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学生王自健散打冠军老婆的照片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
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广州中小学7月22日起放暑假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最新何鸿燊家的关系图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词 
~~~茅檐~~~溪~~~青青草~~~ 
~~~相媚好~~~     
~~~无赖~~~ 
~~~醉~~~ 
整理: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彭顺羊
  点评: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刘飞
  11月23日,有幸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2006江苏省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研讨活动上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清平乐·村居》,感受了她火热的激情,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学功力、扎实的语文功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
  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窦桂梅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窦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星座节目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窦桂梅老师提出要“超越教材”,这节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巧妙地把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此处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媪卧剥莲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
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窦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
  生:爽。
  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是老中医原唱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窦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了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
  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窦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王宝强结婚照
  总评:
  听完这节课,对窦桂梅老师有这样的印象:
  她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人。就如她自己所说的“激情不老”一样,这种激情不是娇柔造作装出来的,这种激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真爱。教师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她的精神状态就直接感染和打动了学生,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激情来源于什么?智慧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教者厚重的积淀,来源于作者孜孜不倦的学习。我们注意到,在这节课中,窦老师自己说出和引导学生说出了近三十首的古诗词,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是做不到的。
  “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什么最美?投入学习的学生最美。什么最美,投入教学的老师最美。什么最美?语文教学最美。这种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你明了我明了,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陷入爱情中的我们不知疲惫,为了伴你左右与你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