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研究 责任编辑: 张  煜
随着电视剧创作的繁荣,电视剧改编也越来越热。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首播的改编剧就有十余部。有根据话剧改编的《日出》,根据小说改编的《金粉世家》、《风声鹤唳》、《半生缘》、
《射雕英雄传》、
《军歌嘹亮》、
《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和《玉观音》等,还有根据漫画改编的《粉红女郎》。这些电视剧或改自一般作品,或改自名著,或改自经典名著;对待原作,有的绝对忠实,有的加以适当改造和创新,也有的一味迎合世俗;所采用的改编方式,有的近乎移植,有的对原作加以影视化的注释,也有的却与原作貌合神离。尽管改编的方式方法不一,与原著的关系错综复杂,改编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们共同构成2003年电视剧的一道独特风景,为2003年的中国电视剧增加了一抹别样的彩。以下本文仅从这些改编剧对原著主题意蕴的开掘、人物形象基调的把握、作品风格的确立和影视化的程度等几个方面简要论之。
主题意蕴的开掘
支付宝口令红包怎么领取
银行竞聘演讲稿2003年的改编电视剧在对原著主题意蕴开掘方面深浅不一、价值取向各异。
1.忠实原著而又对主题进行深刻挖掘者:《日出》、
《至高利益》、
《绝对权力》。
抓住原著的思想精髓,突出原著的主题意蕴,使改编后的电视剧不失原著的灵魂,是改编经典作品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曹禺先生经典话剧改编的《日出》体现了这
一点。曹禺先生《日出》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万方编剧、谢飞导演的电视剧《日出》,正是以对翠喜、黄省三、小东西等底层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展示,及其与潘月亭、顾八奶奶等寄生虫的生活和命运的蒙太奇对比,运用形象生动的电视剧语言,抓住原著的灵魂,深刻有力地表现了原著的主题意蕴。
根据当代作家周梅森小说改编的《绝对权力》和《至高利益》,也是绝对忠实原作的代表。针对近年来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只在物质腐败上做文章和关键时刻“重要人物”出场定乾坤的模式化倾向,
《至高利益》独辟蹊径,将关注和鞭挞的视角聚焦在弄虚作假的“政绩工程”上,揭示了权力腐败、心灵腐败的主题。剧中最大的腐败分子赵达功虽然没有贪污一分钱,却在心灵深处认为“这个城市是我的,这片疆土是我的。”为了往上爬,他可以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甘当腐败者的保护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危害。《绝对权力》也不再局限于反腐败本身,而是透过“绝对权力”这把双刃剑,触及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敏感问题,即一言堂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问题。这两部作品拓展和挖深了反腐作品的主题,非以前反腐剧可比。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作品的主要改编者,或是深解原著意蕴的原作者的亲人(《日出》乃曹
禺之女万方编剧),或是原作者自己(后两者乃周梅森自己编剧)。
忠实・改造 创新・迎合
——2003年改编电视剧印象
秦俊香  (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副教授)
562004年第
3期
电 视 研 究T el e vi s io n S tu d ie s
这一点,对原著主题意蕴的开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不忠实却有意挖掘升华原作主题者:《玉观音》。
原作者改编自己的作品,也有不忠实原著者。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永不瞑目》、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到《玉观音》,海岩被誉为中国言情第一高手。然而,让读过海岩原著者颇感意外的是,荧屏上的《玉观音》已不再是他们熟悉的那部言情小说,爱情主题被悄悄地置换成了歌颂缉毒警察的主题,言情小说《玉观音》变成了主旋律电视剧《玉观音》。电视剧每集的片头,都加上了“献给为共和国奉献的无名英雄”的字幕;从第14集开始,片尾也换上了一首歌颂缉毒干警的主题歌——改编自己作品的海岩,正开始有意识地在主流意识形态与普通观众诉求之间寻契合点,借少男少女之情演绎主旋律化的警匪类型剧。从表面上来看,海岩似乎是在向自己80年代中期的《便衣警察》回归,而实际上,却是更高一层的开拓和创新,是海岩20年来苦苦积淀、日趋娴熟的创作模式——传奇性与现实性并重、思想教化与情爱彩并举的质性飞升,是他主动向主流文化靠拢的创作心态的体现。
