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 称为“中元节”。 中元节潮俗称“鬼节”、 “七月半”、 “祭孤”, 潮人有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 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 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 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 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 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 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女生最霸气很拽的句子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 ; 不过这一日是 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 露孤骨和祭拜, 隆重
者举行盂兰胜会, 搭孤棚 (祭坛 , 陈列大量三牲粿品、 酒饭、 纸钱、 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 还有衣帽、 竹笠等等, 甚至还有活猪、 活羊和耕牛。 祭拜之后, 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dlna怎么用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 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 形状,皮为红,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 人们用布蒙上她 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 过她同死去的人谈
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 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 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 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 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 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 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 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 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 (元宵 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 增插各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 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 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 ,插得越多越好,以此 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 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 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 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 鬼灵以助农事。
农历七月半“普渡”风俗:施孤
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有一种称为“普渡”的风俗活动。 普渡, 即普渡众生, 也叫“施孤”。施孤,即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有施舍于孤寡之意。 《海阳县志》记 载:“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由“普渡”及“施孤”的字义理解,是 一种高尚的人文主义关怀情操,跟封建迷信应一分为二看待。
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俗称鬼节。
道教典籍记载:道教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 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 七月十五、 十月十五, 由此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下元节”。赛尔号攻略网
道教认为,中元节这天,是地官判定人间和阴间善恶的一天,道士要在这一天诵经 画符咒,为囚徒和饿鬼解脱罪恶,使囚徒能悔罪,又使孤魂野鬼获得施济后,不再到人 间作恶。
世界十大危险动物佛教的盂兰会恰好与道教的中元节在同一天,不仅日子相同,内容亦相似,其主旨 皆是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施济饥饿和救助孤苦。
拍一拍后缀盂兰会,又称盂兰胜会或盂兰盆会。“盂兰”是梵文的译音,意为“救倒悬”。 “盂”是盛液体的器
皿,潮汕话把这类器皿称为“盆”,所以又称“盂兰盆会”。佛教 典籍记载七月十五是为佛祖释迦牟尼寄生节, 又称报亲恩节,最后则转变为“救倒悬” 的盂兰会。“救倒悬”的典句来自释迦牟尼弟子的目连, 佛教典籍中有“目连救母”的 故事。目连救母之后佛祖接受建议,将报亲恩节转成为盂兰会,佛家弟子在七月十五这 天修孝道,以报答父母祖宗养育之恩。自南北朝至唐代之后,佛教盛行于中国,盂兰会 蔚为全国的民间风俗。
施孤也叫祭孤,是指人间把祭品施舍给阴间的孤魂饿鬼。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 旧社会潮汕城乡普遍大办施孤。 但施孤的日期不限于这一天,七月十五前后甚至七月内 都可以。为什么施孤可以不限具体日子 ? 传说七月整个月,阴府的地狱门开放,地狱里 的孤魂饿鬼可以走出挨饥忍饿、惨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间享受香火。有“七月初一开孤 门, 七月三十关孤门”的俗谈。 潮人把七月十五作为施孤的正日, 故也称这一天为鬼节, 而把七月称为鬼月。
由于迷信鬼神,以前人们对 七月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尤其是那些上了年 纪的人,深信夜幕降临之后,幽灵就会四处飘荡。许多家庭,不准孩子们夜间出家门, 偶尔家中有人患了急症,往往怀疑冲撞恶鬼,于是祷神拜佛,祈求驱邪祛病。据说那些 “阴气重”、“阳光低”的人,也必须关在家里,这些人不仅夜间在外面要和鬼碰撞, 还会白日见鬼。人们相信鬼的存在,对度鬼节也就更诚心了。
潮汕的施孤,其来源是上述的宗教原因,但各地举行的施孤仪式却不尽相同。一般 在城镇或较大的乡村, 都要搭孤棚, 由善堂或道观主持, 台上布置经座, 悬挂神仙佛像, 摆设一些法器,然后把大量的五牲裸品、酒、饭、纸钱、水果和冥衣物等搬置棚上,烧 香点烛,由和尚或道士等神教人物登台诵经作法,举行施祭仪式。仪式结束后把那些可 以抛掷的祭品撒到孤棚下,让那些贫苦者抢拾,俗称抢孤。一些不能抛掷的祭品,则编 号散发竹签牌子,由抢到签牌者对号领取祭品。
澄海、 普宁等地在施孤时还用竹、 纸扎塑一或二尊两三丈高身披白甲的青面獠牙鬼 王,俗称“孤王”,置于孤棚旁或庵堂门边 (根据施孤地点定位 ,其意义是镇守施孤祭 坛,监视及制服那些捣乱的孤魂恶鬼,保证施孤礼仪的了顷利进行。施孤结束后孤王与 纸钱一起烧焚送上天。
在许多地方由于参加施孤的人家很多,孤棚无法容纳千家万户的祭品, 还需在孤棚 下面摆设大量的饭桌,供各户人家陈放祭物。饭桌有主办单位筹借的,也有自备的。施 孤人家都把香烛分散插在祭品,施孤之后祭品同样分给贫穷者。
另有些地方在河边设道场,请僧尼、道士念经,晚上又在河边放水灯。饭食和其他 祭品则用
竹篾制成的盘子装着,食物下面奠着剪纸的花,食物有摆在桌上的,也有摆在 地下墙角的。没有集体举行施孤祭礼的村落,施孤时或把礼品摆在门口,或摆至巷口。 祭品有互赠的,也有施济穷人的,依各村风俗而定。
施孤正日,好些乡镇还演潮剧或纸影 (木偶戏 ,用阳气压阴气,以吉祥冲邪恶。
“施孤”、“抢孤”之风,过去潮阳最盛行,汕头市在升平路头,也曾于七月间择 日高搭彩台,聘请高僧,诵经普渡孤魂。善男信女“施孤”的祭品很多,堆得如小山一 样,故有面线山、包山、饭山、肉山等的称谓。孤棚上在拜祭之后,主持人便将祭品或 对物牌子向棚下抛掷,任凭抢夺,名叫抢孤。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 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孤棚前要立一纸糊的青面 獠牙鬼王 (也称孤王 。据说是过去施孤,各方饿鬼云集,互相抢食,秩序很乱,观音大 士想加制止,谁也不理他,结果他只好变成鬼王,展威弹压,处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恶 鬼,才恢复秩序。因而每次施孤,就一定要糊孤王镇坛。
“施孤”活动一般为:
农历七月初一日下午, 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置放各式各样食物,焚香遍插每一种食 物,并焚化
纸锭、冥衣冥镪,俗称拜“开狱”。这天地下阎王把关在阴司监牢里的孤魂 饿鬼统统放出来,去吃食民间施舍的祭品。
农历七月三十 (小月二十九 ,用同样的方式祭拜,称为拜“禁狱”。这一天,阎王 又把那些孤魂饿鬼统统关进监牢里,施孤活动至此结束。在此期间,还有两次活动,一 次为七月十五中元节日,这一天除家家户户祭拜祖先外,还要施孤 ; 另一次是各乡、社 或地段, 自行选定一个日期进行施孤 (有的与中元节合一 ,这次活动称为某地“施孤正 日”,即所谓“盂兰胜会“,礼仪十分隆重。好听的新年歌曲
除了各家各户备办祭拜的礼品要特别丰盛外, 当地还集体高搭采台,聘请僧人做清 醮诵经、普流孤魂。采台左侧,用竹、纸扎塑一尊数丈高的白衣大士化身的青面獠牙鬼 王,俗称”孤王“,以制服孤魂镇坛 ; 右侧设无祀孤鬼之位 ; 四周纸制幢幡低垂,阴森姜 冷,令人有置身鬼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