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 2020.12上
广电传媒124
依法治国视阈下
胡晓晴
摘要:依法治国视阈下,法制新闻报道存在过度娱乐化的情况。本文探究了法制新闻报道呈现的娱乐化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保持内容的严肃性和推广形式的多样性等对策。
关键词:法制新闻;娱乐化
法制新闻强调的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发生时效较为临近的,反映民主与法制生活事实的报道。[1]法制新闻在对公众进行普法时,会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使其对法律条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孙俪邓超孩子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2018年3月,
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并将其办公室设在司法部。随着国家法制不断完善,如何让法律法规进入公众的生活,并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法制新闻成为宣传报道的重要形式和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法制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涌现出多种问题,其中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广为诟病。windows 7 产品密钥
法制新闻的娱乐化指的是媒体在各个平台上,以法律信息为核心,进行相对夸张地呈现,追求娱乐效果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对法制新闻应该具备的引导和教育的责任有一定程度忽略的现象。[2]作为向公众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媒体在报道法制新闻时出现娱乐化现象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对其公信力、信誉度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法律的普及。
一、法制新闻报道呈现的娱乐化问题
(一)标题噱头十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媒体也走向了市场化道路。媒体以市场为指向,以此获得活动所耗费的资源,使媒体能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当下,互联网信息占据公众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让公众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法制新闻报道,并且耐心、细致地看完,将是媒体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无论是信息爆炸还是媒体的市场化都使得媒体不得不想方设法吸引公众眼球,
获取点击量和阅读量。
媒体首先在标题上狂下功夫,制造噱头,吸引公众的第一注意力。例如:《法治在线》2020年7月3日法制故事标题为《诡秘的生态园》;2020
年7月7日的一期节目标题为《大门背后的秘密》等。
在《大门背后的秘密》这期报道中,标题呈现的信息模糊不清,无法直接判断报道的具体内容。笔者通过观看这期节目,发现主要讲述的是电信,即通过打电话骗取用户的电
赤小兔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新疆法制新闻报道研究》(项目编号:XJPT-2018-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晓晴,女,汉族,河南兰考人,新疆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力。
告与品牌研究
广电传媒125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
信积分,把各种电子优惠券兑换成现金,从而获得大量钱财。但与以往电信有所不同的是,此种形式的不涉及,不涉及取款,也正是因为骗术简单,被骗个人数额较少,容易让人忽视,是黑灰产业链的一种。但标题故意将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神秘化,夸大悬疑效果,借助内容失真的标题过度博取公众眼球,影响法制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利于法制
洛阳市旅游景点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
(二)故事化叙事手法的运用
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惩罚犯罪的强制性效用。所以在进行法制新闻报道时,无论是从用词、标题还是其呈现方式,都应该坚持严肃性。
但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常见故意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发公众的好奇心。例如:在《大门背后的秘密》报道中,先用讲故事的手法吊足公众的胃口,“民警发现一家神秘的门店,每天有年轻女子出入,门口时常停放名贵的汽车,但门店的大门却时常紧闭”。随后主持人发出疑问:“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门店呢?”这样的疑问在前期台词的铺垫下,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尼尔·波兹曼说:“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媒体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3]法制新闻作为重要的反映民主与法制生活事实的报道,应该对自身报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严格审查,不应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现实意义。法制新闻的报道也不应,放低自己的身段讨好公众,而是应该坚守法制新闻的底线,始终朝着普法的目的前进。(三)标签化严重,缺乏深度报道
在互相网时代,大量信息充斥、分割着公众的时间和精力,媒体会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将精力聚焦在最近发生的、比较热门的新闻事件上,而忽视一些重大法制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在对药家鑫案件报道中,《扬子晚报》刊载文章将药家鑫案件和“我爸是李刚案件”结合起来,发表文章《“爹影重重”,一种令人心慌的社会病》,一些媒体陷入猜测药家鑫家庭背景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药家鑫肇事杀人,难道他爸比李刚还牛?》、东方网发表《药家鑫,你的家庭背景有多殷实》、北方新闻网发表《我爸是李刚,药家更“平方”》等评论,而无一例外全部是围绕着药家鑫的家庭在做文章,弱化了案件本身具有的法律问题,将公众的关注点从这场重大的刑事案件转移到犯罪人的家庭背景上,也将舆论引向岔路。同时还缺乏对受害人及其家属应有的人文关怀。
媒体通过标签化的方式简化案件的个体性和细节性,是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公众的惯用手法。而往往标签化的方式极其引人注目,极易拉近公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使公众更能有接近现场的感觉,