3.基本忠实而又使原著主旋律化者:《射雕英雄传》。
谢贤为什么叫四哥
也许是受传统“诗教”的影响太深,也许是“主旋律”的号召力过分强大,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基本忠实原著的同时,又不忘深入挖掘原著、同化原著,使原著正统化、主旋律化。《射》剧制片人张纪中曾在媒体多次强调要把《射雕英雄传》拍成主旋律化电视剧。为了区别于以前的香港版,为了使被主
旋律化的《射》剧不至于生硬,主创者打出了“情感”的旗帜。制片人张纪中认为,武侠张扬的是侠义和情义,以往做武侠戏特别注重武打设计,而武打漂亮不能打动人,情感才是关键。因此做这部戏要突出的是情感。剧中,无论是男女之爱,还是侠义之情,都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音响进行了极致的渲染。在此基础上,突出表现了弘扬正义的大主题,抒发了民族的大情感。
 4.或多或少浅化、背离原著主题者:《金粉世家》、
《风声鹤唳》、《半生缘》、
《粉红女郎》。
作为开启现代文学“封建大家庭批判”先河的代表作,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的主题非常深刻。它以豪门子弟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从婚恋到离散的过程为主线,以国务总理金铨家族的兴旺与衰败描写为核心,通过表现豪门家族内部夫妻之间、嫡庶之间、母子之间的各种矛盾,既揭穿了旧家族制度的虚伪性与腐朽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北洋政府内部勾心斗角的腐败现实。它虽是言情小说与家庭批判小说的融合,但重点却在后者。令人遗憾的是,改编者有意淡化时代背景、简化人性的复杂性,并以最时尚的青春偶像剧的方式,把《金粉世家》演绎成了一部描绘乱世封建大家族才子佳人凄美爱情故事的琼瑶式的作品。在奢华的场景、艳丽的服饰、漂亮的面孔、伤心的情事背后,没有了沧桑和厚重,没有了深刻和蕴藉,致使许多青年观众把张恨水等同于琼瑶,把电视剧《金粉世家》当成了纯粹
的言情作品。这种对原作主题意蕴的浅表化,大大削弱了改编作品的深度。
此外,根据林语堂小说改编的《风声鹤唳》和根据张
爱玲小说改编的《半生缘》也没能表现出原著深刻的主题意蕴和人生况味。根据朱德庸时尚漫画《涩女郎》系列改编的《粉红女郎》,更是把经典的“涩”字抛开,完全背离了原作深刻的讽刺意蕴。杨蓉整容
人物基调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对人物性格基调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改编作品的成败。2003年的改编剧,有的忠实原著人物基调,也有的偏离或跑调,还有因原著之故虽忠实却与以往雷同者。
1.对原著人物基调把握最准确者:《日出》、
《绝对权力》、
《至高利益》。
作为经典话剧,
《日出》的改编应当绝对尊重原著的人物形象基调,电视剧《日出》也出地做到了这一点。在剧中,
陈白露的不甘堕落而又贪图享受难以自拔;潘月亭的奸诈好而又自作多情;翠喜的麻木泼辣而又善良厚道等等,都与原著保持一致。就连原著中的幕后操纵者——未出场的金八,改编者也用不多的几场戏把他塑造得形神逼肖,使观众具体直观地认识了这个恶魔的庐山真面目。不仅如此,改编者还给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增添安排了较为合理的家庭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并依据原著所给定的人物个性,形象而又合乎情理地演绎了原著由于篇幅限制而无法展现的人物的“前事”和行为动机,使每个人物的基本性格和贯穿动作都有了赖以形成和发展表现的依据,人物既不走形,又不失神,还令人信服。
周梅森自己创作和编剧的《绝对权力》和《至高利益》也毋庸质疑地实现了对人物形象基调的准确把握。比如《绝对权力》中斯琴高娃饰演的权欲熏心、最终以自杀告终的女市长赵芬芳,周梅森就非常满意,他说:“高娃将女市长的权力欲演得淋漓尽致,她那撩人的眼神和攻心的台词,堪称绝妙。”高明演的刘重天和唐国强演的齐全盛等,也都基本符合周梅森的人物定位。
2.对原著主要人物把握不准、甚至跑调者:上述作品之外的改编作品或多或少都有。
要么是改编者有意为之,要么是编导或演员把握不当,总之,2003年改编剧中对原作的主要人物把握不准甚至跑调者不在少数。比如小说《玉观音》中的安心,端庄、美丽、安详、纯净、温柔、善良而又自立、自强。她虽然遭遇坎坷,令人叹惋,却又勇敢坚强令人赞赏。然而在电视剧中,孙俪饰
