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和:花⽊兰,⼀个中国⽂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1998 年,美国迪斯尼的动画⽚《花⽊兰》问世,再⼀次在中国乃⾄世界掀起了⼀股“花⽊兰热”。在这股热潮中,不仅有电影,还有电视剧,歌剧、话剧、游戏,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个民间传奇故事,提升为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兰辞》⼀直被列⼊中学课本,⽊兰故事⼀再地成为影视剧作品的题材,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这个发⽣在⼀千多年前的故事为何在 20 世纪特别受到国⼈的喜爱,⽊兰故事包含着怎样的民族时代⼼理,⽊兰所代表的是怎样的⼀种⽂化符号,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探讨研究的。因为⽊兰故事的演变和被改编反映了传统⽂化符号在社会和⽂化变迁发展过程中诸多规律性问题,研究⽊兰故事与与戏剧和电影的关系,正是回应了时代语境对电影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本⽂将以六个典型⽂本为对象,研究⽊兰故事对戏剧和电影的影响,以及戏剧和电影对⽊兰故事变迁的作⽤。这六个⽂本分别是《乐府诗集》中的南北朝民歌《⽊兰辞》,明代徐渭的《四声猿传奇》中的《雌⽊兰替⽗从军》,京剧及根据京剧改编的豫剧《花⽊兰》,1939 年华成影业公司的电影《⽊兰从军》,1998 年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花⽊兰》和2009 年星光国际传媒的电影《花⽊兰》。金婚多少年
⼀、⽊兰故事的演变过程
花⽊兰故事最早是出现在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中的《⽊兰辞》( ⼜作《⽊兰诗》) 。据考证,这篇北朝民歌⼤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间经过隋唐⽂⼈的润⾊,最后在宋代进⼊⽂学作品领域。
①这部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兰⼥扮男装替⽗从军的传奇故事。同时,建构了她的四位家庭成员,即⽗、母、、弟。
戏剧作品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徐渭的杂剧作品集《四声猿传奇》,其中的《雌⽊兰替⽗从军》就是讲述⽊兰替⽗从军的故事,整部杂剧极短,只有两出,第⼀出为征前准备;第⼆出为旗开得胜和回朝成亲。《雌⽊兰》对《⽊兰辞》有两处重要增加,⼀是赋予了⽊兰姓“花”,⽗亲名叫花弧; ⼆是增添了战争结束后,⽊兰嫁给王郎的情节。
以⼩说⽅式对花⽊兰故事进⾏改写,元明清各有⼀次。第⼀次是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记》,在⽊兰故事中添加了皇帝欲纳⽊兰⼊宫,⽊兰不从,遂⾃尽,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的情节。之后明代朱国贞的《涌幢⼩品》⾥的《⽊兰将军》,沿袭了这⼀说法。第三次是清代张绍贤的《闺孝烈传》( 全名《北魏奇史闺孝烈传》) ,全书共四⼗六回,主要依据《雌⽊兰》铺叙⽽成。讲述北魏拓拔珪时期,花家村的花⽊兰从⼩许配同村王青云。⽊兰代⽗从军后屡⽴⼤功却遭排挤,被派往敌军营中下战书,被迫与敌军⼥将卢玩花成亲。⽊兰道出实情,卢玩花愿做内应,两⼈结为妹。后来⽊兰⼤败敌军,并与卢玩花同嫁状元王青云。与敌⽅⼥将( 公主) 成亲是此书添加的重要情节。
进⼊民国时代以后,⽊兰故事开始频繁进⼊戏剧、电影、电视剧领域。1912 年京剧⼤师梅兰芳与齐如⼭合作,将《⽊兰辞》改编成京剧《⽊兰从军》。全剧共 29 场,分头、⼆本两次演完。梅兰芳既唱
