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可分为哪两大部分部
【篇一:歇后语可分为哪两大部分部】
李云迪和朗朗歇后语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谜面】和【谜底】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ganen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篇二:歇后语可分为哪两大部分部】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 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 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 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 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 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 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 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 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 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 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 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 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
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 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 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众所喜闻乐见.篇二:歇后语可以分为哪俩 1、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半一般是形象的表 达,后半解释这一形象表述的含义。可分两类: 2)双关,如:四两棉花——弹不上(谐音双关)3)后半的解释直接表示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如:大海捞针——无处 2、字谜一般有形变、义变、音变三种。篇三:歇后语可以分为哪俩类 2)双关,如:四两棉花--弹不上(谐音双关)3)后半的解释直接表示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如:大海捞针--无处寻。
具有描绘性的通俗易懂的固定用语 如跳进黄河也洗不 哪壶不开提哪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不撞南墙不回头 身在曹营心在汉等。
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韩阙林先生他在《谈谈“俗语”》一 文中认为 汉语的熟语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即成语、典故、 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和名句等” 这就把俗语 在熟语中单立出来了。由于俗语同成语和谚语有同有异最易 相混 所以他主要通过俗语和成语、谚语的分析对比 对狭义 俗语做了界定。
王德春先生在《论熟语的种类》一文中说“俗语这种习用 的固定语句的特点是通俗化 口语化。它主要在人民口语中 使用 一般都是浅显易懂的 也有一定的形象比喻。例如 个巴掌拍不响一个鼻孔出气 人不知、鬼不觉……谚语和俗 语不同 谚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含义深刻 俗语的 意义比较浅显 所有比喻多系生活现象 并不是经验的总结。” p65 符淮青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一书中也提到 “我们把 流传于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炼的语句叫俗语 它不 像谚语那样内容深刻 总结有斗争经验。如敬酒不吃吃罚酒 横挑鼻子竖挑眼……” 10 p203 204 他们主编的《中国俗语?前言》中也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狭义俗语。他们认为 俗语是通俗而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的定型 语句 它们主要流行于民间大众 通常用比喻、形容、夸张或 直接说明来描写表述出怎样一回事 怎样一种人。比如牛事 未了 比喻?事占着茅坑不拉屎 比喻?人 人在家中坐 天上来形容?事 11p3 更为详细论述狭义俗语的是王勤先 他先后发表了两篇有关俗语的论文《俗语的性质和范围 ——俗语论之一》和《俗语写雨的诗句
的构成和意义 俗语论之二 他认为“广义俗语”的说法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是有欠缺的因此他主张把广义俗语中“剔检”出成语、谚语、歇后语、惯 用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称为狭义俗语 简称俗语 “它与 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处于同一地位 同一级次” 12 p109。之后 他又从外在形态、语义特征、和其他熟语类别 的区别、联系等方面对狭义俗语做了分析。
此外徐建华的《俗语 一种独立的熟语语种》 中俗语类的界定》姚锡远的《“熟语”的种河北大学文学硕士 学位论文 属地位及其定义域》等文章也都主张狭义俗语的 说法 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狭义俗语的特征。
俗语的广义用法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都存在一些不易说清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 我们认为俗语的狭义概念在熟语研 究中更为适用。理由如下 首先 我们承认熟语在语体彩上 确有“雅”“俗”之分 具有来源出处、风格典雅的成语和老百姓 口头上的谚语、歇后语等在语体彩上不尽相同。但是由于 熟语在语体彩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并不能反映其本质特 它只是熟语诸多特征中较为次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仅仅 源于语体彩的“雅”“俗”之分 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 语等在熟语中的定位以及熟语类别的划分并不能起到特别 显著的作用。
湛江旅游景点
其次一个科学体系的建立 前提条件是术语概念要明晰。