演的安心动不动就泣涕连连、伤心楚楚,使人物失去了原有的厚度和深度。这应该与改编者的创作意图有关,因为该剧导演丁黑曾说:“作为一部带有悬念彩的电视剧,人物有时必须偏执才会有吸引力……电视剧不能完全承载从文学角度对人性的剖析,有时必须牺牲掉一些对人性的挖掘,这方面有时需要靠演员的表演来弥补,孙俪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是个花花公子,他仰仗父亲的权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没有追求,没有责任感,是封建社会纨绔子弟的典型代表。但导演李大为却认为这个形象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已经过时。于是导演对偶像明星陈坤扮演的金燕西做了美化处理:他虽出身豪门,却厌恶花花世界里的依红偎翠;他单纯善良,
57
No120
感情执著,对出身寒门的冷清秋一见钟情。如果说金燕西的定位乃导演所为,剧中董洁饰演的、缺乏张恨水笔下人物秀外慧中气质的冷清秋,恐怕应归咎于演员功力的不足。
在2003年改编剧中,
《粉红女郎》对原著人物的改造最大。单说人物造型,就有意偏离了原作的定位。该剧集合了两岸当红青春偶像明星胡兵、陆毅、陈坤、刘若英、张延等。据说,这些俊男靓女让漫画作者朱德庸看得眼花缭乱。朱德庸说:我漫画里的人物除了“万人迷”,个个都很丑,如果要统一形象恐怕是不敢想的一件事。另外,《涩女郎》中的四个女性几乎是平分秋的,而电视剧却将“结婚狂”定为中心人物,她的戏份明显增多。而这一形象又与漫画相距甚远。朱德庸说:我的画是讽刺她的人生态度,而电视剧里更多的是同情的角度。那已经不是我的那个人物了,只是借了一个名字而已。对此,观众给予了较多的理解和宽容——因为,它是漫画改编的电视剧。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人物定位虽基本忠实原著,但较原著和港台的改编少了些灵气、仙气和传奇彩。观众对李亚鹏饰演的郭靖和周迅饰演的黄蓉也颇多不满。
3.与以前作品中的人物重复雷同者:《军歌嘹亮》。
看过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观众不难发现,
《军歌嘹亮》中的高大山,与前者的石光荣,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仅性格如出一辙,就是人生经历,也十分相似:《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两个团长比老婆、比喝酒、比法、比先进;《军歌嘹亮》是两个营长比老婆、比喝酒、比摔跤、比先进。对此,原作者和编剧石钟山说:“那个年代有80%的军人都是这个样子,其实在创作时,就没有想把这两个形象区分开。石光荣和高大山有类似的
生活、情感经历,我们不是想塑造一个新的军人形象出来,只是想讲述另一个家庭的情感故事。”创作者可以这么想,可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愿意让两个雷同的形象和雷同的剧情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就很难说了。起码从美学意义上说,雷同的人物形象是没有多少审美价值的。
总体风格
1.媚俗的言情和唯美的青春偶像基调,是2003改编电视剧的整体风格特征之一。
随着日本、台湾、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大量引进,中国电视剧市场刮起一股唯美和言情的青春偶像之风。受其影响,2003年的改编电视剧在整体风格上也不期然地趋向唯美和言情。
电视剧《玉观音》尽管在向主旋律靠拢,但却秉承了海岩作品一贯的言情风格,悬念迭起的案件、多角凄美的爱情、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婉转抒情的音乐、精致唯美的画面和青春漂亮的面孔。在叙事上,该剧更是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来回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并用三种不同的影像调,梳理了三个不同的时空。华丽的包装、感人的故事、对世纪之交都市年轻人思想和情感脉动的表现,使海岩的剧作能够屡屡赚取观众的眼球和泪水,也使海岩的作品在中国电视剧言情的潮流中,风采独具。
关于田园风光的古诗与《玉观音》独特的言情相比,电视剧《金粉世家》走的是琼瑶的言情路子。同样青春靓丽的偶像明星选择、同样感情强烈的直露表白、同样媚俗的煽情,使很多年轻
人把张恨水等同于琼瑶。而实际上,张恨水虽是鸳鸯蝴蝶派大师,其早年的《金粉世家》还是以对封建大家庭的揭露和批判为主的。迎合时尚的年轻导演为了言情,有意淡化原著的社会批判意义,并使出浑身解数在服装、化妆、场景设置和青春偶像明星选择上下功夫,故事情节的增删修改也以煽情为目的。这样打造出来的电视剧与原著相比,只能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
