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作者简介:钟少基(1991—),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通信作者:王嘉茉(1992—),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
DOI:10.16660/jki.1674-098X.2010-5640-1165
天天向上吴磊①
感恩教师手抄报短语钟少基 王嘉茉*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和双创时代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人才创新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依托学科竞赛在促学、促创、促教和促改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建设发展,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与人才精准培养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 双创时代 学科竞赛 育人体系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1(b)-0211-0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ZHONG Shaoji WANG Jiamo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era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in the face of the need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relying on the key role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n promoting learn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reform,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specialized and systematic discipline competition education system.To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to promote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curate talent training,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ra; Discipline competition; Education system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对创新创业竞赛,尤其是对三大赛事(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级别创新创业赛事奖项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刷新历史高度,对参赛成员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竞争激烈的双创环境中,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中的获奖层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成果,奖项竞争不仅是高素质人才的比拼,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和创新创
业人才培养成果的较量。在当下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了应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经济的挑战,从国家战略到产业需求,从学科建设到技术实现,从未来发展到现实需要,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都提出了更全面、更完善的要求。在学科竞赛的四级竞赛体系中,各个级别赛事对学生综合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竞赛级别的提升呈金字塔分布模型[1]。该模型显示的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各级别竞赛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需要实现的赋能梯度。学科竞赛培养体系的构建能够符合新工科发展的宗旨,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满足新工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学科竞赛育人功能分析
1.1 适应教育改革理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竞赛的筹备与举办综合考虑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要求和当下学生的基本情况,设置清晰具体的技术目标,使得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难题,达到竞赛要求。学科竞赛开展的过程和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竞赛的开展,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理念,促进新工科建设、完善高校教学制度改革[2],适应双创时代的学生培养要求,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竞赛育人的目的。
1.2 融合企业发展需求,促进人才精准匹配
联合企业开展的学科竞赛,由企业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需要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技术要求融合到竞赛内容当中,吸引专业对口、技能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使其在竞赛中成长并脱颖而出。把竞赛作为企业人才选拔的一种高效途径,实现企业的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利用学科竞赛将人才选拔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让企业的人才需求能获得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能到依托、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准确参考,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人才的精准匹配与发展。
1.3 丰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竞赛是选拔和培养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助力学生创新意识进阶、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升级的第二课堂[3],在高校创新创业人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科竞赛中,对竞赛的兴趣和期望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所需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在每一次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中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在每一次小目标实现之后提振信心、提高期望。竞赛难度的存在要求参赛成员需要汇聚各领域专业知识一起解决多学科复杂工程问题,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成长。在与不同专业、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的共同学习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在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和鼓励中促进彼此的成长,在与其他队伍的较量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升个人与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全过程、沉浸式的竞赛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遇到学习困难的个人意志和面对复杂问题的学习心态得到锤炼,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均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2 学科竞赛育人体系构建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构建学科竞赛育人体系,培养不同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兴趣,组建围绕竞赛开展学习培训和学术研究的竞赛型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特点和学科竞赛要求挖掘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团队与项目的精准配合,促进团队成员与创新项目的长久发展。研究通过阶段性系统化能力培养、全过程专业化技术磨练、可持续体系化发展建设,促进成员的培养与发展、团队的建设与传承、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1 阶段性系统化能力培养
在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中,对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自主学习意识、学科专业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阶段可以分为启蒙阶段、入门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
2.1.1 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面向的是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从哪里学以及不知道学来做什么”的学习困惑。开展专业导论课程,通过专业资深专家教授解读专业内涵,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告诉学生在学有所成之后可以做什么,在学业有成之前需要做出那些努力;开展赛事普及沙龙,让学生知道在求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参加哪些竞赛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组织企业走访活动,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专业对口企业,提前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立下鸿鹄之志,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成才的萌芽之初引导它们向创新发展的方向成长。
2.1.2 入门阶段
经过专业启蒙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这类学生需要“小试牛
刀”的机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此阶段通过积极组织受众面较广的基础性赛事,引导学生从参加基础学科竞赛开始,培养对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如院级电子实践技能竞赛、电子产品创新大赛和实验技能竞赛等,根据学生基本情况量身定制竞赛内容,确保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通过兴趣驱使、奖励吸引、压力驱动,引导学生在基础学科竞赛中入门专业学习和开启实践创新能力发展。
2.1.3 提高阶段
通过基础性学科竞赛的选拔,会涌现出一批基础扎实、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欲望,对学习困难的克服具有强大的毅力和恒心的学生。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组建竞赛型科技创新团队,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实践培训班,以专业化课程培训体系和“传、帮、带”朋辈教育模式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跨专业统一管理,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团队成员扩大知识领域,进一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2.1.4 发展阶段
经过前期阶段性系统化的培养和各级别学科竞赛的激励与磨练,学生及其学生团队已经基本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具备自主创新意识和挑战更高级别创新创业赛事的综合素质。从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和完善学科竞赛育人体系的角度出发,需要将进入此阶段的学生纳入更全面细致的对口培养,支持与指导他们完成创新性强、学术水平较高、具有挑战性的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团队+项目”培养关键少数,促进专业化创新实践人才的发展,完善学科竞赛育人体系。
2.2 全过程专业化技术磨练
