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瘾⾏为调研报告:约15青少年⾯临⽹游成瘾风险!
刚刚过去的6⽉,⼀条消息牵动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神经:世界卫⽣组织今年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已于6⽉19⽇起⽣效,游戏成瘾这个备受瞩⽬的问题,从此将写⼊政府医疗体系。
“⽹瘾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我国⽽⾔,青少年游戏成瘾现象已经初步显现。”作为⼀名长期研究青少年健康⾏为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青少年⼯作系副教授、青少年健康研究中⼼主任周华珍说,相⽐媒体时⽽曝出的⽹瘾个案,她所调研的⽹瘾现状要 “⼴泛得多”“直观得多”。
最近,由她主持的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成果之⼀《青少年成瘾⾏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为⽹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正式出炉。结果显⽰,尽管我国⼤多数青少年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超过3⼩时,但依然有18%的青少年玩电⼦⽹络游戏超过“4~5⼩时”。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时,周华珍说,“根据世界卫⽣组织的判断标准,我们通常认为,每周玩游戏超过5天、每天超过5⼩时就很可能成瘾,也就是说,我国⼤约五分之⼀的青少年已经有电⼦游戏成瘾现象或⾯临着电⼦游戏成瘾的风险。”
23.6%青少年
每周⾄少玩4天游戏
年级越⾼频率越⾼
周华珍告诉记者,这份调研报告采⽤的调研指标,是“世界卫⽣组织-学龄⼉童健康⾏为”项⽬组最新研发的2017/2018标准化通⽤国际调查问卷和测量指标体系,课题组选取了北京、湖北武汉、辽宁⼤连、辽宁岫岩县4个城市及周边郊区30所中⼩学的4991位学
⽣,进⾏了⽹络问卷调查。
结果显⽰有75%的青少年玩过游戏,这其中,17.5%每周玩少于⼀天(指频率,下同——记者注)的游戏,21.4%的青少年每周玩两⾄三天的游戏,5.9%的青少年每周玩四⾄五天的游戏,17.7%的青少年每天都玩游戏。
周华珍说,从这⼀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都处于⼀个较合理的范围内,但其中频率较⾼的部分也值得注意。稍加分析可见,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青少年占到了23.6%。
报告还发现,男⽣玩游戏的频率明显⾼于⼥⽣,有23.6%的男⽣每周有两⾄三天玩游戏,⼥⽣则是19.2%;⽽在“每周⾄少4天”的时间段上,男⽣占31.9%,远⾼于⼥⽣的14.6%。
周华珍说,该结果与以往研究⼀致,“这与男⽣的⾃控能⼒较差、好奇⼼较强以及性格因素都有关系”。
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青少年玩游戏频率逐渐增⾼。尤其是到了⾼中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例⾼达31.8%。初中和⼩学这⽅⾯的⽐例分别是21.3%和16.9%。
周华珍说,青少年玩游戏频率,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个是便利性,⼀个监管性。随着年龄的增⼤,年级的升⾼,孩⼦进⼊青春期后,有更多同伴交往的需求,在学习、⽣活中更离不开电⼦产品。
这时候,学校、⽼师和家长主观上的监管相对有所放松,客观上的监管难度也有所增加,孩⼦们玩游戏的可能性更⼤。
报告显⽰,北京的青少年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例最⾼,达25.5%;辽宁⼤连其次,为25.2%;湖北武汉是21.6%;辽宁岫岩则是20.3%。每周玩两⾄三天的⽐例也⼤致如此,北京最⾼,为24.2%;辽宁⼤连次之,20.7%;湖北武汉、辽宁岫岩分别是19.1%和19.4%。
周华珍告诉记者,之所以选取这⼏个城市,主要是从城市类型、经济⽂化发展⽔平来考虑,北京市是直辖市、武汉是省会城市、⼤连是⾮省会城市、岫岩是郊县,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化发展⽔平,该样本具有⼀定的代表性。
这次调研涉及11所⽰范学校、19所普通学校。按照学校类型,⼜可以分为24所公⽴学校、6所民办学校,其中有5所职业⾼中。
藏书阁
