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陈嘉文
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这并不是指我们应无视一切,空谈理想,而是指我们有时应跳脱出当前环境的局限,思考真正心之所向。
“置身何处”与“前往何方”,看似可以轻易同时纳入内心的两个方面,却常令人陷入瞻前不顾后、顾此失彼的困境中。当我们脚踏实地之时,我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脚底下的实土之上,即便仰望星空,却也无法沉浸其中,反倒只有“那太远了,我一定碰不到的”,诸如此类思想。在这种情况下,“置身何处”成了我们审慎反思自我、探寻真我的桎梏,“前往何方”因此失去了其真正意义。
头屑太多怎么办正如哈姆雷特“虽身居果壳之中,我内心仍是无限宇宙之王”,这恰恰是仰望星空意义所在。
个人能力的局限、社会潮流的影响、时代风气的枷锁,给生活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在这样一个崇尚工具理性,功利的甚至异化的环境中,我们不由自主地将太多考虑因素,太多现实因素纳入到内心,破坏了浩瀚的星空——它太飘渺,太浪漫,太与“置身何处”相抵触了。然而,当我们失去了这片星空,失去了静下心来忘却“现实”、思考心之所向的空间,我们也就失去了真我,失去了探出舒适圈、挑战生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永远不知道这一“现实”又“弱小”的果壳中的我,能够创造怎样无限宇宙的可能性。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有价值的人生需要“不在乎置身何处”的勇气与魄力,需要“时刻反问自己想前往何方”的野心与看似不切实际、实则滋养真我的天真浪漫的信仰。一如高更毅然决然放弃中产阶级的优越生活,一心学画画,最后病死在塔希提岛也无丝毫悔意,他抛却了“置身何处”,他的眼中没有他物,唯有熊熊燃烧的艺术之火,唯有远方闪耀的真我之星。思考前往何处给我们的从不是不切实际的无意义的梦想,它是我们对人生轨迹的及时调整,是我们幸福的来源——不是物质、现实、外界给予的残缺的、相对的、刺激性的快乐,而是圆满的、自立于世的、恒久的幸福。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倘若只观现实未免留下遗憾,这是所有事物都无法弥补的。我们终会明白,思考前往的“何方”,即便没有到达,我们也因这无尽的“思考”而拥有着人生珍贵的意义。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真正的修养,是随时能到达终点却永远在半道上。”当我们能够将脚踏的实地当作滋养我们的土壤,让我们能更好地仰望星空,那人生便是圆融完满的,每一步都具有其意义与价值。
认识你自己
邵辰悦
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
置身何处,是对当下现状的反省思考;前往何方,是对未来的憧憬规划。两者的结合,是基于对自身的认识,有着“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的用处。
所谓“廓然而高”,是长久的高要求目标,是对个人终极追求的探寻。尼采曾言:“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桥梁,而非目的。”对未来的要求便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阶梯和助推器。虽然身体戴着现实的枷锁,心却要插上翅膀远翔。“前往何方”引领着前进的方向,给予冲破阻碍的动力。漫漫征程上,人就是在一次次突破自我,迎接挑战的循环中,成长蜕变成真正的自我。
所谓“渊然而深”,是阶段性对自我的审视与反思。只有理想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和能力的,只会是空想。《三体3》中,程心因其慈爱的圣母形象被选为执剑人。但她没有充分意识到该职位对三体星球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抗衡,内心的怜悯使她未能第一时间按下广播行星位置的按钮。苏格拉底写道:“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思考置身何处,有助于明晰自身变化着的社会地位,思索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巩固追逐目标的基础。
所谓“泠然而清”,是两者之上对外在不可控事件的洒脱。在认识自我,确立当下价值及未来方向后,对其余无关紧要的事物报以释然的心态。纵使世界“吻我以痛”,我仍能够“临清流,吹惠风,修篱种菊,怡养内心之得。”认识自我才能明白内心准则与方向,从而适时调整置身之地及前往何方。伍尔芙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若将人置身于天地,思虑着宏观问题而非拘泥于小节,才会用豁然开朗的心态,在繁华城市中留有清醒的头脑,在大潮流中保有自我。认识自我后对内心的执着坚守,应是大千世界中不变的特例。
反观当下,高速现代化的社会中,有的人受限于自身的渺小而怯于突破,在唯唯诺诺中虚度光阴;有的人饱含壮志却忽视人性,如基因编辑中号称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善人的缺点,
而忽视了科学背后的人伦道德。只有认清自我,建立自身的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明确自身价值,向往终极目标,才能不断前行。
置身何处,是对现实的思考,前往何方,是对未来的渴望。认识自我将两者统一,迎来真正的自我。正如刻在希腊神殿门上的那一句:“认识你自己。”(开头:置身何处,是对当下现状的反省思考;前往何方,是对未来的憧憬规划。)
汽车年审需要什么资料脚踏实地,仰望苍穹
偏旁大全 李若涵ella结婚照
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高晓松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永远对远方有无限的向往,我们也应当不断思考自己前进的方向,以期不会迷失自我。然而,“我们置身何处”与“眼前的苟且”,就将因此而得不到一点关注吗?
