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
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公务员 工资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1194~1855年黄河夺淮的经过
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据《淮系年表》及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在4个朝代期间,淮河水系经历以下变化。
(一)宋朝时期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西,人为决堤,使黄河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水入淮,使得黄河从此离开了历时数千年东北流向渤海的河道,改由山东汇泗入淮,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造成黄河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六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在宋朝的83年期间(1195~1278年),主流东夺汴泗,短期内尚较稳定,未造成很大影响。
(二)元朝时期
元代河患频仍,流路紊乱,形同金代,不同的是,黄河下游河段逐步南移、西移。元代治河方案是保北不保南,因为北决会影响到会通河的正常运行,故南岸多留水口,听任黄河水在涡、颍及濉等河之穿行。一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始任命贾鲁治河。
在元朝统治的88年期间(1279~1367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
水灾日益频繁。其中至元25年(1288年),黄河决阳武22处,主流向南泛滥,由涡河入淮。后经元明两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黄河才复向东出徐州入泗河,结束了黄河由涡、颍入淮的局面。元、明两代,均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尽力防止黄河向北决口,以免危及运河。元至正4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严重威胁漕运。朝廷派贾鲁治理黄河,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1351年贾鲁大举治河,堵决口,修北堤,一年工毕,河复故道。共浚深河道80余里,堵决口20余里,修各种堤坝36里。使黄河自黄陵岗以东河道改在徐州会入泗水,当时称为贾鲁河。贾鲁的治河据说是相当成功而快捷的,胡渭称之为“奏功神速,前古所未有”。经贾鲁治理的河道,行经原武(今原阳西南)黑洋山、阳武(今原阳)、封丘荆隆口、中滦镇,至开封陈桥镇,又经仪封黄陵冈(
试驾今兰考东北、曹县西南鲁豫交界的一片岗地),又经曹县新集、商丘丁家道口、虞城马牧集、夏邑(今下邑)司家道口、韩家道口,经萧县赵家圈,出徐州小浮桥入运(即泗水)。贾鲁治河后不久,元政府即告灭亡。以后,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当时南流的称大黄河,东流的称小黄河。
淮河流域支流在元朝期间,也有很大变化。1335~1337年间,河南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断其流,引汝河水东流,改道入颍河,从此汝河有南北之分,舞阳以北为北汝河,舞阳以南为南汝河,这就是现在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三水系改流入颍河的经过。又在元至正16年(1356年),贾鲁自郑州引索水、双桥等水经朱仙镇入颍河,以通颍、蔡、许、汝等地的漕运。
(三)明朝时期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
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
明人治河方案经历了初期“分流”、中期白昴、刘大夏的“北堤南分”及明末潘季驯的“束堤治河”的探索阶段,经潘氏固定的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与贾鲁河道流向大致一致。
(四)清朝时期
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清朝在康熙、乾隆、嘉庆3代(1662~1820年)期间,统治阶层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等地亲自巡视,并加指
示。当时的治理黄、淮、运策略,以靳辅为代表人物。靳辅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
五影的实力水治水,籍清敌黄",也就是所谓"蓄清刷黄"。靳辅治河22年(1670~169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到道光、咸丰统治期间(1821~1855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经三河流经高宝洼地、芒稻河,在三江营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清人治河则坚守“束堤治河”的方针,基本上将黄河固定在潘氏围堵的“废黄河”一线上,一旦发生决河事件,一般执行“旋塞”的方案,多是当年堵塞,鲜有跨年堵塞的,故“独流”是清代黄河迥异于明代的一大特点,明清治河理念的相异也使得明清发生决河之后,产生不同的后果,明人因多顺河势,不确定性更大,损失更重,而清人决河后,多半即塞,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但是,无论分流还是独流,明清黄河决溢现象都十分严重。
清人固定了黄河的流路,但是黄河善淤的本性没有得到缓解,并且由于固定了流路,淤积的速度又盛过前代,稍发大水,受束缚的洪水行洪不畅,即发生漫溢、决口的事件。为让河水顺利通过黄河下游日益抬高的河道,对黄、淮交汇处的清口的治理成为关键,而清口之上、担当“蓄清刷黄”的洪泽湖成为重中之重。洪泽湖主要功能即是蓄水攻沙,其水位首先必须满足高于其下游黄淮合流的水位,但是,
随着泥沙的淤积,下游河道是不断垫高的,洪泽湖的水位因之不断提高。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的枢纽,它承接中游淮河干流及其南北支流的来水,并将来水经淮河下游输送入海。清代咸丰年间,洪泽湖受阻于下游抬高的河势,湖水只得经原高家堰东南的三河口,再经高邮、宝应等地河湖,流至扬州入长江,至今大部分湖水仍走这条道,即通过洪泽湖大堤南端的三河闸,穿过高邮湖,邵伯湖,在扬州市东南的三江营入长江。黄河夺淮使得淮河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今,由于淮河失去自身的出水口,转由长江入海,河水下流不畅,淮河两岸极易发生涝灾,同时流动滞缓的河水也不易排污。
