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一、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落拓失意,客游梁、宋间。后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等。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多写边地战争和个人感慨,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与岑参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李国庆力挺刘强东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2],作《燕哥行》以示,以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开头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唐军出师时一往无前的情景。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胡骑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战,浴血厮杀,而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解难。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也是血肉之躯,不能没有儿女、夫妇之情,然而大敌当前,只能忍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
第四段结尾四句,短兵相接,运用“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讥讽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揭示了将士们的思想境界。他们拼死血战,含辛茹苦,甚至为国捐躯,并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比众多为封万户候而立功边塞人的思想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3、写作特点
1)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这首诗是在诗人过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基础上,加上张守珪军中之事的触发而创作的,实际上是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边生活。作者通过一次行军出征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士兵奋不顾身,杀敌立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抨击了边防将领的骄奢。
2)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军队内部矛盾。
从全诗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平仄相间、抑扬有致。廖昌永妻子
诗极流畅,四句一换韵,四句是音乐单位也是意义单位。四句一组的诗句非但换韵,也换平仄,造成平仄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此诗虽是古风,但也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至于自然无迹。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
4、课文难点研讨
《燕歌行》是否歌颂了“不义之战”?
出国留学利弊诗前有小序,似乎表明了诗人所吟咏的是某一场战争,所指非常具体。因为这个原因,在对这首诗的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唐玄宗统治时,既出现过开元盛世,也出现了安禄山叛乱、唐军经常在边疆寻衅开战等事。尤其开元二十六年(738),本诗写作前后,唐军正大打其周边少数民族。有人据此指出高适歌颂的是“不义之战”,因而这个作品是应受批判的。红星闪闪 歌词
我们认为历史、文学虽相通却不完全相同。当然假如是纪实文学,又另当别论。但这首诗是“感而和之”的文学创作,显然有所蹈虚,不完全写实。这是一首感叹当时战争普遍特征与问题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文史互渗,然而历史素材与借助这一素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境界之间很多是存在重大差异的,如《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生活中的杨玉环并不等于《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因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四、思考与实践
    1、这首诗写了征战生活中的哪些内容?诗人对此持何种态度?
这首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全过程,包括:辞家去国、出师伐敌、浴血厮杀、重围难解、感情煎熬、短兵相接等。尤其是描写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诗人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遭受极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批判不恤兵士的将军。
2、本诗是怎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讽刺的力量的?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本诗运用律句很典型,充满“金戈铁马之声“,试作简要分析。
此诗虽是古风,但气势畅达,笔力矫健,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郑中基阿sa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却自然无迹,有平仄交替、抑扬相交的效果,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语言相当有气势,被誉为“金戈铁马之声”。 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
4、“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为什么在战斗结束以后,作者还花费许多笔墨去描写士兵们的心理活动?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诗反映了当时将领与士兵怎样的关系?
7、有人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意境苍凉悲壮,请谈谈你的体会。并以《大漠》为题,采用象征手法,写一篇500字的散文,来描绘当时双方交战后的带血腥味的荒凉景象。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见课件。
六、延伸阅读
 
七、参考资料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明·邢昉《唐风定》)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汉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以一格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