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 音效, 长空, 飞雪, 张艺谋
如果说《英雄》的画面美得让人陶醉三日三夜,那它的音效给你的回味更是前所未有,在很大程度上它将武侠片的意境境提升了一个层次。有一场戏,棋馆里长空与无名在比剑对峙,远处亭中坐着一老者抚琴,琴声如高山流水绵长、悠远,在忽高忽忽低的琴声中你又听到近处屋檐上有几滴水滴到地面溅起的轻微回响,长空挺而出却被无名挡回,身回荡着金属震颤的乐音……这这些细致的音效经过经验丰富的录音师陶经的想象加工最后得以实现。如果你将在12月去感受这场视听的盛宴,可以先听听陶经 的提示——— “张艺谋和我都很想突破,而这部电影有条件突破自己,它注重形式感,而且制作的规模之大足可把我的想法成真。”” “我不知道哪场录得最满意,因为每场背后都有血淋淋的故事,哪怕是你们看着很不起眼的。” “基本上都挺满意,但细节上还有很多遗憾,可能还有很多种其它设计方案吧,这种追求总是没止境的。” 听叶落飞雪 你能想像“蜻蜓点水”龙打一成语中蜻蜓的脚步声吗,这出戏可以听到。你还可以听到把头浸入水中,水的压力声。这出戏应该也能成为武侠片视觉上的经典。 胡杨林和九寨沟的录音相比画面来说不突出,但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胡杨林的重点是录树叶声,既不能夹杂着石头又不能是干树叶飘落的声音,一定是带着树浆的树叶一片片飞落的声音。当时五六个场工爬到树上往上扬树叶,录音师开动四个声道机器开录,有风的没风的,每次在片中只有短短三四秒,最长的五六秒,却录了好几天,组成最后的声音再拿到澳洲加工成现在电影中的五六种落叶声:美妙地安静地飘落的,飞雪起剑时从地上刮起的,她出剑横扫飞起的,空中转圈后旋起的,如月被击倒后由黄变红的……每种都很有想像力。 九寨沟的重点则是脚步掠过水面的声音。当时是将一个裹着避孕套的话筒放进水下1米处录从水里听到的水面那四步脚步声,另一个话筒放在水面,一个工作人员用一根竹竿绑着一只芭蕾舞鞋模仿演员飞走的脚步点击水面,为了突出重量感鞋里还装上了石头。但竹竿太细,绑在上面的鞋不稳一动就打转,录了三个小时才录好。这段戏里仔细听还有剑划过水面的声音,划起的水浪落回水面的声音,陶经处理时加上铃声的音,成就了一种意境。 听雨溅寒檐 “冰泉冷涩弦凝绝”———棋馆戏是冷调的画面,冷雨与剑的寒光,现在想起来,耳边还是兵器带来的呼呼声与钢质的震颤声,那种声音和其它的武侠片里很不一样。 “就说棋馆那场戏,声音被设成实和虚的两个空间,我跟张艺谋说,这场虚打的声音感觉应该像个‘棋吧’,有环境音乐、古琴声、有很细节的水声。”留心这场戏,光水声就分好多种:眼前的、带着乐音声的、雾蒙蒙的、像玻璃纸揉出来的雨声、屋檐上滴溅到棋盘上的……每种都不同,虽然这场武戏气氛非常紧张,在激烈的乐声中你似乎会忽略这些细节的水声,但偏偏是这种音乐中短暂的一两秒停顿,你立即会感到乐音之外的水声存在,为这场戏的意念平添了意境。 而实打的兵器声也颇为讲究,陶经一开始用高炭钢录长空的兵器声,声音好听但忍痛舍弃了,因为听不出力量,后来换成银,这种非木非铁声恰与画面中兵器的力道能吻合。画面中无名刺向长空:第一剑是砍向对方颈部,第二剑滑过颈部,第三剑是刺到长空而他跌向后退,三声都不同,以第一剑的声音力量感最强。同是对打,但长空与七大高手比武的兵器声是弱于他与无名对打的兵器声的。长空的被无名的剑击中后观众可清晰地听到身的震动,可以想像长空的手一定被震麻了。接着他脱掉套再打,这时盲人来了,音乐声起,其它声音淡化,眼前的滴水声强化,与身后的琴声恰形成一远一近两个空间。这些细节都在录音中体现,与剧情、人物融合得完美无瑕。 听箭击长空 “铁马冰河入梦来林志玲 内衣广告”———这出戏就是这样的场面。除了陶经说的脚步声,我还很想知道无数支飞箭带着空气声从天空坠下,狠狠地剁到盾牌的声音是怎么搞出来的。 在录铁桶阵那场戏时,无名去求字,这时秦兵的脚步声不能太快,声音要与镜头的速度相配,而且录出的效果要比见到的人更多,于是陶经让前后排士兵拉开距离,以便录音时听出前后不同效果,每排的士兵之间又要密集,这样才能听到甬装的摩擦声,盾牌碰撞声,气势非常宏大。录音机一台设在队伍正面,一台设在侧面,这样才能出来立体声的效果。马车声近远景各录几次,当时录从山坡上跑来的马队冲过眼前的声音时十分危险,50匹马冲过来,录音师就站在一个石块后伸着话筒录最近的一只马蹄声。但录出的效果带着力量,非常有感染力。 “最难录的是打斗声和京剧的呐喊,这也是一个创新。”