绝不。当我们仰望苍穹,寻自己最钟意的那颗星时,我们仍然要踏实地踩在当下。我们当然要思考前往何方,但我们同样需要给当下足够、甚至更多的关注。
高云翔事件“在乎我们置身何处”,并不意味着浅薄地低着头,眼里只有脚下三分地。这是自我窄化,眼光变得促狭短浅,眼中没有天空和远方的地平线,甚至没有眼前的路。试问,如此前行,能走出多远?
我们真正应当在乎的,是自我在全局中的处境,我们反而需要极长远的的眼光和大局观,才能看清自己在茫茫天地间的真实位置。我们必须要先认清自我,认清自己的能与不能,才能认识到自我价值几何,明白自己应当如何扎扎实实地走好下一步,以至于确定自己应当走向何方。
是的,在乎自己置身何处,清楚地明白自己置身何处,正是我们能理性思考自己将前往何方的必要前提,不认清眼前的苟且,不去战胜眼前的苟且,谈何寻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有明白地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致力于去提升这一价值的含量,才能更进一步,去确定实现自我意义的方向,才不会一脚踏空,摔落到虚浮的泥坑里,再也望不见天空。
一味的好高骛远,向往远方,幻想着以后的壮丽成功而忽视了脚下的土地,终会落入妄自尊大的陷坑难以自拔,而若是执着脚下,忘记抬头去看理想映照的苍穹,那也只是刻舟求剑般的原地乱转,不可能走上自我实现的正途。
情人节朋友圈文案简短因而,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苍穹,要将审视当下的实干与放眼未来的宏志结合到一起去。从眼下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步步为营,每前进一步都省察自己是否处于正确的、指向远方的方向。同样,每前进一步,都要重新用长远的的目光审视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方向,以此更好地指引接下来踏实迈出的每一步伐。二者相辅而相成,最终都推动我们落实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意义。如此,我们到自我存在的确证,自豪地宣告自己活得实际而又壮美。
所以,拥抱并认清眼前吧,哪怕只是苟且,因为它终将化为我们迈向诗和远方,奔向苍穹的实在、平凡、却又无可取代的注脚。
身处无间,心在桃源
王嘉蕾
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这番话不禁让我联想起晋惠帝面对“路有冻死骨”时的一句“何不食肉糜”
人是过往经历的结合我们置身的现实往往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目光指向的方向。诚如陶渊明
寄形骸于天地,明视听以流憩,他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何尝不是他所置身的黑暗官场的反面?若鲁迅先生毫不在意自己所置身的中国看客社会,如何能指引中国的寂寞勇士们“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置身于现实、这残酷的现实,深刻的咀嚼当下的痛楚,将此刻的体悟内化于心,洞见未来的目光才更加深邃。
观照置身的现实并不意味着停止思考前进的方向。相反地,正视现实所处与心中远方的差距,让这条鸿沟成为我们向远方前行的不竭动力,或许是比一味地忽视现实、思考远方更切合实际的做法。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草。人扎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不断汲取养分从而成长为更为葱郁的高木。小至个人,大至国家,深刻体察中国缺乏创新土壤的社会现实,体味缺乏自主创新的缺“芯”之痛,中国创造二零二五这一未来构想才真正成熟落地。正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一鸿沟,中华人民更凝聚创新之力,向制造强国进发。
当然,若经过审慎思考,明了前进的方向,即使置身无间,我们依然能心在桃源。颜回正
是以大道为人生理想,“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依然无法阻挠他臻于至善、内圣外王的未来追求。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无需过多地在意现实的困顿,不妨让现在的困境成为我们前进方向上的一蓑烟雨。汲取三分东坡的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驻足当今社会,诸如“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成功学鸡汤,企图麻痹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与不满,以不切实际的空想为药引,荼毒着有志的中国青年。人们成为了好高骛远的空想家,而非立足现实行动者。对此我们更应深深扎根于现实,观照而非忽视现实,脚踏实地,方能更好地仰望星辰。
身处无间,心在桃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知现实而不“现实”,我们或许能少一些晋惠帝式的发问,多一些五柳先生的人生洞见。
鲲鯈鲋之思
谢雨晴
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
在这个物欲化时代,似乎人人身上都被套上了一张渔网,渔网的松紧、密度决定了我们的自由程度,而掌控这张渔网的是这个社会。它给所有人明确了生存的意义,亦指明了该前往何方。于是,人们簇拥着游向一个欲望不知深处的海沟,在一次次的海浪回旋中晕头转向,不知身处何地。这真的恰当吗?
庄子曾描述过北冥之鱼——鲲。农夫捕鱼时一直只追求同种大小的鱼。旁人问他为何?他回答:“我们家只有这种大小的锅。”生如鲲之人,他们的自由都由外物所掌控,由此在漂浮沉宦间只能日日惴惴然,只求过完每一天便足矣。
而生如鯈之人,他们有思考,有追求,但他们的价值意义普遍来源于外人的评价。漠河里的鱼游着。游客说:“看啊!这鱼在水里游得如此悠闲自在,可真幸福啊!”你又不是鱼,又如何知晓它是否快乐呢?这样的人难逃外界对其的束缚,也终将会在别人的评价中放弃自我。
而生如鲋之人,则可忽略外界,自己游向远方,自己所苦苦寻求的地方。就像杜甫和李白,两人本是挚友,奈何一人留意落花,一人心向流水。可那又如何?即使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却有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两人不羁于物,
不拘于情,在各自的旅途中享受到了曼妙的风景。这便是思考前往何方的意义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