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斌 张渭源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200051)
摘要 剖析了建立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纸样的原理和相关因子 ,分析了中国女体各部位的回归关系及箱式原型的应用技术规律 ,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建立中国式原型 ———东华原型的设计工作。
中图法分类号: TS 941
1 服装结构的原型 原型作为最基本的纸型 ,其构成技术是服装结构设计尤其是衣身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得到了世界服装界的重视。发达国家(美、日、欧等国)都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民体形及穿着习俗的原型 ,并且有基于原型构成立体形态的差异而形成的各种流派。
我国服装基础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 ,20 世纪80 年代至 90 年代末加强了对国外原型 ,尤其是与我国诸方面都较接近的日本的文化式原型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我国纸型构成技术的现代化 ,但有识之士在充分吸收、消化国外原型技术的同时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 ,不能长期依赖他国的原型技术 ,要建立以符合中国国民体形及其服饰文化的中国式原型技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本着加强中国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愿望,经过长达10年探索与实践,对原型构成原理、中国人体体形计测及其规律分析、中国原型初始图形应用等作了综合性研究 ,在细部公式与人体控制部位相关关系及其回归方程的建立、修正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建立了具有中国式原型———东华原型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填补了我国服装设计技术的这一空白。
2 服装原型的结构本质
2. 1 原型的结构种类
原型的“原”的涵义为最根本最基本。服装原型是构成所设计服装款式的纸样的最基础的纸样。原型在结构上具有下列特征:结构最简单(通常只包含背长、净胸围、肩宽、前胸宽、后背宽) ;制图公式形式简单与人体控制部位(身高、净胸围)形成回归关系;具有良好适合度 ,
覆盖青年女性的大多数体型;结构变化自由度大 ,易于变形形成结构复杂的纸样。
服装原型的种类可有下列几种分类方法[1]:
(1) 按原型制图方法分:短寸法(细部均按人体实际
尺寸制图) ;胸度法(按 B*—净胸围的回归方程制图)。
(2) 按原型使用对象性别、年龄分:男装原型、女装原型、童装原型。
(3) 按覆盖部位分:衣身原型、衣袖原型、裙装原型等。
(4) 按原型构成时的立体形态分:梯型、箱型、贴合型。
(5) 按使用原型品种分:衬衫用原型、西装用原型、大衣用原型等。
2. 2 当男人恋爱时剧情分集介绍 服装原型在结构设计中的根本作用
服装原型在结构设计中的根本作用有两点:
(1) 原型作为基础图形 ,通过转移、剪切、拉展、折叠形成构造复杂的服装结构图。
(2) 通过观察原型与最终结构图之间的关系 ,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原型图形所体现的人体主要部位尺寸与服装细部规格之间的关系。
(3) 重要的是衣身原型可以通过消除前浮余量的形式在衣身结构平衡中起到直观的调节作用。
3 服装原型的构成原理
服装原型的结构分类最重要、根本的分类是按原型构成的立体形态的分类 ,充分地揭示了服装原型的构成原理。
3. 1 前后衣身浮余量
前衣身浮余量是用布料复合于人体时 ,由于人体以 BP为中心的乳房部的隆起 ,在乳房部的周边会形成多条的皱褶 ,消除这种多余的皱褶量才会使衣身平服地贴合于人体 ,此量称为前衣身浮余量如图1。
后衣身浮余量是用布料复合于人体时 ,由于人体背部背胛骨和大圆肌、小圆肌的隆起 ,在背
部的周边会形成多余的皱褶,这种多余褶量常集中于肩线处消除,才能使后衣身平服地贴合于人体,此量称为后衣身浮余量如图1。
3. 2 消除前后衣身浮余量的技术方法
各类原型消除前衣身浮余量的技术方法 ,概括有两种。
(1) 矩形消除法:在人台上 ,将布料经纬向与人台经纬向复合一致 ,将前浮余量挪至袖窿底部作成袖窿省状 ,使BL成水平状,此时衣身的BL与WL成水平状,故称矩形消除法(图2) 。
(2) 梯形消除法:在人台上,将布料经纬向与人台经纬向复合一致后,将前浮余量挪至WL底部消去,使衣身 BL成倾斜状,且形成上小下大的梯形状,故称梯形消除法(图3) 。
各类原型消除后衣身浮余量的技术方法概括如下:
在人台上将布料经纬向与人台经纬向复合一致后,将后浮余量挪至肩线处,用肩省的方式消除,使衣身BL、WL都成水平状,故后衣身浮余量的消除都是采用矩形消除法(图4)。
3. 3 原型立体构成形态
根据上述前后浮余量的消除方法,国内外原型立体构成形态形成两种构成方法的组合以及再与腰省的收取形式、交叉复合形成多种构成形态。
(1) 前梯 +后矩型原型: (如图5)即前衣身的浮余量是用梯形消除,与后衣身的浮余量用矩形消除法组合构成立体形态。日本文化式原型(1999 年以前版)及登立美式原型便是采用这种立体构成方式。
(2) 前矩 +后矩型原型: (如图6)即前后衣身的浮余量都是用矩形消除法消除后构成原型立体形态。
我国的东华式原型及日本文化式最新修正版便是采用这种立体构成方式。
(3) 前贴 +后贴型原型: (如图7)即在将前后衣身的浮余量都用矩形消除法(前衣身浮余量用肩胸省方法消去)的基础上增加腰省 ,使衣身整体形成贴合型。
