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重点/难点
给老板的元旦祝福语
1.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黄梅戏拉郎配
幼儿教师个人工作总结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词《清平乐·村居》
  1.看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让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名字
  (2)介绍作者:这幅图是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期间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注意“乐”读作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描绘的是什么吗(描绘的是乡村人们的生活。)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鼓励的反义词
  (1)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我爱祖国手抄报内容文字(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提醒:“媪”字读作ǎo,不要读成wēn。 “亡赖”中的“亡”字读作wú,不要读成wánɡ。 “剥莲蓬”中的“剥”字读作bāo,不要读成bō。
  3.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示: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注册内部审计师
  (1)学习前两句。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一说(一座小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②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2)学习后两句。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②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他们的形象。小儿子剥莲蓬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4.朗读成诵,领会词情。
  (1)请大家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讲讲为什么。)
  (2)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让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补充,并适时板书。)
  (4)老师小结: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温馨,难怪辛弃疾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
  (5)背诵这首词。
  二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作兴趣。
  透过诗人和词人的笔,我们对一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儿,让“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让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彩,那该多好哇!很多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的故事。你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