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易考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诗中描写的“河”指(________),“岳”指(________)。
A.长江B.黄河 C.黄山D.华山
[3]诗的前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_____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字则突出了山的高峻。这一句诗表现了。
[4]从第三句的“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_________南望、又一年_________”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5]诗中表达作者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大鼓[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诗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B.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C.诗题点明了时间是秋季的夜晚。
D.全诗表达了诗人热切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心情。
[7]末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比阅读下面文段,体会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补充诗句。
[2]第一首题目是__________,第二首题目是__________。
[3]“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___,“任尔”的意思是__________。第一首中“快走”意思是__________,“走马观花”中“走马”意思是__________。[4]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书愤:__________________ (2)早岁:__________________ (3)衰鬓:__________________ (4)名世:__________________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______(人名)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引用了三国时______(人名)的典故。
[3]“书愤”之“愤”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____________,并在诗中通过______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5]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是谁的脸被卡出了深深的印记?
穿上战袍的他们,奋战在一线,
那最亮的星是白衣天使的眼,
璀璨而闪亮。
是谁的身影深夜仍旧屹立社区岗亭?
手握体温,
逢车必查,逢人必检,
志愿者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是谁在流水线上将布料缝纫后不停安放?
他们被通知提早复工,
在自己的岗位上,
发挥着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是谁将大街消毒了一遍又一遍?
日常的工作已消耗大量体力,
如今的工作又平添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但他们依然无悔地做着城市的美容师。
是谁在这特殊时刻仍然选择接单?
疫情之下,他们顶着危险,
毅然选择跨上摩托,
为那些不方便在外用餐的人们送来温暖。
是谁主动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站出来?
凤小岳为什么不演小时代3又是谁奔走在大街小巷燃烧着自己的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星光熠熠的人,
他们在苦难来临时总是一往无前!
[1]下面这句诗的朗读怎样停顿比较合适?()
A.是谁|在流水线上|将布料缝纫后|不停安放?
B.是|谁在流水线上|将布料缝纫后不停|安放?
[2]诗歌最后一小节应该用()的语气朗读。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
A.急促
B.激昂
C.悲伤
D.低沉
[3]诗歌写道:“每个时代都有星光熠熠的人”,那诗歌中写到哪些人?请予以补充。
你想对“星光熠熠的人”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写一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叙述,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共鸣。
B.诗歌情感充沛,表达了对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工作人员的崇高敬意。
C.诗歌的语言特别写意,运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D.诗歌从视觉这一角度给我们描绘了战疫人员的工作情景,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
[5]都说题目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给这首诗歌取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
星。隐秘的角落死了几个人
②瘦骨:清瘦的骨头。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___________)
(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菊花
[唐]元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篱③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___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态。
[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潘玮柏国籍
[4]这首诗借菊花__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_______的赞美。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7. 古诗对比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这是刘禹锡的一组九首诗中的一首,“浪淘沙”是__________。
[2]下面哪句诗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意思最相近(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8. 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 发生:________
潜:______ 野径:________
红湿处:______ 花重: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_____ 。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之情。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感觉)来写春雨。[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_____。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
[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___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9. 课内阅读。
清平乐
电脑没有声音怎么解决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词人______,号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