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请护好孩子的心灵
黎明和乐基儿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家庭励志节目,成为2013年最被热炒的真人秀,而由该节目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创造了这个春节档的票房奇迹。尽管《爸爸去哪儿》商业上非常成功,并引发社会对亲子教育的大讨论,却挡不住对其某些内容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质疑。
在公共媒体上如此充分地呈现几名儿童形象、性格、个人爱好等信息,这是否有损未成年人的隐私?是否会给尚无完全行为能力的他们带来人身安全隐患?即使家长与节目制作方签订了相关法律文书,但在这些儿童不能完全理解节目性质的情况下,家长是否就可以代替他们做出关乎其身心健康的判断和决定?
节目中“换爸爸”和“认爸爸”的段落,力求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乐于助人的良行。但未成年的幼童显然很难明确区分游戏和现实,当小女孩因为不能接受“换爸爸”而号啕大哭,节目固然因此增添许多“趣味”,但孩子此时受到的心理伤害却是真实存在的,还可能给她的未来带来某种心理阴影。
在“认爸爸”段落里,爸爸化妆后变成孩子认不得的陌生人,节目要求孩子短时间接受这个“陌生人”,并发生亲密接触,如拉手、爱抚头发等。在孩童眼中,化了妆的爸爸其实与陌生男人无异,这样的经历可能弱化小孩子对性侵犯的防范意识,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隐患。
其实,我们现在从《爸爸去哪儿》里看到的内容,已经是被评定为“可以播出的”,一定还有大量“不能播出的”素材被剪辑,而那些素材已经在孩子们身上实际发生过,那些内容里又有多少可能损害孩子们的权益和心理呢?
电视真人秀节目自从被西方媒体“发明”以来,一直受到许多质疑,尤其是一些节目制作方在真人秀中设计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内容,刺激观众的围观热情。《爸爸去哪儿》实际是打着“爸爸”这样的成年人幌子,卖弄的却是“孩子”的噱头。节目组想利用明星提升收视率,但无形中可能对孩子的权益和心理造成某些伤害。从法律角度看,节目内容对成年人应该是合理的,但它是否也完全适用于参与节目的儿童,则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随着中国各种真人秀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相关法律部门应及时跟进节目的制作过程,对有儿童出镜的真人秀节目必须给出明确科学的法律尺度。相关节目制作方亦应邀请专业的儿
童心理专家和法律专家对节目策划、制作和播出全程做出准确的技术性评价,尤其对该节目未曾播出的素材更应做出专业评判,对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真人秀节目必须及时干预。
守护好“做有用之人”的家风
春节期间,央视就“家风是什么”,采访了各地、各行业的众多观众。“辽宁舰”舰载机着舰第一人——戴明盟在回答央视记者“家风是什么”时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小时候并不太理解这句话。当我驾机在‘辽宁舰’着舰的时候,其实当时我并没有紧张或兴奋的感觉,倒是见到在场的人个个兴高采烈,有的人还为我流了眼泪,我才突然想起了父亲这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听起来,戴明盟家的家风既非豪言壮语,也没有多少哲理可言,却在朴实无华之中道出了人世间最底线的价值观:做个有用的人。所谓“有用”,说白了,就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价值有可能像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那样,用更多的粮食养活地球上数亿人口,高山仰止;也有可能像送奶工那样,为的是准时让订户喝上鲜牛奶,平凡无奇。无论是“鹰击长空”,还是“鱼翔浅底”,究其价值本质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有用”。
板绘
之所以对戴明盟的家风感触尤深,是因为当下网上论坛盛行着各种各样“看透式”劝世微言。不可否认,这些“劝世微言”的大量涌出,相当意义上是对传统不切实的“假大空”人生观、价值观的颠覆,一些人也是借此平复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焦虑、急躁的情绪。然而正所谓过犹不及。人们发现,相当多的“劝世微言”已经从“无争”蜕变到“无为”,从“得过且过”演化为“四大皆空”甚至及时行乐。那些极具攻心力的劝世微言,往往总是对慵懒的“超凡脱俗”竭尽礼赞,而对那些埋头创业、报效社会的举动无情嘲笑。这一旦形成风气,难免会让原本坚守良好家风的家庭价值观发生扭曲,特别是在等交友平台早已浸透千家万户的当下。
好在人们注意到,面对镜头,尽管许多人口中的家风不一样,但归根结底,主题似乎还是“做一个有用的人”。可见,对大多数人而言,有用才是人生的意义,“做有用的人”依然是当今家风的主旋律。不过,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家风毕竟是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反映,不会孤立于社会,总会受到外界风气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全社会花更大功夫、用更细致的努力守护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守护家庭这个社会组织最小细胞的健康,让“做一个有用的人”这类最朴实的家风即便面对再多所谓“超凡脱俗”的浸染也不褪。
“王八示范”凸显傲慢心态
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赵先生陪朋友到位于鱼洞新民街口的通卡公司营业厅办理公交卡。在柜台前填表时,赵先生突发发现,贴在窗口上的申购示范单上,姓名栏和申购人签字栏中竟然都写着“王八”二字。(《重庆商报》2月10日)
在国人的语境意义中,“王八”是饱含歧视彩带有骂人意味的词语,公交卡申购示范单原本是公示给人们做填写范例的工具,但在示范单的姓名栏和申购人签字栏中竟然写着“王八”二字,不是在指桑骂槐地将申购对象列为被骂的类别了吗?这样的奇葩示范单不仅让人不舒服,更让申购对象愤怒。
