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要不要装WiFi应由市场决定
高铁要不要装WiFi?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WiFi用起来会影响机车信号、通信信号,而且手机上网也是影响很大的。现在有些局装了,试了试,造价很高的,用不多久就坏了。所以现在还是不能装。大家好好看看两边的风景多好,搞那(WiFi)干啥。而且也没这必要,年轻人都成低头族了,到高铁上还低头?”
确实如此,此前智联招聘曾发布一份针对28个主要城市白领进行的手机指数调研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自身功能的加强,白领在很大程度上被手机“控制”,近八成白领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低头族”。在这背后,无线网络的大范围覆盖,无疑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恐怕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梦恕院士才极力反对高铁装WiFi,期冀以此来唤醒“低头族”,多去欣赏路边的风景。赵本山涉黑三大罪状
当然,单从逻辑上来看,倘若高铁不装WiFi,那么囿于流量成本的高昂,这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客对手机的使用。但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此处问题的关键,恐怕不是基于引导“低头族”等考量,而是高铁要不要装WiFi,其主导权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一个需要明确厘清的问题。
那么很明显,铁总作为一家市场化的央企,其提供何种服务的出发点,在不考虑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就只能由消费者来决定。换句话说,高铁到底装不装WiFi,应该是基于市场化的需求、消费者的喜好以及竞争的未来走向,而不是某个人或者单位的意志。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便是这种意识是出于“为消费者好”的目的,恐怕也同样会给公众一种“霸道”的印象。
其实近些年来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客车都安装上了免费WiFi,原因何在?难道这就没有增加运营成本吗?但最终能够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恐怕其仅仅就是基于一种市场竞争的考量。因为面对铁路(尤其是高铁)客运的市场冲击,客车要想在客运市场取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满足乘客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最大化的便利。于是乎我们看到,不少的客车不仅装上了免费WiFi,甚至还推出了送票到学校、到工地等上门送票服务,派车从工地免费将务工人员接到客运站来乘车等其他人性化服务。显然,这就是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体现,否则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
退一步讲,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科技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肯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要想矫正这些缺点,靠的从来都不是不使用科技。尽管在WiFi助推下产生了更
多的“低头族”,但要改变这一体的生活习惯,靠的只能是观念上的引导,而不是让消费者与网络绝缘。更何况在高铁上也有不少乘客需要使用网络来办公,而高铁上也不是看风景的地方。
清秀或许,囿于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实现高铁WiFi全覆盖,在现阶段还并不现实。但可以肯定,这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个体都被镶嵌其中,这就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关于这一点,铁总必须需要倾听到消费者的呼声,提高服务意识,而不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做些违背市场逻辑的行为。所以,高铁装不装WiFi,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还请交市场决定,由消费者说了算。
让农村孩子在两会中看见美好未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挣钱顾家两不误”赢得了很多掌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段落,报告提出,“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听到这句话时,我很快想起了大概半个多月前,那个对父母号哭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的7
岁小男孩。过年短短几天团聚过后,父母又要返城上班,孩子拉着车门哭闹不止,戳痛了公众的泪点,刺痛了社会的神经。留守的乡村,留守的孩子,这几乎是一代人的成长背景,等到他们长大,缺少陪伴的童年,难免成为某种社会问题。
所以,“挣钱顾家两不误”虽然朴实如家常,却是一个重大的民生课题。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让更多农民工可以在家乡创业、在家门口就业。这在宏观叙事里,是区域经济的均衡,是城乡差距的缩小;而在微观的层面,亲情可望不再远隔千里,家庭可望不再长久分离。农村孩子在很多方面与城市孩子相距甚远,但若能免于孤独留守,就已是最大幸福。
在“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段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落后乡村着墨很多,比如“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比如“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比如“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而对农村孩子而言,读书更似唯一的出路。农村孩子
的美好未来,相当程度上正隐藏在对教育公平的翘首企盼里。教育的不公平意味着机会的不公平,知识的匮乏意味着命运的不同。我们期待这样的报告话语,能够在实践层面更多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向农村孩子敞开。
一首超好听的英文歌有人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一个蓝领的时代正在快步走来。确实,相比考个好大学个好工作,学门好技术个好工作,似乎还要更为靠谱一些。但是,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已经被改写,不如说“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新的内涵。
盼着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共同期待。扶贫脱贫又是当下的硬任务,各地已经立下军令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更多农村孩子可以跳出农门,无疑是很重要的扶贫手段。
企业号当然,“毕业即失业”的,很多都是农村大学生,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同样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贫困代际转移现象。“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国家层面向来重视,个体层面更没理由灰心丧气。梦想还是要有的,并且相信它能实现。
从留守的童年,到短板的教育,再到艰难的就业,农村孩子的人生登高之路,需要在两会中看见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已来。
对“疯狂的蔬菜”要相信市场力量
“广州菠菜20元一公斤”“深圳香菜47元一公斤”“广东青菜比鲫鱼贵”……春节假期后,华南地区菜价暴涨的消息不绝于耳。在广州,一些绿叶类蔬菜生菜、菜心等价格多在10元/斤,有的蔬菜和同时期的猪肉价格相当,价格临近历史高点。菜篮子“涨得心跳”,节后价格异常波动谁是推手?