在电视剧《半生缘》中,我们又看到了同样的琼瑶剧风格。我们知道,张爱玲与琼瑶走的是不同风格的路子。张爱玲下笔细腻,风格隽永。无论是贵族世家的奢靡风气,还是小市民的生活悲酸,她都能不动声、含蓄蕴藉、余味悠长地准确描摹,而且分寸感极佳。而琼瑶的作品,却以直露和煽情见长,时不时投掷一个,使没有多少人生阅历的少男少女欲罢不能。电视剧《半生缘》以琼瑶风格来演绎张爱玲的作品,原著风格的丧失,可想而知。该剧导演胡雪扬说:“一部作品或极致含蓄或极致煽情,就怕不温不火,电视剧是创作给大众看的,对感情的直接表达更能触动观众。” 于是乎,原作中不少的经典段落和耐人咀嚼的人生况味,在电视剧中变得浅露、直白,毫无韵味。
电视剧《粉红女郎》更是利用原作中四个女郎的青春身份,选择靓丽的青春偶像演员,演绎了一部浪漫、荒诞、轻松、搞笑的青春偶像剧,完全背离了原作的风格。漫画《涩女郎》是以鲜明的观点和犀利的眼光取胜的,它并不注重情节的编排。学过电影的朱德庸曾认为情景喜剧比较适合他的漫画改编。因为情景喜剧不需要加入太多的枝节,比较符合其作品浓缩、精炼的特点。而想以情节取胜的电视剧《粉红女郎》,为扬长避短,对原作进行了天马行空般的情节演绎。结果是原作者睿智的观点被
淹没在冗长、拖沓的情节之中,原作辛辣幽默的特荡然无存。
2.总体风格之二,厚重、雄浑、大气。
万方编剧、谢飞执导的《日出》,完全秉承了曹禺原著的悲剧风格,厚重、深沉、悲凉、警醒,作品对各人等的小悲剧和整个社会大悲剧的表现,也非常地具体、深刻。与20世纪90年代李少红对曹禺的大悲剧《雷雨》所进行的言情化改编相比,电视剧《日出》应当成为古今中外经典话剧改编的典范。
为了打造真真正正的政治剧,周梅森亲自捉刀改编自己的小说《至高利益》和《绝对权力》,小说题材本身的政治性和庄重性,以及周梅森对自己小说的绝对尊重,使电视剧《绝对权力》和《至高利益》理所当然地移植了原著的正剧风格,大气、雄浑、庄重、严肃。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射雕英雄传》,因强调历史感和真实氛围的营造,追求宏大的场面和气势,与1983年版的香港《射雕英雄传》相比,虽风格独具,却显得凝重有余而轻灵不足,正统有余而传奇不足,写实有余而神秘不足。这对已经接纳了港台式武侠剧的观众来讲,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排斥,遭遇一代港剧金庸迷的攻击在所难免。
视听语言造型
动人的音乐和精致的画面,是2003年改编电视剧在视听造型方面的突出特点。
582004年第
3期
59
No120
电 视 研 究
沈佳妮演的电视剧T el e vi s io n S tu d ie s
随着电视剧创作的繁荣,中国的电视剧制作日益追求唯美和精致化,2003年改编电视剧对画面构图和音乐的设计都颇为讲究。“海岩剧”一向给人以唯美和煽情的印象,《玉观音》的改编者们更是以特写镜头的运用、光与影的变幻多端、画面构图的精致考究和煽情的音乐大量运用而将唯美和煽情发
扬光大。比如彩的运用,用三种不同的彩表现了三个不同的时空:暖的北京、蓝的云南、灰的过去。彩的情绪与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剧情紧密结合,不仅交叉梳理了女主角安心的三段情感历程,也给观众带来三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再比如音乐,不仅非常煽情,而且与优美的画面、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心理达到了较完美的结合。电视剧《玉观音》的音乐创作者叶小纲在人物身上花了不少力气,他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用音乐为人物勾勒了一幅幅人性素描。他首先把全剧音乐设计为几大块:杨瑞主题、安心主题、杨瑞和安心的爱情主题、安心和毛杰的关系主题、潘队长和缉毒工作的主题等;其次强调音乐的煽情作用,认为电视剧也应该有好莱坞式的煽情音乐,为此,他将主题音乐用不同的手法加以人性化的表现,使之既优美动听又很好地配合了画面和剧情。
为了演绎最华丽的“京华春梦”,《金粉世家》导演为该剧定下的标准是追求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置景、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都力求做到与当代审美潮流的统一。为此,电视剧运用凝重典雅的油画般的棕基调、行云流水般的运动镜头、娴熟的蒙太奇组接技巧等,把视觉效果做
到了极致。剧中的音乐设计也把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很好,得到许多观众的首肯。《射雕英雄传》的音乐和画面也很出。为了增强历史感,该剧的画面彩相当凝重。制片人张纪中要求电视剧不能只是简单的亮堂堂,要拍出“黑”的感觉。剧中空旷的大草原、美丽的桃花岛等,画面质感很强,彩丰富、层次分明。剧中舒缓、深沉、雄浑、大气的音乐,具有蒙古族长调风格的片头曲,带有民族特的插曲等,与彩和画面所营造的历史感交相辉映。与香港版的《射雕英雄传》相比,大陆版
