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陈小艺刘惠宁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中国十大墙布品牌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win7自动关机怎么设置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
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养龙虾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等不到天黑烟火不会太完美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尹颂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