报告显⽰,⽰范学校的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要低于⾮⽰范学校的青少年。职⾼的青少年玩游戏频率较⾼,尤其是在“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例上,⾼达42.4%。
5.5%青少年
每天玩游戏超8⼩时
留守⼉童⾼于⾮留守⼉童
有意思的是,在玩游戏的频率⽅⾯,和青少年是否为“留守⼉童”、是否为“流动⼉童”以及是否为“独⽣⼦⼥”都并没有太显著相关。
但在玩游戏的时间⽅⾯,留守⼉童就要⾼于⾮留守⼉童了。尤其是在“每天玩4~5⼩时”以及“每天玩6⼩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童的⽐例明显⾼于⾮留守⼉童:“每天玩4~5⼩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
周华珍说,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主要与便利性、监管性有关,但玩游戏的时间则更侧重于监管性这⼀因素。留守⼉童⾝边没有家长监管,基本上就是放开了玩。
总体来看,每天玩游戏时间在1⼩时以上的青少年占51.1%,⽽玩游戏时间在“2~3⼩时”“4~5⼩时”“6~7⼩时”“8⼩时或更长”的青少年,分别占到31%、9.3%、3.2%、5.5%。
性别⽅⾯,男⽣玩游戏时间同样明显⾼于⼥⽣,尤其是在2~3⼩时的时间段上,男⽣的⽐例为34.7%,远⾼于⼥⽣,⽽随着年级的升⾼,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多。
此外,⽰范学校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也低于⾮⽰范学校的青少年。职⾼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相⽐最多,在玩游戏时间超过6⼩时的⽐例上⾼达
此外,⽰范学校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也低于⾮⽰范学校的青少年。职⾼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相⽐最多,在玩游戏时间超过6⼩时的⽐例上⾼达13.6%。⽽随着家庭富裕程度的升⾼,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逐渐减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副校长张树辉长期从事⼤学⽣思想政治⼯作实践和研究。他认为,中学阶段的⽤⽹习惯,特别是游戏成瘾,是导致⼤学期间学⽣沉迷⽹络、影响课业的重要原因。从2009年起,他便和周华珍课题组开展合作,并在2010年发起了13个省市
11~15岁青少年14920份调查,结果显⽰,“周⼀到周五上⽹6⼩时或者以上”的学⽣占⽐仅为6.7%。
张树辉告诉记者,两份报告所采⽤指标有些变化,但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对⽐表明,我国青少年⽤⽹成瘾⾏为有加剧的趋势。
张树辉说,这要分清孩⼦使⽤互联⽹时究竟在⼲嘛——学习、交往,还是娱乐、购物?家长既要引导
孩⼦正确使⽤互联⽹,⼜要适当监管孩⼦使⽤⽹络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引导和管理好孩⼦使⽤互联⽹,这也是预防孩⼦沉迷⽹络的⼀个⽅法。
41.3%青少年
尽管知道上⽹过久有害
也难以⾃拔
周华珍告诉记者,针对⽹瘾⾏为,主要通过青少年的⽹络使⽤⼼态加以测量,指标主要包括8个,分别是——
“拥有上⽹的强烈想法和冲动”
“在使⽤电脑的时候良好情绪会不断增加”
“难以控制上⽹”
“尽管知道上⽹过久的有害影响也难以停⽌使⽤电脑”
“因为上⽹⽽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者社会活动”
“使⽤电脑是逃避问题或者减轻不好情绪的⽅法之⼀”
“为了掩盖上⽹的程度⽽向家⼈和朋友说谎”
“由于上⽹和⽗母或者⽼师发⽣过冲突”。
调研结果显⽰,
42%的青少年有上⽹的强烈想法和冲动;
42.1%的青少年在使⽤电脑的时候良好情绪会不断增加;什么植物防电脑辐射
41.3%的青少年尽管知道上⽹的有害影响也难以停⽌使⽤电脑;
43.1%的青少年因为上⽹⽽放弃过兴趣、娱乐或者社会活动;
41.5%的青少年认为使⽤电脑是逃避问题或者减轻不好情绪的⽅法之⼀;
40.9%的青少年为了掩盖上⽹的程度⽽向家⼈和朋友说过谎;
42.7%的青少年由于上⽹和⽗母或者⽼师发⽣过冲突;
41%的青少年由于上⽹和⽗母或者⽼师发⽣过争吵。
少年仙人在异世周华珍说,根据这些数据,我国有40%左右的青少年⾯临着⽹络成瘾的潜在风险,⽹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危及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隐患。
“⽹络社会的管理本来就难以把控,如果不能有效管控,⽹络带给青少年的负⾯影响将与⽇俱增。”她说。优酷影视指数盛典
专家:“⽹瘾”不仅是孩⼦⾃⼰的事