虽然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中,说示范单上出现“王八示范”的原因是“就是闹着玩的,随手一写,不用那么当真吧。”但背后则鲜明地折射出一种“失范”的蔑众傲慢。身为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其职责就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兢兢业业干工作,扎扎实实为民生服务,视服务对象为上帝,视公众权益和利益维护为立身之本和工作之要,这不仅是岗位职责的
要求,更是工作纪律的规约。行为的傲慢和“示范”在“王八示范”面前暴露无遗,蔑众的丑陋和卑劣尽显其致。
让人欣慰的是,记者向重庆城市通卡公司反映后,该公司发行部负责人表示,将立即整改,查明缘由后将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但“王八示范”的示范单好清除和更改,而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内心的“失范”的蔑众傲慢畸形却不易绝迹。因而当务之急,还是应针对“王八示范”的出现,反思公共服务机构在服务理念、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反思该如何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究责办法,围绕工作纪律、为民意识、民意反诉究责机制、道德伦理意识等方面加强规约,这才是彻底避免类似畸形的根本。
豪华官衙是一种最张扬的“奢侈宣言”
在反对三公消费、限制豪华排场的声浪中,投向豪华办公大楼的视线一直显得若隐若现。人们专注于探寻使用公款吃了多少名菜,喝了多少名酒,用了何种名车等等,而对那些横空出世气势如虹的党政办公大楼,虽然断续有图片与文字见诸媒体,却少有查处和追究的消息。
外域副本 直到昨天,我们才看到新华社的一个相对详细的处理成绩单:中央国家机关86个部门和单位清理腾退办公用房365万平方米;山西清理超标办公用房64万平方米,1.5万余个项目被停;湖南党政机关腾退多余办公室,面积87万多平方米……
在公务出国、公车、公务接待之后,浪费严重的豪华超标“官衙”被称为“第四公”。
豪华官衙被排在“老四”的位置,实在委屈了它的气派和影响。公务出国、公车、公务接待等再怎么排场,也不过数万元数十万元,到了数百万元,那已经是顶级排场了;而豪华办公大楼,没有千万以上的资金,如何支撑得起它的恢宏和气派?
而且排行前三那几种公款消费,除了名车算是一个“流动广告”之外,其它的表现方式基本上是小范围的,不会太过张扬,影响力有限。豪华官衙则不同,它们都在城市中心,以拔地而起俯视苍生的姿态,渲染着官府的另类形象。
如果豪华党政办公大楼周边有并不寒碜的民居,起码还不那么“孤独”。可是偏偏有许多豪华办公大楼都是遗世独立的。它的周边,是阔大的广场;它的楼体,有雄壮的门柱;它的内里,有气派的灯饰,豪华的装修。特别在四处都是土建危房的贫困地区,那些豪华办公大楼就更加刺眼了。
豪华官衙实际上是一种最为张扬的“奢侈宣言”。它以最强烈的视觉效果,突出官民之间的生活差距,宣示大楼里的人“先天下之乐而乐”。
建军节几月几日 建筑是肉身的寓所,也是灵魂的栖处;建筑是艺术的载体,也是价值的折射。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卡斯腾•哈里斯写了一部《建筑的伦理功能》的著作。他强调他的“建筑伦理”完全不是“建筑道德”的意思,而是建筑的“精神特质”。他从各种建筑构造中,看出了艺术、宗教和政治的“精神特质”。运用哈里斯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富丽堂皇、独霸一方的办公大楼,是一些官员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精神特质”的外化。
自从中央出台“停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通知”之后,各地虽有限建清房的消息,但据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清房”表现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远不如限制其它三公消费利索。目前多数地方公布的清退数字都很笼统,只涉及单位总人数和清退总面积,清退出来的房子作何用途未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躲避追究,一些地方的官员还玩起了迷藏术:四川郫县豪华政府办公楼,建成5年未挂牌,媒体曝光后才“羞答答”地“承认身份”。安徽某县级市气派的市委、市政府大楼启用两年,楼前竟无一块醒目的标识牌。还有一些单位,以“调度中心”“检测中心”等名目“升级”办
公楼。
许多官员最近因为违反三公消费被查处被撤职,而以最高调的方式“发布”“奢侈宣言”的官员为什么却没有得到追究?其主因显然是所有在大楼里的人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动别人也是动自己。
豪华官衙其实才是奢侈的老大,这样“地标”式的奢侈如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清算,其它反奢行动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时间到底应该去哪儿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习近平日前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引用王铮亮在春晚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时间,再次击中人心,也催发更多人去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最值得过。
感谢师恩经典八言 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而这份工作的结果,是在为社会提供福祉,是为人们创造美好未来,这样的时间付出,无疑是最有价值意义的。每个人的时间,也都需要用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价值之上。每个人也只有通过为公共生活提供价值和服务,最终才能让自己成为公
发短信10086积分兑换话费共生活的受益者。
在现实之中,尽管说,有很多人的时间也是被工作占了,但是,有些所谓的工作时间,也并没有创造出足够公共价值,有些工作时间甚至就是在虚度了。当然,更多人被虚度时间,还是在工作之外。而不论是哪种时间,如果是去向一个没有价值意义的所在,那么,对于生命来说,就是浪费,就是慢性自杀。那么,时间到底应该去哪儿呢?我认为,每个人的时间,都应该用于个人实现与公共价值的平衡之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