俗语的广义概念形成于术语概念并不清晰的古代 在随后漫 长的一段时间里 并行的有鄙语、谚语、俚语、俗话、常言 等十几种说法 甚至更多 它们之间互有交叉 概念十分混 杂。20 世纪 60 年代 随着“熟语”概念的确立 现代汉语中所 有定型、定义的语句有了一个总称。这之后 对熟语的下位 单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来越细致它们各自的性质特点、范围类属也日益清晰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仍然运用俗语的广义概念 单纯从语体 彩角度出发 在熟语这个大的“属”概念下 又另立俗语这个小 的“属”概念 而且对这个小的“属”概念 学术界在具体范围的 划分上 观点也不尽一致 。这些问题的存在 势必会造成术 语概念的混乱 不利于熟语研究的深入展开。
而运用俗语的狭义概念一方面是由于它所指代的这部分 语言单位 是有其自身独立特征的。它们既不同于风格典雅、 形式固定的四字成语 也不同于以词组形式出现的三字惯用 语和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歇后语 而且在表达内容、表达方 式、语义构成、结构形式、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也和谚语表 现出不同的特质 后文将详细论述 。它们一般在五言以上 风格通俗
浅近 形式相对灵活 语义融合性强 同时又有很强 的描绘性 比如干打雷、不下雨 八字还没一撇 不看僧面看 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 将其分立出来 置于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同一层 视为一个独立的熟语类别。同时运用俗语的狭义概念还 可以避免广义俗语范围界定不清 由本文第 页谈俗语的广义用法时所列举的各家观点可以看出 学术界对口语性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是否属于俗语范畴看法不尽相同。
的问题使术语概念更加明确。上位单位是作为“属”概念的熟语 下位单位是作为“种”概念的俗语、成语、惯用语、歇后 语、谚语。这样有关现代汉语熟语研究的一个科学体系就可 以初步建立起来。
选题目的和意义由于“狭义俗语”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在 学术界尚未占据主流 对它的研究分析也显薄弱。虽然有些 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狭义俗语进行了探讨 但是数量不多 不够深入细致多停留在对狭义俗语的定性上 对它在整个 熟语范围内地位的界定及其在形式、意义、语用等方面的整 体特征研究不够充分。本文选此题目 希望能在这些问题上 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俗语的界 说狭义俗语 以下简称俗语 专指那些在人民众口头上广 泛流传、形式相对灵活 主要起形容、描写、修饰作用的固 定语句 例如“吃凉不
管酸”“胳膊肘往外拐”“东一榔头 棒槌”“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等。和其他熟语一样 俗语也具备 形式的定型性和意义的融合性这些特征。首先从形式上看 俗语的构成成分和内部结构一般不能轻易变动。例如 我们 常常说“挂羊头卖狗肉” 但没有听说过“挂马头卖狗肉”“挂羊 头卖鸡肉”等说法。同样“拿着鸡毛当令箭”也不能说成“拿着 鸭毛当令箭” “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一般也不说“闭一只眼 睁一只眼”。其次从意义上看 俗语语义的融合性也非常强 不是说把眉毛和胡子一把抓起来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分轻重 主次。又比如“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也不是指真的捏柿子 除了具备熟语的基本特征俗语作为熟语中一个独立的类 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性即“描绘性”。也就是说 俗语是对 事物现象的性质状态进行描述或形容的 是为了把事物说得 更形象、生动而产生的。它一般不蕴涵深刻的寓意 也不以 说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 而主要是描摹人情世态。俗语 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取材 用通俗平易、活泼幽默的语言 形象地描绘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比如“满口仁义道德 子男盗女娼”通过嘴上和心里、“仁义道德”和“男盗女娼”的 对比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人物形象。“出了虎穴进 狼窝” 意思是说刚逃出一个危险 又进入另一个险要的境地 用这样一条俗语显然要比直接陈述这样一种状况生动得多。
又比如“掉下个树叶怕砸破头” 形象地形容人胆小怕事。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俗语和其他熟语类别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的异同 来更深入地了解俗语的属性及其在整个 熟语系统中的地位。张学津 宋佳
俗语与成语成语是历史沿用下来的以“四字格”为主的 成语和俗语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语用、语义上。和俗语一样不少成语也都属于“描绘性”语言 主要起形容、修饰作用 意义的融和性也比较强。因而有不少意义相近的俗语和成语 相互对应。比如 前者是俗语 后者是成语 一口吃个胖子 ——一蹴而就 前怕狼 后怕虎——畏首畏尾 盼星星 亮——朝思暮想钉是钉 铆是铆——实事求是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一曝十寒 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不成反蚀把米——得不偿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 中的俗语“一口吃个胖子”和成语“一蹴而就”都是形容急于求成。例中的俗语“前怕狼 后怕虎”和成语“畏首畏尾” 都是形容又怕这、又怕那 顾虑很多。以后几个例子中的俗 语和成语也都表示相近的意思。
当然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从形式上看 成语一般 是以“四字格”为主的固定词组。“四字格”不仅是成语主要的 外在形态标志 同时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 13。而俗语大多是五字以上的杂言语句。短点儿的五、 六个字 像“天上掉馅饼”“打鸭惊鸳鸯”“一个鼻孔出气” 也有 八、九个字或更长的 比如“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没进庙门就 碰见
了菩萨”“放着河水不洗马 倒去买水淋马头”等。另外 语在形式上的定型性比较强它的构成成分和内部的语法结 构一般不能随意变动。相对而言 俗语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整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 一条俗语往往又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一个铜板攥出黄水来”还可以说“一分钱能攥出水 来”“一个钱捏出水” “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也可以说“三拳打 不出个闷屁”“三脚踢不出个屁来”。“不见棺材不掉泪”和“不 见棺材不哭爷” “前言不搭后语”和“前言不照后语”“前言不应 后语”等也都是一条俗语的不同说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