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
作者:***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05期
        古淮河,亦稱淮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大河。它位于我国大陆东部华北板块的最南缘,大别山山脉的北侧。华北板块,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板块,基底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位于阴山—燕山和秦岭—大别山两条造山带之间。
        早在我国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淮”字本意是指最清的水,
淮河因水清而得名。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疏九河,决四渎。“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由此可见,淮河诞生的年代是多么久远。
        古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山脉,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山脉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毗邻,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以黄河南堤和鲁南低山丘陵与黄河流域相隔。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当时是我国第三大河。张芯歌手
        古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的山谷中,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东流注入黄海,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
        上游在河南境内,从源头到河南、安徽交界处的洪河口。这段古淮河穿行于山地和丘陵之间,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水流比较湍急,暴涨暴落。
        中游在安徽境内,从洪河口到安徽、江苏交界处的古泗州城。这段古淮河流淌在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淮冲积平原之间,水流平缓,接纳了众多支流后,水量较大,河道较宽。
        下游是在江苏苏北地区。古淮河自古泗州城北由安徽进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的影响,
向东北流,行经古淮阴北面后,再向东流,自草湾又急转向南,经钵池山东侧南下,直抵山阳县城北,绕城东行,再北折,经过古淮河上有名的山阳湾后,进入安东县(今涟水县)境,最后在安东县云梯关(现属响水县)入黄海。这就是古淮河在下游江苏境内的基本流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江苏北部的古淮河随着流逝的岁月,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演变。
        一、原始生态的古老淮河(从远古到邗沟开凿前)
        古老的淮河在苏北大地上流淌了千万年,冲积沉淀了肥沃的下游平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水人,创造了璀璨的淮水文化。
        江苏北部的古淮河,从地质构造上看,它位于我国大陆东部两大构造单元——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衔接部位的北缘。从地形地貌上看,它位于北部的黄淮冲积平原和南部的江淮淤积平原的交汇地带。
        地势低洼,河槽宽深,水流平缓,沿河无堤。加之,河水较清,含沙量少,河道淤积
不甚严重,所以河道没有较大的迁徙和改道,有比较稳定的河槽。出路通畅,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县,是一条文静而美丽的大河。
花轮头        古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以北为暖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适宜人居住,有利于繁衍生息。
        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从出土的石器、陶器、炭化后的籼稻粒及渔猎用具等文物得知,早在6000至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古淮河旁繁衍生息,种植水稻、捕鱼狩猎。
        江苏北部的古淮河,北边是黄河泛滥冲积的黄淮平原和鲁南低山丘陵冲积的山前倾斜平原,生长着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植物,养育着牛、马、羊、猪等动物。南边是长江、淮河冲积堆积的江淮平原,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生长着稻米、芦苇、蒲草、莲藕等水生植物和鱼虾等大量的水生动物。两岸是一片富饶的景象,南北方的物资在这儿交换,南北方的手工技艺在这儿交流。这里还是我国南船北马的交汇地带。
        社会物资丰富,经济繁荣,必然带动文化的兴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批的文人志
士在这儿讴歌自然美景,谈论治国兴邦,抒发豪情壮志。当时的淮河流域,思想交锋达到鼎盛。先进的思想,璀璨的文化,伴随着滚滚流淌的淮河,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向前。
        二、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从邗沟开凿到黄河夺淮入海)
        开凿邗沟,是古淮河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为地改变流域生态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图强争霸。吴王夫差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至前484年,在长江北岸,筑邗城(今扬州),开邗沟,通江淮。
        邗沟,南起邗城以南的长江,向北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局部开挖,以较短的人工渠道,把湖泊连接起来,最后出射阳湖,向西北经山阳县到末口入古淮河。
        在春秋晚期以前,古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是隔绝的。直到邗沟开凿,这才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邗沟是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运河。邗沟的开凿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促进了长江和古淮河下游的经济繁荣,诞生了淮安、扬州两座历史文化名城。
