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题库
选择题
A、1921年7月1日 B、1921年7月23wps自动生成目录日 C、1921年7月31日
2、党的( B )上诞生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3、最先在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是( C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蔡和森
4、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仓持结爱 A )。
A、实事求是 众路线 独立自主 B、辩证法 唯物论 实事求是 C、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独立自主
A、科教 B、改革开放 C、开放
6、( A )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创新 B、进取 C、团结 D、民主
7、民主集中制既是____,也是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B )
A、党的领导原则 B、党的组织原则 C、党的工作路线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______。( C )
A、社会主义道德 B、中国传统美德 C、共产主义道德
9、( B )是改革发展新阶段求真务实的根本任务。
A、以人为本 B、落实科学发展观
C、实现政府转型 D、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共产党的党性是(A)的最高表现。
A、工人阶级的阶级性
B、先进分子的先进性
C、革命分子的革命性
11、党的(A),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七大 B、八大 C、九大
12、党的(C),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13、对严重违犯党的纪律、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查明核实后,应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作出进行 (C)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
宣布执行。
A.改组 B.予以解散 C.改组或予以解散
14.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C)。
(A)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 B)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其他配方式并存;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5、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作为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 )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
A、民主 B、文明 C、和谐
16.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 具有(C),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中国特社会主义理想;
(C)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17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党章和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C)。违反这些规定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追究。
(A)人身攻击和诬告陷害; (B)乱戴帽子和诬告陷害;
(C)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
18、的各级委员会要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团的(A)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
(A)突击队作用; (B)生力军作用; (C)先锋队作用。
19、___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服务人民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加强基层组织,既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A关于节日的古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B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20、C )要适时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A上级党组织负责人 B党员领导干部 C上级党组织
2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 ( A )
A、一边一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A、一边一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不是 (C)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C、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23、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C)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24、提出“政权是由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是在(B )。
A 南昌起义时 B 八七会议上 C 文家市决策时
25、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即( C )。
A 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深化认识、带头服务众、带头弘扬正气、带头开拓创新
B 带头学习理论、带头深化认识、带头争创佳绩、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C 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26、中共中央在( B )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A 遵义 B 瓦窑堡 C 洛川
27、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C )。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中共发表《抗日救国告同胞书》
C 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梦见自己剃光头28、1946年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B )。
A “将革命进行到底”B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9、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C )。
A 坚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B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30、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向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指( C )。第十套大众广播体操
A 反腐败 B 经济建设 C 党的建设
31、理论的精髓是( B )。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2、实施 (A) 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A、扩大就业 B、城乡协调发展 C、共同富裕
A、扩大就业 B、城乡协调发展 C、共同富裕
33、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B),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A、社会服务体系B、社会保障体系 C、社会发展体系
A、社会服务体系B、社会保障体系 C、社会发展体系
34、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A) 、 () 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
理体制。
A、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B、各负其责,相互配合 C、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A、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B、各负其责,相互配合 C、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5、坚持 (A) 、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B、互相依存、共驻共建 C、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B、互相依存、共驻共建 C、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36、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C) 、 () 、 ()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A、求稳定,谋发展,促和谐 B求和平,谋发展,促稳定 C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A、求稳定,谋发展,促和谐 B求和平,谋发展,促稳定 C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37、加强党的建设要围绕着( A )。
A 党的基本路线 B 经济建设 C 反腐倡廉
38、确定我国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B )的关系。
A 改革和开放 B 计划和市场 C 发展和稳定
39、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A )。
A 农村改革 B 城市改革 C 国有企业改革
40. 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C)。
(A)法制化(B)民主化(C)法治化(D)制度化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D)精神。
(A)自爱、自尊和自强(B)自爱、自信和自尊
(C)自尊、自爱和自强(D)自尊、自信和自强
42、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政治身份的证明,介绍信有效期一般不超过(B)。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半年;
43、在党的80多年历史间,党章已历经(C)次修改。
A、3; B、7; C、14;
44、要走( B),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A.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
B.中国特城镇化道路
C.中国特新型工业化道路
45、怎样准确把握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 C )
A.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并重.优先考虑现实利益
B.以现实利益为重,长远利益要建立在现实利益不断实现和积累的基础上
C.以长远利益为重,现实工作必须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6、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目的是( B )。
A.到问题最突出、条件最艰苦、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去了解实情
B.通过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C.从众中来,到众中去
47、我国有13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22%;人均耕地面积为1.39端午节高速免收费吗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A )。
A.40%B. 50% C.60%
48、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就是要( B )。
A.按照发展是硬指标、改革是软任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B.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C.放慢改革开放步伐,防止出现大的失误
49、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B )的能力。
A 改革 B 发展 C 开放
50、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B )。
A党中央 B党的基层组织 C党的地方委员会
5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A )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A 经济建设 B 政治建设 C 文化建设
5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有序、( C )和谐相处的社会。
A 人与环境 B 人与资源 C 人与自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