春假长假过后,令人焦灼的不仅有“节后综合征”,还有“疯狂的蔬菜”,这显然是不那么正常的现象。如果只从供需关系角度讲,春节假日期间,因过年等因素,市民往往会集中采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蔬菜价格上升。而春节长假过后,供需之间的矛盾不再那么突出,蔬菜价格应该逐渐回落。从春节前延续至今的蔬菜涨价潮,看似供需关系所无法诠释的。
然而,以更大的视野来观察,节后这一轮蔬菜的疯狂涨价,却自有来由,即今年1月份的所谓“世纪寒潮”。罕见的寒流,打断了市场蔬菜供应的正常链条。年前南方蔬菜主产区遭遇
罕见低温雨雪天气,导致蔬菜减产,收购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带动市场蔬菜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这种链条断裂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蔬菜价格高得“难以接受”。当然,亦不排除部分游资的炒作,以及故意囤货行为的推波助澜。
不应简单地将“疯狂的蔬菜”视为某种价格现象,但由其衍生的消费痛感,却应当作民生问题来对待。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轮蔬菜涨价呢?不少网友呼吁,地方职能部门应迅速下发“限价令”。我能理解这种呼吁背后的急迫心情,但这种呼吁却值得商榷。对蔬菜进行限价,看似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却同样是一次对蔬菜流通利润的再分配,限价即意味着利润的层层被压缩,当流通环节上的其他参与者获利之后,带来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菜农的收入微薄。张靓颖离婚了吗
不能一看到涨价,就想到行政干预,因为行政干预的负面效应是无法回避的。倘若说,这一轮蔬菜涨价,仍是极端天气后市场调节的结果,那么我们理当继续相信市场的力量:天气在逐渐好转,寒潮会退去、南方生产基地的蔬菜供应力度已然恢复、各地大量的储备蔬菜投入市场,这些必然带来蔬菜市场的供需平衡。
现实中,不应该有任何一种蔬菜的价格“涨得心跳”,但面对蔬菜价格的疯涨,也需要理性
和务实地对待。当然,要相信市场对蔬菜价格的调节作用,不轻易限价,并不等同于政府无需作为。如何采取举措,加大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如何对那些恶意的涨价行为进行监督处罚;如何打击游资的炒作与囤货……职能部门要做的还有很多。市场理性,政府作为,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餐桌。
海外“爆买”消费力怎样才能回流
中国游客境内外消费热度的差异,是对不同消费环境综合评价后作出的自然选择。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能力回流。这一命题实际上点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心所在。
据报道,春节期间,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了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往年,海淘热销产品集中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空气净化器等高端耐用商品,而新年伊始,电动剃须刀、保温瓶、美颜器、化妆品、食品、药品等国内常见的低价日用品也纷纷登上了“爆买”榜单。
中国游客为何千里迢迢抢购日用品?原因在于质量、价格和诚信度差异。比如,尽管日本感冒药与国产感冒药在成分原料上差别并不大,但中国游客发现,“日本感冒药的口感明显好
很多,且有专门针对小孩的十几种不同口味,包装精致、设计也非常可爱,哄孩子吃药省力多了。”两相比较,中国制造在包装设计和商品体验方面的差距就显露了出来。此外,价格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游客青睐消费的一大原因,同样的价格,在完全可能淘到质量更好的商品。许多消费者都知道,有的中国制造商品,售价甚至低于境内。而在买卖双方的互信关系上,境内外也存在不小差异。相对而言,在出现潜在纠纷时,大商家更愿意倾向于相信消费者。
中国游客境内外消费热度的差异,是对不同消费环境综合评价后作出的自然选择。而在不同消费环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境内消费在各个链条存在的问题。在产品制造环节,中国制造无论在质量、安全保障、消费体验等方面,尚有提升品质的很大空间,这也是中国制造由做大到做强必须经过的阶段;在价格环节,价格构成模糊、税负过重问题制约了企业的降价空间,而权重过大的商家热衷于打价格战这种初级竞争方式,又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应获取的利润;在诚信建设环节,春节期间屡屡曝光的“宰客”新闻事件,表明建立诚信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去库存化、为过剩产能消肿,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需清除的障碍之一。中国游客消费
的火爆表明,至少在日用品等多数行业,国内具备应对去库存的消化能力。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能力回流。这一命题实际上点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心所在。一方面,减税本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为企业减负,让企业获得产品升级的时间和资金,中国制造才可能进一步赢得市场信任,留住消费者。另一方面,需要切实降低产品流通的加价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根据不同产品合理制订税率,中国产品才能建立起比较优势。而最重要的是强化诚信建设。很大程度上,海外“爆买”是消费者对商业诚信环境的一次用脚投票。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诚信奖罚机制,中国品牌才不会被山寨冲垮,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才能减少信任成本和维权成本,剔除隐性交易费用。实际上,中国既不缺好企业,也不缺好产品。不妄自菲薄,消除弊端,消费市场的“爆买”势头就可回流。周公解梦梦见狗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