泰国女演员bee第⼀批00后已经长⼤成⼈,但伴随他们成长的“⽹络游戏”,却没有挥⼿告别的迹象。今年以来,不管是“孩⼦沉迷‘吃鸡’游戏,某屏蔽软件⾛红家长圈”,还是“男童沉迷⼿机游戏,被家⼈阻拦后怒砸4部⼿机”等新闻引发吐槽,“青少年沉迷⽹络游戏”以及“⽹瘾”成为越来越受社会瞩⽬的问题。
不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副校长张树辉看来,“⽹瘾”不仅是孩⼦⾃⼰的事,还关乎很多⽅⾯,⽐如青少年所在的家庭、学校,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甚⾄是青少年⽣长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等。
事实上,世界卫⽣组织认定的健康,是指⾝体的、⼼理的和社会适应能⼒的整体状态,⽽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者体弱,“将健康视为⽇常⽣活的⼀种资源,⽽不仅没有疾病的观点是⾮常重要的”。
具体到⽹瘾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络⽇益深⼊我们的⽣活,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结交朋友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式。但在⽹络给我们提供⽅便快捷资讯的同时,玩电⼦游戏成瘾、⽹络依赖成瘾等精神性成瘾现象也⽇趋严重,并逐渐成为⼀个突出的社会⼼理卫⽣问题。
张树辉说,青少年⽹络成瘾主要表现为⽹络游戏成瘾、⽹络聊天交流成瘾、⽹络⾊情成瘾、⽹络制作成瘾和⽹络信息收集成瘾。⼀旦患上⽹瘾,可能导致其学习兴趣丧失、⽣物钟紊乱、学习精⼒不⾜、⾃我评价能⼒降低、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际交往技能退化、学习和⽣活不能正常进⾏。甚⾄有研究表明,⽹络成瘾⾏为不仅严重影响⽣命质量,还与不良情绪、⾃杀意念有显著相关性。
2018年07⽉02⽇ 13:25 中国青年报 刚刚过去的6⽉,⼀条消息牵动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神经:世界卫⽣组织
今年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已于6⽉19⽇起⽣效,游
戏成瘾这个备受瞩⽬的问题,从此将写⼊政府医疗体系。
“⽹瘾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我国⽽⾔,青少年游戏成瘾现象已经初步显
现。”作为⼀名长期研究青少年健康⾏为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青少
年⼯作系副教授、青少年健康研究中⼼主任周华珍说,相⽐媒体时⽽曝出的
⽹瘾个案,她所调研的⽹瘾现状要 “⼴泛得多”“直观得多”。青少年健康⾏为研究课题组根据“世界卫⽣组织-学龄⼉童健康⾏为”模型,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了10个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地域、民族、家庭富裕程度、城市类型、学校类型、独⽣⼦⼥与⾮独⽣⼦⼥、留守⼉童与⾮留守⼉童、流动⼉童与⾮流动⼉童。周华珍希望以此探究不同体青少年在⼀些健康⾏为各维度的特点及差异性,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系列⾏之有效的建议,为国家相关健康政策的制定和执⾏献⾔献策,促进青少年⾏为健康与⼼理健康的发展。
不要被我们热爱的毁掉
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学⽣沉迷⽹络教育引导⼯作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到“成瘾性⽹络游戏、、不良⼩说、互联⽹赌博等不断出现,造成⼀些中⼩学⽣沉迷游戏、⾏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的学习进步和⾝⼼健康”。笔者所在课题组分别于2010年、2017/2018年两次对青少年进⾏调查,研究分析表明,我国青少年成瘾⾏为有加剧的趋势:既表现在吸烟、饮酒、等物质性成瘾⾏为低龄化、存在蔓延趋势,更表现在赌博、⽹络、游戏等精神性成瘾⾏为及危害⽇益凸显,直接导致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
随着移动互联⽹飞速普及,青少年沉迷⽹络已成各界关注的问题。基于⽹络的游戏、社交、直播、⾊
