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认识文中“亦”“宜”“庭”“末”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饮”“除”“镜”“未”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以及“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1.同学们,你们爱游玩山水吗?都去过那些地方见过山水美景呢?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三位诗人,他们游历了许多名古山川,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白、苏轼、刘禹锡去看看他们笔下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
《望天门山》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在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写作背景:
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流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地东、西梁山时,被眼前地雄奇秀美的景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乡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写作背景:
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作者简介:
邱泽资料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彩,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望天门山》
1.熟读古诗后,看看这首古诗中需要着重注意的生字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断          楚        至        孤        帆
2.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字词解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鲁迅名言警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3.佳句赏析
A.赏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这两句描写中运用了动词“断”、“开”、“流”、“回”,将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从这两句描写中能体会到江水的怎样的特点?
(水流湍急、激荡回旋)
B.赏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仿佛这青山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这时的诗人怀着高兴、激动、自豪的心情。
这两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第三句承接前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4.写作手法分析
(1)本诗以“望”字统领全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融为一体,雄奇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山水紧密相连。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3)本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1.熟读古诗后,看看这首古诗中需要着重注意的生字读音。(“亦”“宜”是整体认读音节,“饮”是前鼻音,“抹”是多音字,在古诗中读mǒ)
饮        初        亦        抹        宜
dnf徽章镶嵌位置
              mǒ     涂抹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mā    抹布
2.课文重点字词理解以及诗句的意思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正当,恰好
(3)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4)亦:也
(5)淡妆:素淡的妆容
(6)浓抹:浓重华丽的打扮
(7)相宜:合适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若把西湖当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3.佳句赏析
A.欢乐斗地主怎么邀请好友一起玩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两种不同的景致,让诗人都很欣赏,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苏轼用两句高度概括的话语描写西湖,很形象,很传神,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潋滟”“空蒙”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B.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若把西湖当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以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施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发挥诗的内涵。
4.写作手法分析:
在结构上,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运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写所见的实景,以其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凝练简约将一山一水、一近一远、一高一低、一晴一雨款款道来,在韵律美中真切表现了西湖晴日下的明艳和雨雾中的秀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奇峰突起,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把西湖比喻为古代的美人西施。以西施的浓妆比西湖晴景,以淡妆比雨景,既同前两句的实写紧密呼应,使全篇浑然一体;又传神地画出了西湖美的风姿,意态和灵魂。和前两句的对仗整齐相比,后两句自然天成,诵读时也张弛有度,增强了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