从而使事件保持热度。法制新闻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利用新闻报道向公众展示事件中的违法行为,普及法律知识,但如果媒体一直将目光停留在犯罪人的身份标签上,在短时间内采用标签化的方式激起“民愤”,这样的报道不免会有失偏颇,缺乏真实性,也无法达到普法的目的。
同时,在媒体报道中,一些标签化的词本身已带有负面含
义。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词包含阶层对立,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公众舆论也会因媒体单一角度的报道而形成一边倒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媒体多从“官二代”的角度吸引公众眼球,却很少将重点放在这场交通肇事逃逸案上。
二、法制新闻报道出现娱乐化的原因
(一)信息飞沫化
首先,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公众可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越来越大。“信息量激增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言者要在信息海洋中定位自由游弋的听者,并且要千呼万唤对方的注意。即使基于严密调查和精准定位,传者的信息也极易飞沫化”。[4]正是信息的飞沫化,使得媒体在报道时首先会从标题入手增加噱头,让公众尽快定位信息。其次,利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抓住公众长久的注意力。最后,会通过对当事人的标签化进一步固化公众。(二)取悦公众
媒体市场化要求制作公众喜欢的新闻作品。媒体在市场化竞争中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和过度追求新闻的点击量而放低底线,刻意迎合公众,制作符合其口味的新闻作品,丧失法制新闻该有的新闻性和法律性。玛罗理沃泊的研究表明,“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被观众接受和欣赏”。[5]现今社会,公众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需要到宣泄口转移注意力,而
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 2020.12上
广电传媒126
法制新闻中包含有大量情、暴力等冲击力较大的内容,公众不仅更容易接受,而且也可借此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三、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应对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金来沅主演的电影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新闻媒体就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体及其从业者应遵循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牢记所承担的重任,恪守职业道德。新闻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但是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使得媒体传声筒的作用减弱,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受到质疑,也削减了公众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
尽管现在是人人手拿麦克风的多元文化时代,但是作为专业媒体从业者依然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肩负起舆论导向的职责。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于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
要求媒体从业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真相,把原生态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倘若媒体在报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报道的底线,是无法发挥在政府、公检法机关和公众之间桥梁作用的。
所以法制新闻的报道需要不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合理、准确地进行,尤其不能在事件没有确切结果时妄下结论。此外,媒体的报道不能走在司法程序的前面,因为媒体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极易形成舆论,影响司法审判,媒体从业者要始终清楚地认识到媒体是事件的呈现者而非决断者。
(二)保持内容的严肃性和推广形式的多样性
法制新闻的报道不能为了单纯取悦公众而刻意迎合,为了流量而丧失底线。在新闻报道时,坚持法制新闻报道的合法性、严肃性、客观性、公正性、民主性。在进行报道时,提高政治敏感性,提高法律素养,淡化事件当事人的身份标签,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事件本身,多做深度报道和平衡报道。另外,在报道法制新闻时,还要时刻绷紧普法的弦,采用公众易懂、准确的法律术语,向公众传达法律知识。
此外,内容的严肃性,并非是指形式推广也保持严肃。为了争取市场,法制新闻可以利用公众喜欢的形式推送。例如:英国老牌新闻媒体《卫报周刊》发布广告,在形似消防警报的器具中放入杂志,旁边还贴心地连上一个小锤,配上言简意赅的广告语
“万一发生了……,请打碎玻璃。”通过用小锤打破玻璃拿出杂志的动作,显示出《卫报周刊》是如何打破信息壁垒获得内容,让公众明白媒体是如何扮演好“吹哨人”的角,替公众挖掘表象之下内幕的。
法制新闻的报道也可在推广方面借鉴《卫报周刊》的做法,
用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进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减少公众对于法制新闻的陌生感,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葡萄酒有保质期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要构建依法治国的理念,必须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全面、透彻的宣传。法制新闻作为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类型之一,应该把握好娱乐的界限,对过度娱乐化的危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通过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深度报道,减少标签化报道,创新推广方式,发挥好媒体的引导作用,如实呈现法制新闻的原本面貌,发挥法制新闻普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 程煜.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J].新闻传播,2016(11):24.[2] 江涌潮.法制新闻相关问题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9(09):21.[3]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61.[4] 江涌潮.
法制新闻相关问题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9(09):22.[5]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