欧美等国由于人种、服饰文化都与亚洲人有明显差异 ,故一般都采用此类原型立体形态。
此外,还有前梯形+后矩形前矩形+后梯形等原型的组合形式 ,但不常采用。
4 各类原型的衣身结构平衡适合度评价
衣身原型在衣身结构平衡中的适合度是衡量衣身原型在结构设计中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标。前浮余量的处理分三种形式:前浮余量全部收省处理、前浮余量部分收省部分下放、前浮余量全部下放。
(1) 如图8前梯形 +后矩形的形态立体构成的原型 ,在第一种处理中将前浮余量转移至前衣身WL以下的前下放量 ,该量数值最大值 = B*/40 cm,在作成如图所示的平面结构图中 ,后衣片较前衣片长B*/60+1.47 cm,以B*=84cm代入 ,其值约等于华晨宇整容前后照片2.87cm,前下放量等于B*/40+1.35 cm约等于3.45cm。
如图9显示该原型在浮余量作第二种处理时 ,将前衣身下放部分浮余量即实际前下放量,而后衣身则比前衣身长 = ( B*/60+1.47 cm)-(前下放量 max-实际前下放量)。
如图10显示该原型在浮余量作第三种处理时,将前衣身与后衣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后衣身比前衣身长=(B*/60+1.47-前下放量max)=-0.58cm
(2) 前矩形 +后矩形的形态立体构成的原型如图
11,其前衣身浮余量全部放置于袖窿处 ,该原型在WL处成水平状 ,其前浮余量在袖窿处 ,这样能直观地观察到前浮余量的大小 ,较梯形原型的形式优越。故此类原型当取前浮余量全部用省道处理时 ,原型则不需移动。
在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前浮余量处理中(如图 12),将前衣身向下移动 ,使前浮余量部分地或全部下放。
这样的处理方法既形式简洁亦直观。
爱情密码综上所述 ,前矩 +后矩的原型显然比前梯 +后矩的原型在衣身结构的平衡上适合度较高 ,形式亦直观。
5 中国式原型———东华原型的立体构成形态
鉴于中国是服饰文化悠久的古国 ,又是现代服装生产和消费的大国 ,在服装生产技术中对外国技术应体现“消化、吸收、创造”的原则。1988 年开始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服装学
院在充分调查、分析中国人体和服饰文化具体特点后 ,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前矩 + 后距立体形态的原型 ,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其依据是:
(1) 前矩 +后矩的立体构成形态的原型在衣身平衡和结构变化中具有良好适合度。
(2) 随着服饰美更注意体现人体美的特点凸线 ,服装结构平衡以前浮收省的形式进行平衡为立体。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营养状况有很大改善 ,女体发育更趋健康 ,三位尺寸差距增大 ,衣服浮余量增大。
6 关于制定东华原型的前期人体计测分析工作
6. 1 研究方法
对所选择样本进行静态人体计测[2],对青年女子的雪景感悟短句50个项目的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和标准差处理 ,对比各个项目的数据 ,定量、定型地分析青年女子的主成分分析 ,各细部与控制部位间
的一元、二元回归关系 ,筛选和简化回归关系式为实用计算公式 ,最后绘制前浮余量用省道、后浮余量用省道的方式处理形式的原型图。
6. 2 人体计测
为深入研究中国女性体形特征 ,本研究的样本取自华东、华南、华北地区 20~29 岁的青年女子样本数共534人 ,计测项目如表1所示共20个。
计测工具主要有: 卷尺、马丁人体测量仪(包括杆状仪、触角仪、高度计等) 、角度计、皮下脂肪计等。
计测时按 WL 以上部位裸体 , WL 以下部位穿着三角短裤的实体测量 ,部位确定和马丁人体测量仪测量方法按人体工程学规定的方法进行 ,测量精度的相对误差小于等于0.5 %。
6. 3 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534个样本的测体数据 ,剔除离散性很大的野点子数据 ,对其进行均值分析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华东地区青年女性各重要部位均值及标准差结果以及一元、二元回归方程式。各重要细部均值及标准差结果如表1。
人体各重要细部与净胸围之间的一元、二元回归
方程式如下:
6.3.1 一元回归
一元回归的结果显示了背宽与胸围的相关性明显大于与身高的相关性 ,前胸宽与胸围的相关性略大于与身高的相关性;胸高、背长与身高的相关性大于与胸围的相关性以外 ,其他项目与身高和胸围均有差不多的相关性。
(设身高 = h (cm)净胸围 = B*(cm)净腰围 = W*(cm)
净臀围 = H*(cm))
(1) 颈前~腰围 =0.2h+2.3cm
漆黑的灯下一个人会害怕是什么歌名颈前~腰围 =0.137B*+23cm
(2) 前胸宽 =0.196B*+15.8cm
前胸宽 =0.128h+11.3cm
———前胸宽与胸围的相关性略大于身高的相关性
(3) 背长=0.157h+13cm
背长=0.083B*+31.3cm
———背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比与胸围的相关性大
(4) 肩宽=0.118h+19.8cm
肩宽=0.164B*+25.3cm
(5) 背宽=0 07h+21.6cm
背宽=0.244B*+13.1cm
———背宽与胸围的相关性比与身高的相关性大
(6) 肩斜角(α°) =0.11h+6.3(°)
肩斜角(α°) =31.7-0.096B*(°)悄无声息的近义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