振宁和李政道相比,说李自从70年代末期就开始为中国培养研究人才,为中国科学发展做了很多事情;而杨先生只是到了80岁,才定居清华大学,住在一栋花园洋房里面,给学生讲讲课而已。发表这些言论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往后余生的句子 李政道先生曾经策划和实施过中国青年学生海外留学计划。但很少有人知道,几乎是与此同时,杨振宁先生在香港和美国筹措资金,策划和资助了CEEC计划(中国学者访问项目),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到美国著名大学进行深造。仅在1981年到1992年间,参与这项计划到美国访学的学者就达上百人,此后仍有学者在杨先生帮助下分批出国进修。归国者中有多位日后当选中国两院院士,例如著名核物理学家陈佳洱、杨福家,以及数学家谷超豪。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是父亲在1957年,送给他的一句话,从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激励。自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以来,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把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引入到国内。几十年间,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筹到巨额科研经费,无偿协助建设几十座实验室;他个人也陆续捐款600万美金,还把自己在美国的房产也卖了;他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他的力邀和影响下,林家翘、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一位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为学术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对杨振宁有一句评价:“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
适用主题:爱国;桥梁;有生应感国恩宏;大师风范……
运用示例
1971年,已经享誉海外的杨振宁回到祖国进行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此举有“破冰”之意。在当时冷战背景下,杨振宁这样做可谓顶住了许多压力。在他之后,海外华人纷纷选择回国交流。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杨振宁又多次回家探亲,帮助祖国办学,给予各方资助。他为中国物理学事业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7年2月,杨振宁主动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这样一位为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足以让人佩服。——河北秦皇岛市抚宁一中 倪丽彬
视角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除了看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邓稼先。
杨振宁之前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幫
北京灵光寺助中国制造。在1971年那次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此事是真是假。
秦淮景歌词>日本模特藤井莉娜 在快要离开时,杨振宁终于没忍住向好友求问。在向组织求证后,邓稼先写了一封长信送到即将离开中国的杨振宁手中,表示中国的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信中引用了的一句话“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与杨振宁共勉,希望他“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也希望与老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当时的杨振宁没看懂这句话。时间过去50年,杨振宁再忆至交,深情回应道:“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了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科技报国;科学共同途……
运用示例
50年的时间,杨振宁回应的不仅是挚友的期待,更是家国的情怀。如今,我国的科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形势却依旧复杂多变,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
学技术,也必须要追求科学精神,弘扬科技报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建设科技强国之梦,并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接力奋斗。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位老一辈科学家的“隔空对话”,不仅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更激励后来人不断孜孜求索,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航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吴頔,上观新闻
视角四: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2004年9月13日,清华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蓝衬衫走上讲台,面对130余位大一新生的稚嫩面孔,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杨振宁上课从来不点名,每节课45分钟,两节课连上,从头讲到尾,谁要想上厕所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他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平易近人,没什么架子。”此后的整整一学期,杨振宁每周都准时出现在这间教室,用一个半小时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的奥妙。
为学生講授《普通物理》是中科院院士、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的建议。当
时国内许多知名教授都不教书了,更不肯教本科生。“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也许有示范作用。”没想到,杨振宁一口答应了。“回到清华来,我又开始了新的旅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清华训练一些年轻人……如果我能够帮助他们走到正确的学习、研究的道路上去,这当然是一个很值得做的事业。”
转眼间,杨振宁已在清华度过了18年。“谁道人生无再少,天赐耄耋第二春。”2007年,他给自己的自传集起名《曙光集》,是因为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长夜,看见了曙光。他当时85岁,认为自己看不到天大亮了。没想到此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他又给新书取名为《晨曦集》。他还希望到100岁的时候就再出一本《天大亮集》。在最近的采访中,他说:“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