三、黄河夺淮对淮河流域的危害
淮河改道后的8点危害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
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
金秀贤妹妹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只买重疾险可以吗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
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
据统计,明清两代决口频繁,沿河两岸计有30多个州县,每个县都决过口,有的一个县决口达数次之多。明代治河主要采取分流而治的方法,而黄河分流主要借道淮北支流,淮北支流一般河道狭窄,往往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黄河泛水,就会产生漫溢现象。黄河南泛的西界是颍河,颍河以东的淮北沿河城镇,都有遭遇黄河泛水侵袭的潜在威胁,一俟天公作性,黄河泛滥,沿线城镇总是迭被其患。而蔡
泰彬的研究认为,明代黄河中下游沿岸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州县治所,受灾之后,迁城以避河患的达27个!有的迁徙达2次,如山东曹州(今荷泽)分别于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二年(1369年)两次迁城以辟水患,其中一次迁到安陵镇、一次迁至磐石镇,考城(今兰考)分别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和正统二年(1437年)两次迁城。
其中明代位于淮北平原上的城镇因黄河洪水而迁城的有:
兰阳(1368年)、洧川(1368-1370)、仪封(1389年)、考城(1390年)、项城(1428年)、考城(1437年)、中牟(1461年)、归德(1511年)、虞城(1530年)、夏邑(1537年)、五河(1545年)、柘城(1554年)、宿迁(1576年)、萧县(1577年)、砀山(1598年)、徐州(1624年)、开封(1642年),其中开封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人工决河事件中几乎荡然无存。
此外,鲁西南迁城的有东阿(1375年)、范县(1380年)、濮州(1451年)、单县(1526年)、丰县(1536年)、曹州(今山东荷泽县)(1368年和1369年)等六县。在孟津至郑州干流河段因黄河泛水而迁城的有汜水(1368年)、河阴(1370年)、荥泽(1479年)、孟津(1534年)四县。除了上述县城外,受黄河泛水间接影响而迁城的还有颍上县城(1460年)、淮河边上的怀远城。
附表1:明清黄河决溢情况
附2:黄河简介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黄河自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一段为上游,河道全长3461公里,流域面积近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49%,从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1235公里,面积36万平
方公里,占48%,从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河口为下游,长768公里,除少数地段,两岸修有大堤,约长1400公里,极少支流汇入,故流黄河下游流经地势低平、广土众民的黄淮海平原,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著称于世。其变迁原因则是由于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输送不平衡的特点。流域面积仅2200平方公里。根据干流三门峡、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小董三个水文站1919-1977年水文资料,黄河多年平均的年输沙量为16.3亿吨,而年径流量仅为468亿立米,因此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每
立米34.7公斤。和长江相比,黄河年输沙量约为长江的3.7倍,年径流量却只是它的1/20,故水少沙多成为黄河的主要特点。16亿吨泥沙中有1/4的泥沙就淤积在河床中,使得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抬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其中开封段河滩高于开封市地面7m,济南段河滩高于济南市地面6m,并形成淮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人工“分水岭”。黄河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水沙输送很不平衡,这体现在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上,黄河下游每年平均约有四亿吨泥沙的淤积,主要是一两次、两三次洪峰造成。一次多泥沙较大洪水,在下游河道能够造成四亿吨以上的淤积并不罕见,有的大洪水甚至能造成10亿吨以上的淤积,如1933年8月10日的大洪水,在孟津以至高村河段,造成15亿多吨的净淤积。水沙输送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实测最小年份约五亿吨,最大约40亿吨。由于黄河有大量的泥沙,水沙条件又有年内和年际的巨大变化,加上其复杂的输送过程,使得黄河的治理十分艰巨。而黄河三大特点中,善淤是善决和善徒的主要诱因,善淤则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富含泥沙的黄土高原。据统计,黄土高原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3700吨,是世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34t/(km2•y)的27.6倍。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其中21.2万平方公里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入黄沙量占黄河沙量的90%。
附3:古黄河流域示意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