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游玩
评论:“爸爸去哪儿”是追问更是呼唤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出乎意料地走红。节目中,明星爸爸们面对孩子哭闹不停时的不知所措,面对一堆食材时的一筹莫展,面对孩子遭遇挫折、情绪失落时的无所适从,让人捧腹之余又不乏深思:本是孩子成长中重要角的爸爸们,关键时刻缘何掉了链子?或许不少电视机前的爸爸们对此也有说不出的尴尬,以至后背发汗。
“爸爸去哪儿?”这句让我们耳朵生茧的提问,回答起来远不是那般轻松。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六成以上网友认为中国未成年人父教缺失;在“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的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仅有13.0%的人选择“父亲”。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带孩子玩耍的是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是妈妈,参加家长会的是妈妈,就连最近创造收视奇迹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剧中对子女婚姻大事操心最多的还是妈妈。就此而言,“爸爸去哪儿”无疑触动了社会的心弦,折射了父教缺失的现实。
黄圣依儿子有人说“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可我们似乎对此关注不够。父教的重要性,古人早有精辟论述。《荀子》中,鲁哀公说自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因而“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说得直白些,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容易成为“豆芽菜”“刘阿斗”。在充满女性气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确实很有爱心、很敏感;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
往往很难培育孩子的勇气、胆识、魄力。实际上,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看到,爸爸往往注重生存技能培养和挫折、励志教育,渐渐地让孩子懂得在身处逆境中鼓足勇气,在遭遇挫折时不轻易退缩,在面对失败时不丧失斗志,变得独立、坚韧和勇于担责。这,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更有人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可我们似乎见惯了这
“一部分”的倾颓。的确,很多爸爸工作忙、事情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或背井离乡、或驰骋商海,或忙于赚钱养家、或忙于应酬交际,想与孩子多亲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除了不得已之外,值得追问的是,爸爸们是否抱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把拉扯孩子的事情都塞给妈妈?工作忙了,是五一高速免费通行时间怎么算
不是因而忽视了关爱孩子,不再在他们身上花时间了?生活节奏快了,是不是对孩子失去耐心,对他们的提问不耐烦?应酬多了,是不是抽不出时间与孩子一块吃晚饭,或者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回首自己四十多年照顾智障儿子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回头看,我反倒不觉得悲苦。对儿子的照顾增添了我无穷的精力,从而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或许能让我们有所反思。
“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应该给他们什么?”大江健三郎曾这样问。“爸爸去哪儿”的走红,实际上也是向所有爸爸乃至社会发出追问: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到底应该给他们什么?追问不是拷问、更不是指责,而是希望能给人们一个提醒: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不能忘了家里的孩子在热切地期
盼着、呼唤着。这,往小里说是家庭责任,往大里说是社会责任。
风力发电机原理父亲角有待回归
朱婧江疏影吴亦凡419事件
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完整性也不该继续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父亲也不该囿于生活压力不自觉逃避责任
如果把《爸爸去哪儿》的眼界锁定在明星的隐私和孩子的天然萌,那么就错失了这档节目所带来的现实启迪。镜头下父亲与孩子的真情对话,父亲们“捉襟见肘”的家务能力,虽然带来了一些娱乐效果,但孩子面对困难、相互协作等任务处理时表现的无助,还是把“秀场”的父亲应有的角推到了镜头前,也推到了现实中。
节目中,孩子们哭,明星爸爸们有点手足无措,孩子们拒绝独立,爸爸们还是无计可施,只能“软磨硬泡”。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分工的传统影响,不只是明星爸爸,很多爸爸们都在淡出幼儿教育。在孩子的心中,父亲像一棵大树,遮风挡雨,可靠而具有安全感,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没有道理,父亲角的意义可以用男女的差异来解释。在思维方面,女性在掌握语言、词汇、辨别概念、直觉方面能力比较强,而男性的数学能力、识别方位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强。父亲所具备的这种能力,对子女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在性格方面,母亲一般具有情绪化、柔弱、细致、富有同情心等女性特征,而父亲一般具有逻辑性强、不随意迁就等男性特征,从对孩子性格培养的角度说,二者兼备才能带来教育的平衡,才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最佳条件。但现实中,女主内的情况占据多数,使得一些孩子在成长中性格过于柔弱,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较差。
随着“80后”、“90后”开始为人父母,亲子关系也面临新的矛盾。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剧,让一部分爸爸更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另一方面,在传统价值观、育儿观念被冲击的情况下,他们本身也没有足够的理性判断,缺乏独立的价值观念,一些年轻的爸爸,甚至还没能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出来。
因而,父亲角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并不是个案,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完整性也不该继续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父亲也不该囿于生活压力不自觉逃避责任。回归父亲这一角,爸爸们就应全身心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通过不断完善自身,学会与孩子的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逗趣卖萌难以为继
魏青栀子花黄叶
光靠萌孩子熊爸爸的逗趣还不行,还得让人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和父亲必须经历的冲突、迷茫与矛盾,看到中国式教育特别是中国式明星教育子女背后让人反思的东西
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首播,就获得了零差评高口碑的观众评价,让人眼前一亮。星二代不仅打败了身为大明星的父亲,而且其展现亲情的力量直抵人心,表现更令人期待。明星爸爸们是怎样跟小孩相处互动的,也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追星客。有明星,够真实,这也许是节目播放初期收视飘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爸爸去哪儿》开播的新鲜好看,并不代表将来可持续的吸引力。亲子类节目的持久吸引力在于不断展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毕竟,观众们娱乐过后更喜欢看到和孩子互动得心应手和表现得体的父亲。
目前来说,不难发现《爸爸去哪儿》的“歪打正着”,本来节目的定位主要是展现明星父亲,这也是观众追看这档真人秀节目的最大原因,有这个前提,“星
二代”们才有被关注的可能性,但是在首期节目中,星二代的戏份显然偏重,有电视制作人称,星二代与爸爸的镜头分量比例在1:3是合适的,但这种量化的空间能改变多少也值得思考。虽然明星的孩子们萌翻全场,又为收视立功,但本身也淡化了特——节目可能缺少唯一性和“专利性”,因为其他同龄孩子也不乏可爱来获得观众的追捧,这种可以替代的新鲜劲过去,靠什么抓住观众,很值得思考。否则,节目可能又会陷入雷同化的泥潭,失去竞争力。
因此,进一步思考《爸爸去哪儿》光靠萌孩子熊爸爸的逗趣还不行,还得让人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和父亲必须经历的冲突、迷茫与矛盾,看到中国式教育,特别是中国式明星教育子女背后让人反思的东
西,这就要求节目有更长的体验时间,更多的矛盾冲突。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只会浪费了好题材和好创意,更会在千篇一律的肤浅中让观众审美疲劳。
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开播,“拼娃”与“卖萌”或将成为本季度乃至明年综艺节目的主题,其他卫视的类似亲子类节目还有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小萌娃”真人秀节目扎堆播出已成定势,争夺明星和星二代资源不可避免,在明星和星二代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谁能够与众不同、脱颖而出,考验着电视编导的智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