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目标设计】【教学时数】【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目标设计】:
1.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来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人,简介作者及背景: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或提问个读,结合课下注释并提醒捡重点学生记在书上。
三、朗读本诗并理清结构:
学生回答,课件明确答案: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师问: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出原文中的相关诗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出相关诗句。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课件展示: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苦乐不均,死生
迥异。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愤慨)
2、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
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师问: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答:对比。(板书)
3、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
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
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边塞秋末景(衰败、萧瑟、凄凉)——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以哀景写哀情。
课件展示答案总结: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啼的组词是什么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
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师问:作者在写了战争的出师、战败之后,还写了士兵被围困之后的心情,请大家读一
读第三节,出文中让你感到“沉痛”的语句。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点拨。
课件明确: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乌龟饲养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
是枉然。
五、总结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①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②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③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④描绘边塞雄起壮丽的独特景观。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相对于别的边塞诗来说,既没有描写异域的风光,也没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是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和将领的不负责任。(课件展示: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课下另三首边塞诗,整理到积累本上。
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很重要,能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了解学情,也能让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从平日的检测和学生的反应来看,古诗鉴赏仍是难点。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把握仍需要加强。我们平时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教师少代劳,学生多思考。
从教材分析到备课再到课堂实录的结束,总体来说是满意的。
哥不是个传说第一、目标明确,步骤清晰,逻辑鲜明,并且目标均做到了。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连贯,课堂步骤也显得流畅和自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误。
第三,学生大致能跟着我的节拍来活动,虽然主动站起来的人不多,但整体上的师生活
动、生生活动比较充分。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均显得和谐共融。
第四、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前就印发材料让学生读熟,课上又多次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这样学生对文
意就容易理解了,分析起来学生也好接受。
第五、用一个大问题(唐军失败的原因)串起全文,条理比较清晰。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毕竟学生是活的,有缺憾才有提升的空间。继续努力。
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燕歌行练习题及答案
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建行电话银行转账答案: 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②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③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著的组词是什么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案: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答案: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教后反思】
《燕歌行》这首诗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艺术成就非常高。但对高中生来说,这首诗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诗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长,本身就有畏难情绪。因此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一直认为讲容易,讲好是比较难的。现在课讲完了,我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了。
首先说一下优点:
第二、目标明确,步骤清晰,逻辑鲜明,并且目标均做到了。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连贯,课堂步骤也显得流畅和自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误。
第三,学生大致能跟着我的节拍来活动,虽然主动站起来的人不多,但整体上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比较充分。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均显得和谐共融。
第六、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前就印发材料让学生读熟,课上又多次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这样学生对文
意就容易理解了,分析起来学生也好接受。
第七、用一个大问题(唐军失败的原因)串起全文,条理比较清晰。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毕竟学生是活的,有缺憾才有提升的空间。我自认为的缺憾有如下几处:
第一、讲课语速有些快,有些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如几首边塞诗的背诵就该让学生回忆一下,而不是老师直接说出来;在讲解环境对战败的烘托作用时也该
给学生留点思考的时间。
第二、虽然课堂的重点放在品读课文上,虽然计划了齐读、重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灵活的形式,但在投入分析的时候又忘掉了。不知道“读”是不是显得单调了。
第三、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总有一些教态、表情、眼神不太合适,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有点少,粉笔字更需要好好练一练。
写完这些,心里觉得轻松了很多。讲课,反思,与我都是很大的
收获。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诗歌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