情、制作和信息收集等均成为致瘾因素。这其中,⽹络游戏“贡献⼒”最⼤,时下⼤量涌现的短视频迅速兴起,已具与游戏、直播⿍⽴之势,且“后发优势”显著。2017/2018年调查数据显⽰,42%的青少年有上⽹的强烈想法和冲动,有18.5%的青少年报告每天都玩游戏,41.3%的青少年虽知沉迷⽹络的危害也难独善其⾝;据推测,当前我国四成左右的学龄青少年⾯临沉迷⽹络的潜在风险,该问题也已成为危及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隐患。
如今,教育部门出台严厉要求,将⽭头对准⽹络游戏,可谓恰逢其时,直指关键。
然⽽到⽬前为⽌,青少年仍暴露于“⽹霾”之下,限制、管制制度的出台明显滞后于新⽣⽹络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和变异,管控措施的单⼀有限和⾏政化⾊彩⾯对⽹络新特征也显⼒不从⼼,巨⼤的商业利益驱动、新奇的⽹络诱惑⼒、强烈的青少年⾃⾝感知新⽣事物的内在需求等同向叠加发酵,对势单⼒薄的管控措施特别是雷声⼤⾬点⼩的持续跟进措施,形成合围绞杀,强弱对⽐悬殊,胜负明显易见。
就教育和社会层⾯⽽⾔,我们既要理性⾯对互联⽹原住民的⽣态特征,⼜不能回避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忽视⽹络负⾯影响、⽆⼒更⽆⼼逆转局势、默认受制于陷落于沉迷于⽹络的险峻局⾯。⾯对这些⽆节制宣传、⽆底线链接、⽆约束蔓延、⽆品位泛滥,教育⼯作者更有义务保持清醒,敢于亮剑。教育、教化的有效性可能远不及⽹络产品的诱惑⼒,但绝不可以漠视⽹络产品对青少年的驾驭甚⾄侵害。
⼤学⽣⽀配⾦钱、时间的⾃由度增⾼,⼤学校园⾥⽹络负⾯影响并不亚于中⼩学,还往往是⽹络
和校园贷⾼发区。成年沉迷⽹络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他们是长⼤了的⽹络原住民,抑或是主动学习能⼒、被动适应能⼒超强的新⽼⽹民,浅表浏览替代深度阅读、敷衍点赞淹没促膝深谈,或为数百兆的⼤游戏“娱乐⾄死”,或对基于算法推荐为内核的⼗⼏秒短视频推送缴械投降,更舍得⼀掷千⾦为深度美图的⽹红保护打赏,⾯对这些“不冒烟的鸦⽚”和“新型软件”,这些不念鸿鹄之志、不为温饱担忧、不负课业压⼒的成年⼈显得更加缺乏抵抗⼒。
2014年就有调查显⽰,⽗母与孩⼦共处时,经常看⼿机的⽗母占17.8%,偶尔看的占51.8%;时⾄今⽇,精准推送的短视频泛滥,到处是声称⼏千万⼈在⽤的全⽹最棒视频软件,夫妻对坐⽆⾔刷屏早已是常态,⼀场场匪夷所思的“⼿机引起的⾎案”不时传出,都市、乡间稍有车速减缓,都会看到咧着嘴傻笑的“低头⾃驾族”新物种在准备追尾前车或猎杀⽣命!
因为沉迷⽹络,我们都在忽略和远离现实⾥更重要的价值。赫胥黎曾说,“⼈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要在这预⾔即将成为现实的紧要关头赶紧醒来,不要忘记,我们是能改变世界和改造⾃我的⼈。
记者:邱晨辉。综合中国青年报2018年07⽉02⽇11版《青春期后游戏频率逐渐增⾼被电⼦鸦⽚围困》。
特别声明:本⽂为⽹易⾃媒体平台“⽹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易仅提供信息发
布平台。
调查:中国两成青少年有电⼦游戏成瘾风险
查看⽹易新闻熊掌号⽹易新闻 | 各有态度°
缩⼩字体放⼤字体收藏4
最近,由她主持的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成果之⼀《青少年成瘾⾏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为⽹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正式出炉。结果显⽰,尽管我国⼤多数青少年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超过3⼩时,但依然有18%的青少年玩电⼦⽹络游戏超过“4~5⼩时”。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时,周华珍说,“根据世界卫⽣组织的判断标准,我们通常认为,每周玩游戏超过5天、每天超过5⼩时就很可能成瘾,也就是说,我国⼤约五分之⼀的青少年已经有电⼦游戏成瘾现象或⾯临着电⼦游戏成瘾的风险。”
23.6%青少年每周⾄少玩4天游戏 年级越⾼频率越⾼
周华珍告诉记者,这份调研报告采⽤的调研指标,是“世界卫⽣组织-学龄⼉童健康⾏为”项⽬组最新研发的2017/2018标准化通⽤国际调查问卷和测量指标体系,课题组选取了北京、湖北武汉、辽宁⼤连、辽宁岫岩县4个城市及周边郊区30所中⼩学的4991位学⽣,进⾏了⽹络问卷调查。
结果显⽰有75%的青少年玩过游戏,这其中,17.5%每周玩少于⼀天(指频率,下同——记者注)的游戏,21.4%的青少年每周玩两⾄三天的游戏,5.9%的青少年每周玩四⾄五天的游戏,17.7%的青少年每天都玩游戏。
周华珍说,从这⼀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都处于⼀个较合理的范围内,但其中频率较⾼的部分也值得注意。稍加分析可见,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青少年占到了23.6%。