旦⾓,⼜反串⼩⽣,在戏路上进⾏了⼤量创新,成为梅兰芳早期的代表作,影响深远,⾄今京剧及各剧种的演出,多以梅兰芳的脚本为基础加以改进。1943 年,马少波创作了京剧《⽊兰从军》。其后,参照京剧《⽊兰从军》和《⽊兰辞》故事的戏剧作品遍及各个不同剧种,如越剧《花⽊兰》( 姚⽔娟、袁雪芬、竺⽔招等先后饰演花⽊兰) 、评剧《花⽊兰》( 崔连润饰演花⽊兰) 、黄梅戏《花⽊兰》( 韩再芬饰演花⽊兰) 、粤剧《⽊兰从军》( 红线⼥饰演花⽊兰) 、桂剧《花⽊兰》( 罗桂霞饰演花⽊兰) 等,其中影响最⼴的是豫剧《花⽊兰》( 常⾹⽟饰演花⽊兰) 。因为此剧推出时全国上下正处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当中,《花⽊兰》的演出引起⼤轰动,⽽剧中的唱段“谁说⼥⼦不如男”也被⼴为传唱。迄今上演过⽊兰戏的有 20 多个剧种。
除了京、豫、越、粤、桂、黄梅戏外,上演过花⽊兰戏剧的还有昆曲、秦腔、平剧、川剧、潮剧、沪剧、汉剧、楚剧、曲剧、壮剧、莆仙戏、龙江戏、怀调剧、⼭东梆⼦、⼴西彩调、河北梆⼦、古装乐剧等 20 多个剧种。1926 年,京剧《⽊兰从军》被拍成电影,这是⽊兰故事第⼀次被搬上银幕( 梅兰芳饰演花⽊兰) 。1927 年,⽊兰故事第⼆次被拍成电影《花⽊兰》,影⽚( 胡珊饰演花⽊兰,导演李萍倩,编剧刘豁公) 讲述匈奴进犯中原,朝廷征兵抵抗,⽊兰男装以花安之名代⽗花弧从军。花⽊兰原已许配给韩⼠祺,韩⼠祺也从军并与花⽊兰在同⼀军营中。在韩⼠祺和战将⾦得标、包锦荣的配合下,⽊兰率军⼤败敌军并将敌军赶到关外,凯歌⽽还。朝廷论功⾏赏,⽊兰辞不受命,解甲归⽥。数⽇后,诸将奉命探望⽊兰,见到的却是妩媚的⼥郎,诸将⼤惊,尤为惊骇的是韩⼠祺。电影开始在⽊
兰与军中战友之间添加故事。⽽胡蝶的堂妹胡珊也因此⽚⼀举成名。1928 年,⽊兰故事第三次被拍成电影《⽊兰从军》( 李旦旦饰花⽊兰,编剧、导演侯曜,民新公司) ,李旦旦不仅是著名的电影明星,⽽且是中国最早的⼥飞⾏员,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花⽊兰”。
1939 年,华成影业公司再次将⽊兰故事拍成电影《⽊兰从军》,这部由⼘万苍导演、欧阳予倩编剧,裳饰演花⽊兰的影⽚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曾创造连映 85 天的票房纪录。扮演花⽊兰的⼥演员裳也因这部影⽚⽽成为当时的超级明星。影⽚故事与1927 年版最⼤不同是将⽊兰从⼩许配的对象这个从《雌⽊兰》开始的⼈物关系前提设定改掉了,即不是⽗母之命、从⼩许配,⽽是在战⽃中萌发情感,这⼀改变应是受“五四”以来爱情婚姻⾃主的影响。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以花⽊兰故事为内容的电影共有四部。即 1951 年⾹港的粤剧戏曲⽚《花⽊兰》( 任剑辉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以花⽊兰故事为内容的电影共有四部。即 1951 年⾹港的粤剧戏曲⽚《花⽊兰》( 任剑辉饰演花⽊兰,编剧导演陈⽪、顾⽂宗) ; 1956 年⼤陆的豫剧戏曲⽚《花⽊兰》( 常⾹⽟饰花⽊兰,导演刘国权、张⾟实,长春电影制⽚⼚摄制) ;1961 年⾹港的粤剧戏曲⽚《花⽊兰》( 凤凰⼥饰花⽊兰,编剧李寿祺,导演黄鹤声) ; 1964年⾹港的黄梅戏戏曲⽚《花⽊兰》( 凌波饰花⽊兰,编剧葛瑞芬、费安娜、董千⾥,导演岳枫,邵⽒电影公司摄制) 。这⼀阶段的⽊兰电影基本沿⽤
