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还是“普适”价值?
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价值观念。普世价值可分客观价值主义与相对价值主义两种类别。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是客观的,且标准一致的共同价值观,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客观普世价值进行拒斥和反对,被视为是腐朽、落后甚至倒退的表现。相对
主义则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
被称为“网上百科全书”的“”中有“普世价值”(universalvalues)的词条,其解释大体有三层意思:其一,“在哲学或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其二,“广义,没有确切内容,一般都是自话自说,没有广泛认同”;其三,“代词,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
那么,普世价值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
汤姆克鲁斯和女儿
普世价值的侧重点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等基本方面的认同和捍卫,而不是对全部社会价值各方面的相互认同。普世价值所要求的并不是一个无差别、无对立的世界,而是要求一个“处理相互的对立的时候有底线的世界,这个底线就是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人们的自我意识的联盟”,是相互认同和确保。比方说“自由”这个普世价值,显然不能是“自由地剥夺别人的自由、生命等等。也就是说普世价值之间是相互关联、统一的,任一方面都不具备单一的绝对性。
在我国,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定义及内涵各抒己见,现列举如下:
万俊人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基于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性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并以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为主题的通过共识和相融互通的伦理理念,寻求的只能是最低限度的普遍化方式”。
李德顺认为,“人类普遍价值有两种形式,其中之一就是事实上存在着人类普遍的或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共同基本价值,但普世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无限性和有限性”。陈伟恕认为,“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崇敬宇宙,尊爱生命,自主权责,
沟通心灵,礼交法治,承本创新”。郭明俊认为,“所谓‘普世价值’是指:为了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通过不同价值主体或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对话(商谈)而达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即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基本理念和共同原则,并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价值观念体系”。程广云、韩庚璞认为,“普世价值之普世性具有三个层面的语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适性);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第三,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普遍必然判断)来表述的”。上述关于普世价值的涵义,立意鲜明,各有其侧重,但都不全面。结合众多学者专家观点的共性及特点,我认为可以给普世价值概念下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符合多数人的追求,符合人类进步的规律,符合社会价值的需求,符合人类价值的体现,迟早会普遍化的并为全球人类共同遵循和肯定的价值观念体系。
宋闵浩普世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的普世思想古来就有之。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儒家思想、宋明儒家思想和当代新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把普世思想与人性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构想。宋明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主要体现在“理一分殊”李湘的老公,按朱熹的说法是指通天下只是一理,化生而为万殊,则一物有一物之理,所谓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而当代新儒家则认为,不能将东西方完全对立起来,以西方为典范的现代化已碰到了各种难题,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的
模式;同时,西方模式在创造物质文明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应该用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西方价值观念及文化精神。1997年,《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被译成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普遍伦理计划”,并于1998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的亚洲地区专家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率先提出了“普遍价值”这个概念,后演化为“普世价值”,又被称为“全球伦理”、“世界伦理”、“普遍伦理”。
总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普世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人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普世价值的寻求,在全球问题和社会问题众多的今天尤为重要。普世价值是人类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的独特发明。普世性价值是个抽象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交往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最后以规范化的形式表述出来。它来源于人类的共性,形成于诸多民族的共同参与之中,只是不同民族、国家对普世价值形成参与的早晚、贡献的大小以不同而已。社会主义价值观或西方普世价值观都是普世价值观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西方普世价值观不等同于普世价值观。西方普世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其背后必然对应
一种现实的等级序列和利益分配格局。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西方普世价值观并非一无是处。
当代中国由于需要面对不同的历史传承与现实需要,当代世界各主要文明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被西方极力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虽然在其它文明中并没有居于核心位置,但也能到若干因子。首先,由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大力宣传和促进,“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双重性”,但启蒙运动以来尤其是当前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得到空前的交流、合作和融合,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其次,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是以人为本。西方普世价值观侧重人权、关注民主,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则是强调以人为本。再次,这两种价值观都具有长期性。西方普世价值观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的背后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也绝非一日之功,社会主义价值观要赢得亿万众,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因此说,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去伪存真”。
西方普世价值观所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思想广泛影响着全球各个角落,“科
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和表现。对待普世价值,当代中国需要去其糟粕。西方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只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够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其中既有共同价值的内容,也有特殊性价值的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它是一个以技术和经济为主体的文化,而普世性文化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范畴,决不是现代西方文化所能包揽的。不同的价值观背后,都有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子,西方国家竭力推行的普世性文化不能不夹杂着西方的价值观念。西方普世价值观不但是一种“片面价值”、“底层价值”,而且主张个人利益价值最大化,即在“最低的最大化”基础上达成的基本价值共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特的价值体系,强烈的主导性和强大的引领力,相对于西方普世价值观内容的“片面性”、“底线性”来说,其内容具有“高度性”、“理想性”。西方普世价值观是为了谋求国家自身
需要设计最有利于己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将西方的国家意志、国家利益等同于“普世利益”。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普世价值观的新发展,为全球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前提。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元化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阶级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批判性与整合性的辩证统一,是寻求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呼吁者和坚定支持者,是特定主体在扬弃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对建立起来的更加公平、自由、民主、和谐,幸福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以科学态度,寻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优秀的成分,结合现代文明,予以发掘、归纳和整理,力求使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同时,积极借鉴外来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外来价值观具有其特有的积极成分,如其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作为西方普世价值观代表的美国拥有世界上实力最为雄厚的大众传播体系和多样的传播手段,将价值观建设融入大众传播机制的办法,坚持和强化了其价值观,成为锻造和维系“美国精神”的有力纽带,用大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手法编织了一条有张有弛的“价值防线”,牢牢占据主导核心价值观的阵地。这些都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学
范逸臣个人资料习和借鉴的有益成分。
舒淇 五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特殊价值,但在其时代价值、民族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中又包含着普遍性的东西,具有普世性的意蕴。就时代价值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虽然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了时代要求,回答了我国在当代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它是置身于当代这个世界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它所面临的问题在某些方面也是全球人类的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它对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世界意义。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汲取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和优秀遗产,必须反映和体现当今时代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要求。
在当代,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普世价值观的建构,其目的正是要为和谐世界的建立提供价值观的支撑。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服务的,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所以,追求世界和谐、社会和谐是两种价值体系的共同目标,它们之间并不矛盾,反而是相互融通的。从民族价值和道德价值来看,也包含着普世性的意义。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
民族精神和”八荣八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一些反映人类共性的东西,能够对世界各民族有积极意义并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譬如,“爱好和平”、“诚实守信”等等。和平、诚信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提倡和共同信守的基本准则,是对每个个体、部落、族、国家的最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特征,因而也是普世价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是两种价值体系融通的另一体现。从政治价值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使这种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政治性,但它在这一点上也显示了其超越普世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基本目标。它所蕴涵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的基本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社会和谐理念、共同富裕目标自始至终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必将成为人类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具有普世意义。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灌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而且要把它逐步变成现实,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必然具有普世性的意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普世价值的新发展和科学超越。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