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1896年初,他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电影自此传入香港。1898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他们都很短。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1909年在香港拍摄了一部诙谐剧《偷烧鸭》,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它的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渐渐成长,可惜受到19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但当时的电影院,主要放映西片和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
19350.1米等于多少毫米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生命线》。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1939陈楚河父亲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冯子存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1941年12伊恩麦克莱恩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在1949年以后香港电影渐趋蓬勃。因为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
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粤剧戏曲片 ,《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其中有不少让人熟悉的演员: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2、文艺片,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3、古装武侠片,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才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加进了特技花款,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如《两傻》系列。
国语片的热潮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
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七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它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
此时,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但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电影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後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早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跑800米的技巧)、《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
八十年代初,大批导演崭露头角: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龙虎风云》等。
洪金宝凭借《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
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票保证。而这些都必须提到徐克。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到现在,二十余年来,徐克对于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美誉的香港电影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无论是在电影技术,还是在创新意识方面,徐克的电影都在香港近百年的电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徐克执导《倩女幽魂》开拓了将声、光、电、技术移植于香港传统鬼怪片的新路。1991年执导《黄飞鸿》系列片,再次掀起功夫片新高潮,成为新武侠片的创始人,被公认为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驱。他的代表作品有:《蝶变》、《夜来香》、《鬼怪智多星》、《新蜀山剑侠》
、《上海之夜》、《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新上海滩》、《黑侠1996》、《蜀山传》、《书剑恩仇录》《七剑下天山》、《青蛇》。其中1981年执导《夜来香》、《鬼怪智多星》获第1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奖。执导《上海之夜》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执导《倩女幽魂》获第24届台湾金马奖 优秀作品奖、第16届法国科幻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作品大奖。1991年执导的《黄飞鸿》获第11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温贞菱
除了商业,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来,周星驰也开始逐渐走向导演的行列,如《功夫》等。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动作片、黑帮片,
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今年来也开始追求转型,连续三年,《神话》、《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龙电影风格。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王晶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王晶的赌片、喜剧片在香港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王家卫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迥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