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哲学厦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
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
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敬德
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
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
用。从考古发掘上看,周代与殷代很大的不同,是人殉与人牲的现象大大减少。周初的统治者已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与人民的意志、意向的重要性,将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也就是说,天意是通过民意来表现的,王者要以民为镜,从民情中去把握天命。
2.试谈《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答:(1)爻与爻、卦与卦之间,反映了作易者或编纂者的相互联系、相对相关、互补互动的意识。
①乾与坤、泰与否、谦与豫、剥与复之间,都是两两相对,相互关联与转化的。
a.泰卦的卦象是乾下坤上,本身是吉卦,象征天地阴阳交合通泰。但泰卦的九三爻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即注意平与陂、往与复之间的变化,没有一直平坦而不陂斜的道路,没有永远向前而不曲折反复的进程。泰卦的上六爻为变爻,喻象非常不好,贞吝(即贞问不利)。
b.否卦的卦象是坤下乾上,天地阴阳不能相交合,万物不通,闭塞,本身是凶卦。但否卦的九四爻开始转好,九五爻指出:“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休是喜庆。
宁波疫情最新消息今天又封了意思是能注意到闭塞而加以警惕就是好事,所以大人吉。警惕着危亡就会像系缚在丰茂的桑树上一样稳固。否卦的上九爻为变爻,指出闭塞不通之时不会太长,开始不利,而后喜事就来了。
②所有卦中,一般二爻、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这可能也反映了《易经》的创作者在总结各种经验时,重视和合、中平的意识,防止过与不及。
(2)以乾卦为例看变化的思想
①乾卦之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龙无首,吉。”
②乾卦爻辞注解:第一爻喻象为龙潜伏在底下,未可施用。第二爻,龙出现在原野上,利于见位高的人。第三爻,君子白天勤勉不倦,晚上警惕,常常如此,即使遇到危难仍不会有灾害。第四爻,龙跳到深水里,可以无灾害。第五爻,龙飞跃上天,象征腾升,利于见到位高的人。第六爻,龙飞到极高,物极必反,将有凶灾。最后总结:本卦六爻都是阳爻,称“用九”。龙卷在一起而不见其首,这就没有亢龙之悔,故总体上是吉卦。
③本卦通过对自然、人事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作易者对事物变易的看法,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事物纪莉莉
或人的发展由低到高,由新生到成熟,发展到一定地步或地位,就要注意是否会走向反面。人们如何避免“咎”——灾害或过错呢?要善于进行调整,以避免发展的极限。对于人自身来说,不能太满太过,应有忧患意识,保持勤勉谨慎的状态。看来人们在自然面前还是可以有作为的,可以避免凶祸,争取好的结果。
3.谈谈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1)“气”和“阴阳”的概念是出现在春秋初期。它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朴素的认
识,在春秋时期,人们用气和阴阳来解释地震、星象、乃至疾病。由此也可见气与阴阳是很普遍的认识方法。
(2)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与人事分开处理。周内史叔兴明确提出“吉凶由人”的观点,把“阴阳之事”限定在自然世界。越周的范蠡也把四时运行的“天地之常”看作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指出人们只能遵循天地的常规,按照星辰出没和四时运行来行动。
(3)中国哲学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①“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与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生成演化。“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沦无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②“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与促进的。
③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与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因此,人们要善于“燮理阴阳”。
④“气”论与“阴阳”观不仅用来说明自然,也被用来说明社会、人事、人文现象、人身与人心等。它尤其便于说明自然、社会、人事之间也处在一个大系统之中。
第2章孔子
1.试论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
答:(1)天命的含义
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传统。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
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
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养长成万物。“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但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
机动车违法查询修己安人。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黄景瑜个人资料介绍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⑤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于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因为生命有了这一超越的理据,所以儒者才有了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⑥孔子也运用占卜,但他与史巫之筮的差别在于强调德福的一致,以道德仁义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这样,主动性操之在自我,而不在超越的他者、自然的他者或社会的他者。
2.请您谈谈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及其现代意义。
答:(1)要旨:
①“仁”的最基本内涵——以“爱人”为“仁”
爆奶门林晨钰a.爱民
第一,“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他反对暴政,主张仁。
第二,他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
b.有等差的爱
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②行仁之方
a.对待自己:以“克己复礼”为“仁”。“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