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全过程参与要求学生根据竞赛级别和要求掌握相应层次的专业知识,利用交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难题。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例,面向机械、电子和自动化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应用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知识解决电子电路、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并制作能在指定赛道上自主行驶并完成规定动作的车辆模型。从组建队伍参加竞赛到组建车模完成相应组别的比赛,整个过程中队伍成员会面临涉及自己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技术难题,需要通过精细分工和团队合作,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完成竞赛要求。竞赛完成之后,经过专业化的磨练,队伍成员对C 语言、单片机、数字电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嵌入式开发、自动控制、图像处理、机械设计和模式识别等各学科领域的技术有了全面掌握,并深度理解和超前掌握所学专业知识。
除了竞赛过程中成员必须主动应对的专业知识挑战之外,在筹备竞赛或者在竞赛成员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发展课程的安排与学科竞赛的育人体系相互配合[4],为学科竞赛的全过程专业化育人功能提供条件。全面了解学科竞赛的要求,调整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排课时间和顺序,让每一届学生都有条件在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最适宜的阶段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如有必要,还可以根据学科竞赛的特征和要求开设选修课程,提高参赛学生的专业化程度,扩大学科竞赛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中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校内学院之间跨专业跨学科交流,加强兄弟院校之
间竞赛思路和技术方案交流,主动将学科竞赛的育人功能对内加强和向外延伸。2.3 可持续体系化发展建设
学生在各级别学科竞赛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应起于学科竞赛,应用于学科竞赛,不止于学科竞赛。因此需要建立体系化、可延续的成果体系,在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中,教学辅助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引导产生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应反哺应用于教学,促进教赛研相长,保障学科竞赛育人体系长远发展。完整科学的学科竞赛育人体系要体现其有效性和延续性,需要在竞赛之前向前延伸、在竞赛之后继续发展,成果建设要有前瞻性和延续性,推动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3.1 成果建设的前瞻性
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高校部分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应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的开展过程、成员的选拔与培养,以及目标成果的设定能够应用于创新创业竞赛的申报。例如在“挑战杯”全
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大部分优秀学生作品来自于早期立项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5],这些项目立项新颖、创新性和实用性强,切实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痛点问题。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能培养一批胜任项目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挖掘项目市场和推广项目成果的团队成员,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实现科研项目到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
转化。
2.3.2 成果建设的延续性
多学科交叉联合开展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竞赛等,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项目领域的创新性以及先进技术的实用性都有较高要求,能在此类级别的学科竞赛中顺利完成各级别比赛并获得一定奖项的项目,其技术成果具备一定的研究和推广价值,将在此类学科竞赛中产生的技术成果,总结梳理成学术创新成果,完成发明专利书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发表。如成果创新性和实用性比较突出,有更长远的研究价值,可入驻学校创客孵化基地实现项目的落地转化,还可进一步以成果为基础申报新课题的立项,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参加更高级别的学科竞赛。
2.3.3 持续发展的推动性
通过学科竞赛体系的前中后期全过程的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发展,在一个完整的学科竞赛过程中完成了相应阶段各种能力的培养。后续在参与更具挑战性项目研究时更具主动性和创新性,可带领新兴团队成员自主探索创新创业内容,独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促进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协助创新创人才的前期培养,完善创新创业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实现以高传低,以强帮弱,以老带新,推动学科竞赛育人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3 学科竞赛育人成果检验
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以各级别创新创业赛事为依托构建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以“协会+团队+项目”的运营模式[6]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赛事沙龙、名师讲堂、创新实践大讲堂、信息论坛等一系列创新意识启蒙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活动中。面向高年级学生或具有一定学科竞赛经历和成就的学生,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前期的系统化培养,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由学生结合热点的技术领域展开自主学习和研究。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通过竞赛进行深层次学习研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学科竞赛育人体系的运行和发展中,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智能车团队依托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织成员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研究电子电路、嵌入式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云屋团队组织团队成员围绕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和各级别学科竞赛展开项目研究、参加学科竞赛;大西瓜团队由多学院、多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在企业工程项目、学术性科研项目、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中,进行实践学习,获得交叉学科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学科竞赛育人体系的指导下,近年来各年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突出。近3年学院学生在各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9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利用竞赛产生的相关技术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7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余件,发表论文20余篇,学生本科毕业后在华为、腾讯、字节跳动和大疆等知名企业就职的人数逐年增加,考取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攀升,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tpm4 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和新形势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当下学生要更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知识竞争力,学生需要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锤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科竞赛育人体系的构建,通过阶段性全过程学科竞赛的参与,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实践培养,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同时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教赛研相长,促进人才精准匹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参考文献
[1] 丁广龙,夏镇波,辛志宏,等.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2):121-125.
[2] 赵汝海,朱广,汪方斌.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科竞赛
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4):70-71,75.
[3] 王毅,张沪寅,黄建忠.新工科人才培养导向的诸葛梓岐 陈法拉
竞赛类实践课程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37(8):167-171.
[4] 陈龙,王安东,史玉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工科大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156-157.
[5] 姚利花,郭刚,张占东,等.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
相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研究[J].大学教育, 2020(6):38-40,53.一吻天荒歌词
[6] 张立俊,林良盛,余金.基于“协会+团队+项目”模
式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3):86-90.
(上接210页)
参考文献
萧蔷舞林大会[1] 何春保,倪春林,李庚英,等.提高大学生学科竞
赛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37(10):23-26.
[2] 王良,曾斌,车晓毅.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实
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20(10):192-195.
[3] 李化玲.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
培养模式探析——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4):563-566.[4] 李化玲,唐俊兵.以学科竞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培养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功能再造[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4):425-428.
[5] 许达志,高妍,肖小勇.基于学科竞赛体系的大学生创
新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245-246.
[6] 任泽中.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与发展机制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6.
[7] 陈亚惠.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
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4):123-128.
《科技资讯》杂志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的科技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3791;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042/N;邮发代号82-238,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学术期刊目录。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收录。
办刊宗旨:跟踪中外高新技术前沿,发布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构建中外科技学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高新科技学术研究水平提升,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助力我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栏目设置:专家论坛、信息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农业与生态环境、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图书馆论坛、学术论坛。
《科技资讯》征稿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