比如长空与无名对打时长啸一声“噫”,光这声张艺谋与陶经就有8次交锋,3次被张艺谋绝对否定,录出的效果要不是没力量就是与精神游离;还有秦王与残剑对打时发出“哇呀呀呀”和“嗯”的声音,九寨沟一段里的这种类似京剧里的呐喊声都成功地融合在动作里了,而这些声音是从北京京剧院来的京剧演员喊出来的,为了到力度、感觉、声音相似的演员,前后来20个,虽然在影片里总共才一分多钟但录了四次,每次都录了三四天。“在这点上你得信张艺谋,他有这样的判断力,直到澳洲做特效我俩还在争,但最后的效果是既有力量又很新鲜。” 听剑破毛笔 看完英雄的第二天我回到编辑部,向同事们口沫四溅形容的就是劈笔的声音。闭上眼睛仅凭耳朵你就知道翻落在地的,不是木质,是竹质。 藏书阁对打一场戏里毛笔被无名的剑劈裂后声音由上往下的变化也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陶经当时至少想像了这个过程中的四种声音:出剑还没碰到毛笔时,碰到后有力的劈裂声,从一端到另一端竹裂声,毛笔尖崩开声。录制后方案否定了两次,因为太实,没有艺术上的美感。最后工作人员用锐利的刀劈坏五六根毛笔后选用了一种声音到澳洲进行加工。 最难忘的是在藏书阁拍最后一场戏,当天正是1月18日,全剧组都收工了准备吃欢欢喜喜的关机饭,而录音组还有最后一场书简轰然倒地的声音没录。如果没录好连关机饭都吃不上,大家都有点心急。藏书阁是搭的景,晚上没有灯,他们只好打着电筒摸黑进到藏书阁,15个场工,7个录音助理都围着整个场站了一圈,每人负责推倒眼前的这部分书简,因为怕尾音录进去所以不能叫“上海新增358例本土确诊一二三”,只好用电筒通知,一旦录不好意味着得再花四个小时把这几万个书简再重新堆上去,陶经心里有些紧张,这时他口里很轻地对副手说:“打开机器。”回答:“可以了。演员侯勇”电筒挥了三下,只听一声巨响,直到最后一块书简“噔”地落地,等了五秒,陶经说:“OK。”现场一片欢呼。 《英雄》电影音乐制作人 音乐:谭盾 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为全世界华人带来巨大荣誉的著名旅美作曲家谭盾,一直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东西方音乐的广袤土地上。这位音乐大师能熟悉地运用各种西方乐器构造出带有浓郁中国民族彩的音乐意境。 而这次张艺谋诚邀谭盾创作《英雄》的电影配乐,当然是看中他浓厚的东方音乐底蕴与西方音乐亲和力,期待他能延续《卧虎藏龙》的惊世辉煌。 录音:陶经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78级录音系毕业的陶经,这么多年他一直以既是同学又是亲密工作伙伴的关系先后与中国最优秀的两位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合作过,尤以《英雄》这部最有发挥空间,相信观众看过《英雄》后会开始留心这位幕后英雄。tara宝蓝 这次剧组的录音设备动用了两台顶级机器,造价30多万元的24 bit的瑞士 NAGRA DII 4声道1/4"数码音频录音机,,这部机器之前只在《荆轲刺秦王》时大规模使用过。这种机器的特点是噪音低,通过编码出来的声音自然,分辨率更细。(还有一种是日本FOSTEX PD4 时间码数字DAT录音机) 主题曲:张亚东 时下最炙手可热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张亚东,为王菲等歌手制作了多张热门专辑,他也为《蓝宇》等多部电影制作电影配乐。 《英雄》的主题曲,将由张亚东作曲,林夕填词,王菲演唱,黄耀明等制作,配乐方面,运用了大鼓、小锣、中提琴等各种乐器,中西合璧,很有新意。 小提琴:帕尔曼 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生于以列的特拉维夫,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以致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帕尔曼的小提琴在《英雄》的电影配乐中占有最重要的部分。有趣的是,录制过程中,谭盾让帕尔曼将琴弦调松,只用两根弦来拉出声音,声音的表现则借鉴了秦腔的高音特征,营造出一种远古大漠的苍凉感觉,与电影甚为匹配。 ——音响在线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