戏剧故事,并采⽤戏曲艺术⽚的形式,在故事与⼈物框架上并⽆⼤的变化。其中 1964 版的《花⽊兰》在东南亚影响较⼤,著名⼥星凌波因此⽚的表演获第⼗⼀届亚洲影展最佳⼥主⾓。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兰故事开始进⼊电视剧领域。1995 年台湾台视的《排⼭倒海花⽊兰》( 30 集,杨丽菁饰演花⽊兰) 轰动⼀时。讲述北魏⽂孝帝⼤和年间,北国突厥可汗⼤肆兴兵。⼤将李⽂叛逆,突厥军连破⼋⼗余城,贺廷⽟将军死守边关陷⼊重围。朝中奸⾂王严暗中勾结突厥国。千夫长花弧之⼥花⽊兰,代⽗从军,被保举为⽕头军副将,与李⽂之⼦李骏及另⼀改扮男装之⼥胡丽,在军中共事。⽊兰得突厥公主赛洛和义⼠⼤鹏所率义军相助,⼤败突厥军,突厥可汗奉上降表,⼤元帅贺廷⽟率花⽊兰、朱全等得胜回朝除去奸⾂。花⽊兰也与将军李骏结为佳偶。1996 年⼤陆拍摄的《花⽊兰》( 23 集,时爱红饰演花⽊兰) 剧中除了传统的替⽗从军,在战⽃中结识军中战友,杀敌⽴功被赏识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改动就是⽊兰的⼥性⾝份不是战后才恢复,⽽是被⼈揭穿,⽊兰被贬还乡,⽊兰在敌军包围中救出已被封为元帅的刘元度。皇上下旨召回⽊兰,⽊兰率众将⼠⼤败番军。战事结束后⽊兰恢复⼥⼉⾝份,与刘元度结成姻缘。1999 年台湾杨佩佩⼯作室与湖南经视合作拍摄的《花⽊兰》( 48 集,袁咏仪饰花⽊兰) ,全剧分为上、下两部。上
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乔丹部“⽊兰新编”讲述了虽为⼥⼉⾝却志⽐男⼉⾼的花⽊兰,代⽗从军、拼搏战场的传奇故事,她与将军李亮在战场结识,起初两⼈因误会⽣隙,继⽽由怨转爱,经历种种波折,有情⼈终成眷属。下部“⽊兰从夫”则讲述了功名显赫的⽊兰换回⼥⼉装作为新妇后,所经历的因封建世俗对男⼥尊卑的偏见⽽引发
的⼀桩桩家庭⽭盾,最后与李亮冰释前嫌。电视剧中的花⽊兰不仅英姿飒爽,⽽且趣味横⽣,成为当年最⽕的电视剧之⼀。同年另⼀部是⾹港⽆线电视的《花⽊兰》( 20集,陈妙瑛饰花⽊兰) 。讲述花弧因⽆意中发现郎⽒⽗⼦贪污的罪证,遭两⼈陷害,被列⼊朝廷征兵名单。⽊兰⼥扮男装,代⽗从军。军中,⽊兰与死对头贺⾼升相遇,其实⾼升早已得悉⽊兰是⼥⼉⾝,当⽊兰⾝份险遭揭破时,便暗中相助。郎⽒⽗⼦不断派卧底加害⾝在军中的⽊兰,但⽊兰⾮但每每化险为夷,更屡建奇功,被太宗赏识⽽加官晋爵,更赐御妹郎⼩⼩为妻等情节,可以看作传统⽊兰故事的搞笑版本。2006 年在两部表现北魏冯太后传奇⼀⽣的电视剧中,都出现过花⽊兰的故事,《北魏冯太后》中饰演“花⽊兰”的是沈傲君,《胡笳汉⽉》中饰演“花⽊兰”的是左⼩青。90年代后中国影视剧在讲述⽊兰故事时,开始从个⼈意识,个⼈痛苦⾓度进⾏,⽊兰形象也不再强调阳刚之⽓,反倒是强调她的⼥性特质。在情节安排上,绝⼤多数影视作品都表现了她的⼥性⾝份中途被发现,⽽不是回乡后⾃⼰揭开,这是因为许多影视⼈都意识到,12 年的征战⽣涯,⼥性⾝份是很难保密到底的。于是⽊兰的⼥性⾝份是如何暴露与如何继续保持,便成为新的情节点。同时⽊兰内⼼复杂多样的情感冲突,也是许多作品的表现内容,⽐如表现她在爱情上的挫折与痛苦等。
1998 年,迪斯尼将⽊兰故事制作成动画⽚《花⽊兰》( Mulan) ,影⽚总收⼊达三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利润最⾼的影⽚之⼀。这部动画⽚以美国⽂化视⾓对中国传统⽊兰故事作了新的改动。影⽚讲述花家的⼤⼥⼉花⽊兰⾃⼩便是个聪明伶俐、志⽓⾼昂的⼥孩,⼀直很期待⾃⼰能给花家带来荣耀。北⽅匈
奴来犯,年迈的⽗亲被征召上战场,花⽊兰害怕⽗亲会⼀去不返,便偷⾛⽗亲的盔甲,假扮成男装,代替⽗亲出征。花家的祖宗们为保护花⽊兰,派出⼼地善良的⽊须龙去陪伴她。在军中,⽊兰通过了困难的训练与考验。然⽽,战⽃中花⽊兰的⼥⼉⾝被军中的同伴发现,众男⼦害怕⽊兰会被朝廷判以“欺君之罪”,将她遗弃在冰⼭雪地之中,⾃⾏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在艰难的时刻⾥,⽊须龙⼀直陪伴在她⾝边,⽊兰最后协助朝廷⼤军击退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动画⽚在诸多重要之处对⽊兰故事作了修改,如强调⽊兰的个性,突出⽗⼥双向的爱,⽊兰在⼥性⾝份暴露后被众将⼠抛弃,⽊兰单⾝⼀⼈拯救国王等。另外,⽚中还增加了⽊须龙和蟋蟀的⾓⾊。《花⽊兰》成功后,迪斯尼⼜推出了续集《花⽊兰 2》( Mulan 2) 讲述了花⽊兰和未婚夫李翔被指派护送三位公主下嫁和番。途中,⽊兰发现公主们并不愿外嫁异族,⽽且还爱上了护送的⼠兵,⽊兰帮助公主们逃跑,同时⾃⼰单⾝完成任务并最终与李翔结婚的故事。但《花⽊兰 2》远不如《花⽊兰》成功。
