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培训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监护人:
大家好!今天召开家长会,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就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平安、快乐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周韦彤半裸,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在远离父母关爱和监督的“空巢”之中,不珍惜生命、不爱护生命事件时有发生。
家教专家指出:孩子在家庭这个人生“第一环境”中接受教育,家庭对他往往具有难以磨灭的影响,在孩子独立走向社会之前,孩子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习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有了生命才有一切,拥有健康才有一切。帮助孩子树立和强化生命安全意识,培养自救自护能力,尊重和珍爱生命,锻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在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往往会陷入误区而“云深不知处”。1.唯分数论,孩子成绩好,就是一切,学习是孩子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2.溺爱孩子,一家人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宝贝”供着,却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品格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3.过高期望,往往会由盼望到希望,从希望到失望而引发语言暴力、肢体暴力;4.孩子留守,家长“溜守”;5.放权依赖学校……等等这些家教误区,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感受,忽视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忽略孩子人品人格和责任心的培养。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亲情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北京某中学的李某某,80 90年代经典老歌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四岁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2011年9月6上海灵异事件日晚,因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殴打一对夫妇被拘留,9月15苏紫紫艺术照日,因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收容教养一年,次年9月获释。2013年李佳明老婆2月,李某因涉嫌罪被刑拘,3月7日被批捕。9月2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还有前不久发生在湖南的案件,罗某,湖南某高中实验班学生,学习成绩多次名列第一、最受班主任喜欢,却因不满班主任布置作业而残忍地刺杀班主任26刀。
惨痛的案例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凶手都是教育者和家长眼里所谓的“品学兼优好学生”,归根结底还是片面注重学业成绩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人性和理性的缺失。“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真正成为一个内心善良,富有责任,人格健全的人。坚持做到:给孩子以足够的慈爱;对孩子的成就及时给予称赞和勉励;灌输
正直、勇敢、顽强、友爱、互助等正面思想,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家长及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与老师及同学和谐相处;鼓励孩子去面对适合于他年龄的新事物和新需要。
其次,家长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父母的示范效应,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思想态度、兴趣爱好、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走路的姿态,都可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幼小的儿子也吃力的端来一盆冒着热气的水让妈妈洗脚。这就是榜样的作用。相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可自己却连孩子的书都不看看,口口声声说不会;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却在孩子做作业时打扑克,打麻将;还有的家长起反作用,叫孩子和别人打架时别吃亏;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等等。事实证明,健康文明的家庭培养的孩子文明有礼、勤奋好学,不和谐充满暴力的家庭培养的孩子性格孤僻、暴躁叛逆。我们希望家长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以自身开朗的个性、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家风去影响孩子,以内在精神文明和外在行为文明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而又温馨的家庭学习环境。
第三,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希望有自己的尊严,希望能够受到尊重和重视。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又难免犯错,需要家长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假如孩子承认自己做错了某件事,很认真地说:“我下次一定要努力做好。”父母却嘲讽地说:“好呵,让我们等着那一天吧!”这孩子当时心理如何?一定比大人处在同样状况下更糟糕。
“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县内某家庭,孩子在外过生日之际,父母担心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专程在孩子所过生日的地方悄悄租下房间,暗中陪同,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心愿,又让自己放心了。
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少说“你应该”、“你必须”等命令的话,但家长可以提出建议与指导。同时,家长出口成“脏”、缺乏修养、“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只会令训教结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诗人奥登曾说:“人受恶意之捉弄,必做恶以回报”。如果你小时候经常被批评、受责难,长大后,你也会用同一方式与别人相处。
第四,家长应该坚持陪伴沟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压力、个人工作、婚姻状况不稳定等问题的存在,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陪伴教育,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的留守儿童。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督,过早承受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严重;二是一些在城市工作的父母,虽然很爱孩子,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往往把孩子托付给双方的老人照顾,自己只是周末才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成了“候鸟”儿童。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用,即使孩子出现错误或不正常的行为,也不能很好地矫正,时间久了,孩子就形成了各种不适的言行,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2015年,省外三名分别为11、12、13岁的未成年人,只因到学校小卖部偷东西,被守校女教师发现后劝其离开,三人未听劝阻,反
而对老师大打出手进行殴打,并担心老师会报警而将老师窒息杀害。事后调查得知,与三个作案的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要么是父母离婚、要么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要么是父母均在监狱服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监管陪伴的时候,家庭父母爱的缺失造成了孩子心理缺乏关怀,更造成了孩子的冷漠、孤僻、麻木和残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