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
电视剧《半生缘》、《日出》、《绝对权力》等的视听语言也颇为讲究,此不赘述。
在对原著主题意蕴、人物形象、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等的改编方面,既有忠实,又有改造;有创新,也有迎合时尚,是2003年改编电视剧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我们虽不能无原则地一味提倡电视剧改编要忠实原著,因为改编毕竟是改编者用当代眼光对原著进行的一次新的阐释,改编也因作品而异、因改编目的而有别。但是,既然是“改编”——“再创作”,而不是“创作”,改编电视剧就不能不考虑与原作的关系问题。从2003年改编电视剧的情况来看,对不同作品的改编尺度的把握,对忠实与改造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改编作品的成败。这也是今后的改编者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2003年国产电视剧实际制作完成并于年终前获得播
出、发行许可证的总计约10300集(1)
。但形成了收视热潮与荧屏亮点的作品在创作总体中所占比例不高。与2002年度电视剧创作的总体态势相比,好作品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增加。旧剧重播收视率较高、当年度重播剧比较集中以及续集持续走俏等现象都从侧面说明当下电视剧创作的整体水准有待提高。另外,各种题材在总创作数量中所占比例很不平衡。其中,30集以上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占比例仅为其中的14%,其余86%均为历史题材,30集以上的历史题
材电视剧中又有64%为戏说剧。(2)
电视剧的题材涉及内容广泛,但大多数集中在几个主要类型,在播出次数最多的20部电视剧中,武侠和古装剧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刑侦
题材的电视剧也占了比以往更大的比例。(3)
另外,续集、系列电视剧正逐渐占领电视剧市场,如《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等古装剧均为以前热播剧目的续集;《刘老根》、《公安局长》等现代题材电视剧的第二部也在多个频道播出;《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剧目由于与《永不瞑目》等热播剧出自同一作者,题材类似,
多极分化  异趣共生
——2003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盘点戴  清(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讲师)
也受到了各频道的青睐。这些现象是当下转型时期的文化
环境及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状况的一种有力说明。它也和电视剧目前所担负的多重文化角、文化功能彼此适应。
宏大叙事精神的延续与变异
电视剧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格局中,承载着多重的文化诉求。上个世纪80年代以降,原本由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媒介形式主要承载的宏大叙事如今在电视剧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社会主导精神、普适情感的塑型功能。电视剧强势媒介对文学艺术原作养料的有意识吸纳、对其他领域人才的有力吸引都提升着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品格和消费质量。同时,转型期文化环境的斑驳光影与异质杂音、电视剧的大众文化特征共同赋予了这种宏大叙事以某种变异的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个性化艺术创造与商业性消费因素异质共生、杂然纷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因此构成了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彼此制
(1)(2)仲呈祥:《2003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光明日报》,2004年2月11日。(3)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调查数据,引自《中国广播影视报产业周刊》,200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