报告还发现,男⽣玩游戏的频率明显⾼于⼥⽣,有23.6%的男⽣每周有两⾄三天玩游戏,⼥⽣则是19.2%;⽽在“每周⾄少4天”的时间段上,男⽣占31.9%,远⾼于⼥⽣的14.6%。周华珍说,该结果与以往研究⼀
致,“这与男⽣的⾃控能⼒较差、好奇⼼较强以及性格因素都有关系”。
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青少年玩游戏频率逐渐增⾼。尤其是到了⾼中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例⾼达31.8%。初中和⼩学这⽅⾯的⽐例分别是21.3%和16.9%。
周华珍说,青少年玩游戏频率,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个是便利性,⼀个监管性。随着年龄的增⼤,年级的升⾼,孩⼦进⼊青春期后,有更多同伴交往的需求,在学习、⽣活中更离不开电⼦产品。这时候,学校、⽼师和家长主观上的监管相对有所放松,客观上的监管难度也有所增加,孩⼦们玩游戏的可能性更⼤。
报告显⽰,北京的青少年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例最⾼,达25.5%;辽宁⼤连其次,为25.2%;湖北武汉是21.6%;辽宁岫岩则是20.3%。每周玩两⾄三天的⽐例也⼤致如此,北京最⾼,为24.2%;辽宁⼤连次
之,20.7%;湖北武汉、辽宁岫岩分别是19.1%和19.4%。
周华珍告诉记者,之所以选取这⼏个城市,主要是从城市类型、经济⽂全国旅游景点排名
周华珍告诉记者,之所以选取这⼏个城市,主要是从城市类型、经济⽂化发展⽔平来考虑,北京市是直辖市、武汉是省会城市、⼤连是⾮省会城市、岫岩是郊县,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化发展⽔平,该样本具有⼀定的代表性。
这次调研涉及11所⽰范学校、19所普通学校。按照学校类型,⼜可以分为24所公⽴学校、6所民办学校,其中有5所职业⾼中。报告显⽰,⽰范学校的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要低于⾮⽰范学校的青少年。职⾼的青少年玩游戏频率较⾼,尤其是在“每周⾄少玩4天游戏”的⽐例上,⾼达42.4%。
5.5%青少年每天玩游戏超8⼩时 留守⼉童⾼于⾮留守⼉童
有意思的是,在玩游戏的频率⽅⾯,和青少年是否为“留守⼉童”、是否为“流动⼉童”以及是否为“独⽣⼦⼥”都并没有太显著相关。
但在玩游戏的时间⽅⾯,留守⼉童就要⾼于⾮留守⼉童了。尤其是
在“每天玩4~5⼩时”以及“每天玩6⼩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童的⽐例明显⾼于⾮留守⼉童:“每天玩4~5⼩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
周华珍说,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主要与便利性、监管性有关,但玩游戏的时间则更侧重于监管性这⼀因素。留守⼉童⾝边没有家长监管,基本上就是放开了玩。
总体来看,每天玩游戏时间在1⼩时以上的青少年占51.1%,⽽玩游戏时间在“2~3⼩时”“4~5⼩时”“6~7⼩时”“8⼩时或更长”的青少年,分别占到31%、9.3%、3.2%、5.5%。
性别⽅⾯,男⽣玩游戏时间同样明显⾼于⼥⽣,尤其是在2~3⼩时的时间段上,男⽣的⽐例为34.7%,远⾼于⼥⽣,⽽随着年级的升⾼,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多。
此外,⽰范学校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也低于⾮⽰范学校的青少年。职⾼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相⽐最多,在玩游戏时间超过6⼩时的⽐例上⾼达
13.6%。⽽随着家庭富裕程度的升⾼,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逐渐减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副校长张树辉长期从事⼤学⽣思想政治⼯作实践和研究。他认为,中学阶段的
⽤⽹习惯,特别是游戏成瘾,是导致⼤学期间学⽣沉迷⽹络、影响课业的重要原因。从2009年起,他便和周华珍课题组开展合作,并在2010年发起了13个省市11~15岁青少年14920份调查,结果显⽰,“周⼀到周五上⽹6⼩时或者以上”的学⽣占⽐仅为6.7%。
张树辉告诉记者,两份报告所采⽤指标有些变化,但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对⽐表明,我国青少年⽤⽹成瘾⾏为有加剧的趋势。
张树辉说,这要分清孩⼦使⽤互联⽹时究竟在⼲嘛——学习、交往,还是娱乐、购物?家长既要引导孩⼦正确使⽤互联⽹,⼜要适当监管孩⼦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