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三)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一部分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经济发展
概述:爱上你很快乐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各领域发生变化的大趋势。其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主要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在学术界,有时也称近代中国(1840—1949年)的“现代化”为“近代化”,虽名称不同,但其所指是同类事物。
现代化以大工业的兴起为标志,以工业化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基本经历了起步(18401895年)、整体发展(18951927年)和曲折前进(19271949年)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工业化,直到今天,这一过程还在进行,中国特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艰难探索中不断前进。
一、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1、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战争后—1895年):此阶段的重大事件是洋务运动,其被称为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阶段特征: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最重要阶段,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的发展最为突出;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的同时,先后进行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探索(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外来势力的暂时放松,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短暂的有利时机。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有所发展的十年;抗战期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工业化事业推入绝境。
阶段特征:中国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环境下艰难发展;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各国工业化相比:
、中国近代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领导权;
、中国近代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发展畸形,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尤其重工业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
4、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的环境(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而中国则反之;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二、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1、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949—1976):
、学习苏联建设经验阶段:1953—1956年进行了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曲折的自我探索阶段: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初步思路。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1960—1966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周恩来、的整顿。失误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中左倾错误导致的国民经济严重动荡并遭到破坏。
2、开创的中国特现代化道路新时期(买房流程1978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走上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农村改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992年,“南方谈话”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速度,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认识: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②目前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生活日益丰富且充满活力,工业生产规模和总量、工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国际竞争力上升。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中还面临许多难题。未来的中国经济要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继续推进城市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的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第二部分  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16—18世纪的萌芽时期(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1)背景:
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少数国家确立;16世纪新航路开辟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2)表现:
、欧洲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市场上商品种类明显增多,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欧洲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影响:
、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各大洲的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背景: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欧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
(2)表现:
、欧美列强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甚至直接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世界分工日益明确:西欧承担了制造重任,亚洲、非洲、美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非洲更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3)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80年代流行歌曲、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奥运会上比赛的起源与什么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表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影响:推动了欧美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殖民地国家遭到残酷的经济剥削,民族危机更加严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宋祖儿表1、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即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包括商品、劳务、资本等)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被削弱。
2)经济全球化发展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