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
摘要: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适边塞诗不同于岑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本文就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适  边塞诗  艺术特
宋朝怎么灭亡的正文
高适有较长时间的边塞军旅生活,也做过边远地区的行政首脑,所以他既了解边塞的军旅生活,也了解社会状况。因此,他视野广阔,边塞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高适的边塞诗与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相应的艺术手法也是高超的
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同时的殷幡在《河岳英灵集》中指出:“适诗多臆语,兼有气骨。”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宋严羽在《沧海诗话》中进一步概括道:“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
 下面具体来说说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
㈠高适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慷慨激昂、豪放悲壮
  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应是他的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身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戎辛勤久,王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夜一声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的宾主分明。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茶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  他的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更是写的气势磅礴、慷慨激烈。如《睢阳酬别大判官》:“丈夫拨东幡,声冠霍嫖姚。兜鍪冲天石,铁甲声风飚!诸将出井陉,连营济石桥……江西婺源好玩吗”他还用“长策须当用,男儿不顾身!”来颂扬战士们的勇敢精神。
  他还有很多送别诗,也无不流荡着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如《送李侍御赴西安》中他这样唱道: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一点塞外荒凉、苦寒的可怕景象,感觉不到一点黯然消魂的离情别绪。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英雄气概,不但气势非凡,而且语言刚健有力,风格浑厚雄壮。因此,明胡震亨认为这首诗可与李白的五律《江夏别宋之悌》媲美。他说: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似皆从庾抱之“悲生万里
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辨体》一书中,甚至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律第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如有名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用无边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正面衬托出豪放磊落的襟怀。最后两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企勉之词,更是令人心胸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
 
就是在他抒写自己愁绪的大部分作品中,也都是充满豪士侠客的肝胆意气。如《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是这样。又如《别韦参军》诗中,朋友分手,“惆怅惊心”,内心本来是悲伤的。但诗人却用“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这样开朗豪放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出他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其他如《画马篇》、《营州歌》、《九曲歌》等,于舒畅中透露出壮烈之致,于昂扬中更焕发出进取之情。读这些诗,却能使人强烈体会到“盛唐之音”的巨大魅力。
  (二)高适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是深沉悲凉
  我们在肯定高适诗歌慷慨豪放的风格特点时,还应看到他诗歌风格深沉悲凉的另一面,这在他慨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就是他的一些边塞诗中,这种格调也表露的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在他的诗中,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呈现出豪放悲凉相结合的特点。前人所说的“悲壮”,一即他的诗既有“壮”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如《燕歌行》就是“悲”和“壮”相结合的。有的诗,“悲”的气氛却很浓,如《塞上》、《答候少府》、《蓟门五首》等。这些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悲壮中透射出浓烈的哀伤之情,充分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人民肝脑涂地,自已在仕途几经挫折,壮志未酬,作品中早期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方面发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乾元年五月所作的《祭张巡许远文》。通篇写的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特别是结尾一段:
  呜呼!悖逆歼溃,干戈将止。海岳澄清,朝廷郅理。封功列爵,怀黄拖紫。伤哉二贤,不予于此!呜呼孀妇,怜俜爱子!追赠方荣,赏廷兹始。寂寂梁苑,悠悠睢水,黄蒿连接,白骨埋委。思壮士一冥寞。问遗形于荆杞!列祭空城,一悲永矣!
  真是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令人不忍卒读。这不是一篇普通的祭文,这是诗人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沧桑而发的一曲无尽的哀歌!
  又如当他第二年出任彭州剌史时,作的《酬员外以诗代书》这首长篇五古。通篇以沉重的笔调,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抒发了作者痛定思痛、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有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也写的凄楚动人,一唱三叹。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是见不到这种风格的,所以,以前就有人指出:“高适诗时见沉雄,时见冲缓,不一。其沉雄直不减杜甫。”翁方纲亦指出:“高适诗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这些评论,在说明高适诗歌具有深沉悲凉特点的问题上,是有道理的。
歌手陈红图片  (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而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殷幡所说的“适诗多胸臆”,就是这个意思。高适直抒胸臆,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而是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年少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
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如在《邯郸少年行》中,有感于世态炎凉知音难觅,他唱道:“未知肝胆向谁是,另人却亿平原君!”语言多么率直,感情多么丰富!殷幡读到这里,禁不住发出“余所最爱者”的感叹。再如《封丘县》中,诉说他那种令人难堪的县尉生活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不悲!”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多么强烈的正义感!正因为如此,才传颂千古。
  因此,就是他的一些写景之作,也主要是缘情而写景。在他笔下,不大注重对景物或场景,作客观具体的描绘,而接触的景物或场景染上作者某种主观感情的彩很浓。这种意境,王国维曾称之为“有我之境”。这在高适抒写他壮志难酬的作品中,表现的很突出。他往往捕捉住一些最能放映这种情感的景物或场景,注情于物,大肆渲染,不但使自己沉痛的心情强烈地显现出来,而且诗人的忧虑也由抽象的感情,变为有彩和形体的东西了。
  如他在《效古赠崔二》中写道:“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飚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涟上别王秀才》中说:“东路方萧条,楚歌复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诗人由于不到施展自己抱负和才能的时机和场所,心中十分悲伤,所以,在他眼里,狂风的呼
啸使气氛显得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为之黯淡。或看到“暮帆”“去鸟”,深感身世飘零,无所归止,总之,这些景物无不染上诗人强烈的感情彩。这种特点的形成,是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的生活,学习人民的感情和语言,特别是与他慷慨激昂、率直豪放的个性特征分不开的。前人徐献忠就指出:“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与他这种开阔的胸襟和豪壮的性格相适应,就写景或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来说,还应指出的是:诗人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练的勾画出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如写壮阔的北国风光时:“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归意方浩然,云沙自回互!”写欢庆胜利的人们是:“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这种特点反映到他的边寒诗中,使他最善于描写雄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如《同李员外贺歌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的场面是:“作气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其他如《信安王幕府诗》、《塞下曲》等,也写的非常壮阔。诗人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同时,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成功的展现。
  高适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所以胡应麟说;“高暗淡之内,古意犹存。”读他的诗,就如沈德潜评汉魏诗所说的:“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洋溢。”许学夷说他的五律“皆一气浑成,既未可以句摘,亦未可以句求。”其实,他的古诗何尝不是这样呢?
  高适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他的诗句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语言质朴遒劲、凝练精警,与其深厚的思想内容、真挚的情感构成了完美的统一,形成了其诗歌悲壮深雄的风格特征。
高适,盛唐诗人,以悲壮边塞诗著称,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 李治廷恋情曝光
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
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由于高适五十岁方入仕,长期失意落魄,故其边塞诗中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如“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适赵非解纷,
游燕独无说。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赠别王十七管记》)、“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信安王幕府诗》)、“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武威同诸公过扬七山人》)。
他的边塞诗皆反映了军旅生活,征战场面,皆歌颂了前线将士安边保国、艰苦奋战的精神,如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由于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候少府》)、“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四十尚躬耕”、“五十无产业”,甚至“求丐、取给”,故其边塞诗中常看到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