        从开凿邗沟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的1600多年中,江苏境内的古淮河,从古泗州城到海口,特别是山阳大湾这一段黄金水道,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前后经历了东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十多个朝代。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开挖疏浚河道,发展航运或者运兵运粮。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其中一支就由济水南岸的定陶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由邗沟达长江。
        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同时为了漕运的需要,疏浚扩大邗沟旧道,并裁弯取直,以便行船。自山阳至扬子(今扬州南)入长江,改称山阳渎,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到610年,自杭州经江苏、安徽、河南到河北涿州长5000多里的南北大运河全线建成。616年,隋炀帝御龙舟,沿运河南下,游江都。
        到了唐朝,漕运非常兴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大食、波斯、朝鲜、日本等外国商船,从海路经淮河来我国经商,络绎不绝。
        三、黄河泛滥,强占淮河入海水道(从黄河夺淮到草湾改道)
        黄河夺淮入海,是古淮河史上最大的灾难,是人为破堤和自然溃决造成的后果,彻底改变了古淮河的流域生态环境。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政权为了阻止金兵南进,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由济河分流入海。这是历史上黄河长期入淮的开始,给古淮河带来无穷灾难。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于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境),主流循道南下,由封丘至徐州入泗水,自淮阴以下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河道,黄河主流夺淮。
        从此以后,江苏北部的古淮河河道,不僅要承担自西而来的淮河水东流,还要承担自北而来的黄河水下泄。一条河流承担两河来水,经常泛滥成灾。加之淮河中游水系也频遭黄河扰乱,洪水灾害就更为频繁。
        到元代,首都大都(今北京)在北方,开辟了海上运粮航线,不重视运河漕运,加之元代对治水也不重视,所以水旱灾害较多。据统计,仅在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间,黄河在江苏北部就溃决泛滥达38次之多。
        到了明朝,将粮赋由元代的以海运为主又改为以内河漕运为主,江浙漕粮专行运河经淮安末口北上。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明朝将大运河总称为漕河。统治者对兴修水利,发展漕运非常重视,漕运昌盛又给古淮河带来了勃勃生机。
押韵的诗        黄河夺淮后,黄淮合流,水量增大,淮安城北的山阳湾水势湍急,风涛尤甚,不宜漕舟行驶,溯流而上,漕船损失较大。为避开山阳湾风涛之险,确保漕运安全,于是在山阳湾南岸大筑水利工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淮安知府姚斌,在新城东门外柳淮关(即下关)修筑了仁字坝,以新粮、货转运,盘坝入淮。 明永乐二年(1404年),漕运总兵陈瑄,在新城东北建造了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在新城西北建造了礼字坝、智字坝和信字坝,三坝相连,盘坝入淮。明永乐三年(1405年),陈瑄疏浚邗沟,引舟船自大江经扬州至淮安,以通漕运。漕运总督府还规定,漕船、商船、民船,分别从不同的坝口盘坝过淮,起旱车运至清口,再由水运北上。由此可见当时古淮河上千帆竞过的繁华景象。明永乐十年(1412年),为了解决江南漕船北上京都,抵淮安新城(即北辰镇)后,要盘坝过淮,起旱车运至清口,既费劳力又费金钱。陈瑄调查研究后,决定开凿清江浦(即今
换挡技巧里运河),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淮河边鸭陈口,导湖水入淮,以通漕舟,河长20里,清江浦与淮河交汇处即漕舟入淮口,稍折西北乃为清口,即黄淮汇合之处。此时的清江浦入淮口就代替了过去的末口,成为淮扬运河漕船入黄的主要口岸。
        与此同时,陈瑄将末口上游邗沟故道西移至淮安城西,贯通了里运河,使南来的漕舟直达于湖。全部工程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完成。从此,南方北上的船只,包括漕运的粮船,都不再经过末口入淮河了,免去山阳湾风涛之患,免去了陆上转运费时费钱。末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湮没。
老年人买什么保险好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陈瑄又修筑山阳湾黄淮河南堤。古淮河是没有河堤的,此时的河床,已经淤积很严重,为了防止黄河南决,陈瑄筑南堤40里,大堤西起清江浦,沿钵池山,东至柳浦湾(淮安季桥乡境内大湾)。河下估衣街就是昔日的黄淮大堤。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于黄河泥沙在黄淮交汇处大量淤积,黄河在清江浦以东的草湾,屡屡决口,直下赤晏庙,经安东再向东由云梯关出海。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泛滥,大水直冲淮安三城,为缓解城北淮河相家湾的急流,根据兵备副使舒应龙的建议,在草湾向东北开支流30里,裁弯取直,以杀其势,然后复与正河相接。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黄河再次从草湾新河而东,漕运总督吴桂芳、兵备副使舒应龙、知府邵元哲等,在徐杨筑坝,堵住淮河主道,使黄河主流向南不通,迫使黄河水从新开的草湾新河流向东北,经安东再东行入海,使支流变成了主流。草湾新河就此变成了新黄河。黄河经过这次改道,淮安三城远离了黄河。
抛售美国国债是什么意思        由于黄河长期经徐州南下夺淮,大量泥沙淤积,使淮阴以下山阳湾的入海水道,被黄河泥沙淤积成了“地上河”,加之,徐杨筑坝堵住淮河主道,淮阴以上淮河来水,已经无法再流入故道。至此,古淮河下游正式断流。
        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侵泗夺淮以来,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徐杨筑坝堵住淮河主道,切断古淮河下游入海流路,黄河和淮河在山阳大湾的古淮河水道里合流了455年。
        四、失去淮河水源的山阳湾逐渐枯竭
        黄河主流由草湾新河入海,淮河水又不能回归故道,因此,山阳湾黄淮故道水缓沙停渐渐淤塞,生态环境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