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系统纷纷升级“青少年模式”成平台标配
家住广州的陈萍和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之间有一个约定:每天可以在“青少年模式”下看40分钟短视频。“现在女儿看的都是科普教育、知识类的内容,她逐渐有了时间管理的观念。”陈萍说,有了“青少年模式”后,两年来女儿每
天看短视频的时间比较固定,学业也没有受影响。
陈萍提到的“青少年模式”,来源于国家网信办两年前指导国内53家主要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统一上线的一套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目前,“青少年模式”已成为主要短视频平台的“标配”。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用户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天只能浏览40分钟,22时至次日6时无法浏览。一些短视频平台还增
防沉迷系统,防不住的是什么
汇编|秋慈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1%。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也日渐凸显。
  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希望通过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在国家相关
部门的推动下,由各主要游戏、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推行的软件系统。进入防沉迷系统的“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会受到限制,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然而,这类系统也存在不少漏洞,一些家长戏称,防沉迷系统“防了个寂寞”。专家表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防沉迷标准,以行业合力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各尽其责,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写景满分作文
张玮微博加了“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功能,用户无法充值、打赏。
北京市民王先生有一个6岁的儿子,他发现抖音“青少年模式”里增加了合集功能,能根据年龄匹配内容。“孩子这些天喜欢看‘鱼儿请回答’合集,视频用动画和实景方式讲述鱼在水里怎样呼吸、鱼为什么是彩的、深海的鱼为什么会发光等知识,对孩子挺有吸引力。”
对于一些家长、用户此前提出“青少年模式”
内容单调、系统存在漏洞等问题,各平台纷纷进行了升级。
抖音青少年专项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抖音推出“萌知计划”,已吸引近万名创作者参与,创作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视频约8.5万个;技术方面,同一未成年账号用户重装抖音App、登录不同终端,都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快手社区安全事务负责人表示,快手通过升级推荐策略,创建向儿童用户推送内容的独立算法,在内容上,主要围绕教育主题提供了40余类精品内容。
针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早在2007年就已上线,并陆续改善。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基本建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此前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落实防沉迷系统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写轮眼动态图
防沉迷技术并非万能
想要绕开监管很容易
黄晴是重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每周末给初中生上课。她发现,一下课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热火朝天。“防沉迷系统并不能完全制止学生不玩游戏。”黄晴说。
山西省晋城市凤城中学初三学生的家长赵小芳说,孩子回家一写完作业就玩手机游戏,有时候一玩就玩到半夜。虽然知道有防沉迷系统,也设置过,但孩子该玩还是玩,想啥时候玩都能玩。“放暑假期间,家长要上班,孩子自己在家就更管不了了。”赵小芳说。
被广大家长寄予厚望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部分迷恋网络的青少年眼中形同虚设。对于这一系统带来的影响,这些未成年人十分淡定:“要想绕开那个系统很容易。时间到了先退出登录,再打开用游客模式玩,基本没什么限制。”
最新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724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6万个账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了人脸识别验证。因为人脸识别验证被拒绝或者未通过,登录环节中,有约90.5%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中,则有80%的账号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老老实实用本人信息注册的账号,确实可以被监管,但技术并非万能,仍有部分未成年人靠着各种方
法,绕过了技术监管,比如孩子冒用成
年人身份信息。
“现在女生玩装扮类和养成类的游戏比较多,虽然都需要实名认证,但我用妈妈的就能登录。很多游戏都是这样,、QQ登录以后就不会再问其他信息了,默认你是成年人。还有很多网页上的小游戏不需要注册登录,可以直接玩。”一名女中学生说。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一名初中生说,在他常玩的一款游戏公告栏上,常常会有人发帖,请求他人有偿帮忙系统,用谐音字就可以避开敏感词审查,花钱请人刷个脸,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检查。
有的平台“重前期准入轻后期甄别”。一些平台的准入很严格,必须刷脸,但之后就不会再查,很多青少年会成年人帮忙。“有的家长,很多是爷爷奶奶,稀里糊涂就帮着刷脸认证了。有的会去网上花钱成年人代实名。”一名初中生说。
在某问答平台,关于“如何破系统”的帖子十分火爆。在这些回答中,算得上“有用”的回答基本都是有偿教程,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但这种所谓的有偿破解被证明其实是骗钱的套路。
在部分直播平台,即便在个人资料里填写未成年人的年龄信息,系统也不会自动跳转“青少年模式”,必须手动设定。目前,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仍然依靠用户的自主选择,如果没有家长监督,未成年人完全可不选择此模式。
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一些青少年由老人照顾,这些老人连手机操作都不熟悉,更不知道何为“青少年模式”。一些放假在家的学生一旦手机在手,就少有限制,往往沉迷其中。
由于“青少年模式”目前还不是一个强制标准,这十分考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少数企业基于流量、利润等因素,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要求。一名家长坦言:“如果一些视频平台在算法设计阶段存在诱导性,在入口阶段缺少鉴别,一些厂商在游戏制作之初就有令人沉迷的设计,作为父母怎么争得过呢?”
此外,不同平台各自为政,也让防沉迷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作用。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不同平台对于“青少年模式”下使用时段、受限时长、服务功能的规定各不相同。不少家长直言,就算所有平台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也没用,“孩子这个平台玩一会儿,那个平台玩一会儿,一整天就过去了”。
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社会、学校、家庭应各尽其责
“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游戏充了钱。”“我是他奶奶,他父母不在身边,我管不
了他呀。”“我儿子现在越来越过分,又偷钱,昨天晚上还威胁我,让我给他1 000块钱,用来
买游戏装备,不给就弄伤我们。”……
在位于成都的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办公区,电话铃声此起彼伏。500多名客服人员协助家长解决未成年人过度玩游戏和不理性消费问题。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表示:“除了协助解决不合理消费,我们更关心孩子过度游戏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给家长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美女城市排行榜家长过于溺爱,是导致孩子出现沉迷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95%的退费申诉是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进行的消费。在接触的案例中,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上网状况,亲子关系差,对乡村或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关爱,孩子没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家长自身做了错误示范……这些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往往会加剧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
很多沉迷网络或游戏的孩子,自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可能是他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孩子躲进网络空间,寻求一种代偿性满足,或者是暂时地逃离现实生活。
“此时,家长的做法不应该是简单地禁止、呵斥甚至是打骂。家长自身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关注亲子关系,为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某种关切和支持。”专家指出。
祝宝贝六一儿童节的祝福语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如果情况严重,孩子
到了网络成瘾的程度,则可以寻求专业医院的。”专家特别提醒,不建议把孩子送到所谓的网瘾戒断机构。这些机构不一定有资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强化青少年网络保护需要各相关方各尽其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家长和学校都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课余生活,学会如何安排时间。
专家表示,要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在虚拟世界“冲浪”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进行自我构建的方式之一。家长、学校、社会不应采取“禁网”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应该通过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用网规则,培养孩子正确健康用网的主体意识。孩子的主体性增强,就会认为网络只是个工具,不会沉迷其中。
专家建议,应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建立家庭、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孩子网络素养,并让家长具备管理和引导子女正确上网的能力,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商家应将防沉迷工作“前置”,从设计之初就降低青少年沉迷的可能性。针对不同平台防沉迷系统各自为政的问题,政府要推动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防沉迷系统,要求各平台系统联网、信息共享,同时同步处理未成年人的数据,比如一个孩子在某个平台上玩到规定时限后,这一天在其他平台
上都不能再玩。
>手机内存卡无法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