⽊兰故事的最新电影是2009 年的《花⽊兰》( 赵薇饰花⽊兰,导演马楚成,编剧张挺,星光国际传媒) 讲述北魏,花⽊兰从⼩失去母亲,与⽗亲花弧相依为命。从⼩受⽗亲影响偷练武功,私学阵法,武艺⾼强。游牧民族柔然犯境,魏国全民征兵。⽊兰不忍年迈的⽗亲再上战场,便灌醉⽗亲,悄悄地替⽗从军。初⼊军营,⽊兰精湛的武艺引起了副营长⽂泰的注意,在⼀次半夜洗澡时,她的⾝份被⽂泰发现。⽂泰和⽊兰并肩作战,⽊兰也晋升为将军。相处中,两⼈渐⽣情愫。因⼤将军违背承诺,致使⽂泰和⽊兰的部队被柔然单于门独围困在绝地,为了爱⼈和⼠兵,⽂泰向冒顿公布了⾃⼰的王⼦⾝份并
被缚。⽊兰遣散⼠兵,化装成柔然⼠兵,并在柔然公主的帮助下杀死门独,救出⽂泰,结束了战争。班师后,⽊兰推掉赏赐,公布了⾃⼰的⼥⼉⾝并回到家乡。为了停⽌战争,皇帝让⽂泰和柔然公主和亲,⽂泰来⽊兰,但⽊兰最终拒绝了⽂泰。电影在戛纳电影节预售出多个国家版权,表明花⽊兰这个形象被⼴泛接受和欣赏的国际化趋势。
进⼊新世纪以后,除了电影之外,以⽊兰故事为内容的戏剧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仍在不断出现,如 2001 年上海戏剧学院第⼆届国际⼩剧场戏剧节的《花⽊兰》和北京⼈民艺术剧院的《花⽊兰》,这些新的戏剧作品对传统⽊兰故事都进⾏了不同程度的改写甚或颠覆。将⽊兰故事改编为作品的,还有舞剧《花⽊兰》( 吴佳琦饰演花⽊兰,上海歌舞团和澳⼤利亚悉尼舞蹈团联合) 、歌剧《⽊兰诗篇》( 饰演花⽊兰,总政歌舞团) 、杂技剧《花⽊兰》等。当代娱乐的新样式电脑游戏也对⽊兰故事表现出兴趣,2005 年,斯普公司制作发⾏了动作⾓⾊扮演类游戏《花⽊兰》,表现了从花⽊兰替⽗从军开始,到建功⽴业,班师回朝的整个过程。刘忻个人资料
经过⼀千四百多年的演变,⽊兰故事由最初的⼏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由最初的叙事诗发展到各种叙事艺术形式( 民歌、⼩说、戏剧、连环画、电影、戏曲、歌剧、舞蹈、电脑游戏等) ,⽊兰形象不断地改变与刷新,⼈物关系在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在不断地丰富,形成了⼀个庞⼤的故事谱系。最终成为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化的精华内容。同时,由于不同的时代状况、不同的社会背景,使得⽊兰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与核⼼。著名历史学家顾劼刚在论述中国古代
历史记载和经史⽂献时,曾经提出过⼀个“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其实不仅是历史,历史剧也同样遵循这⼀原理,⽐如⼈们熟知的包公( 包拯) ,虽然在历史上确有其⼈,但其事迹在《宋史》中不过是廖廖⼏⾏字⽽已,但到了后世,有关包公的故事却越来越多。我曾在多篇论⽂中表述过这⼀观点②从传统戏剧中的包公、关公、唐伯虎、花⽊兰,到当代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包青天》、《宰相刘罗锅》、《神探狄仁杰》,“就是在⼀个为观众喜爱的历史⼈物⾝上,尽可能多地堆戏。这种写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复活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个传统”。[1]⽽⽊兰故事的演变与发展也同样遵循着这⼀规律。
⼆、⽊兰故事的价值发现
《⽊兰辞》从民歌成型到 20 世纪末进⼊国际视野,在⼀千多年中,⽊兰故事不断地被讲述,是因为这个故事有被不断讲述的价值,有其内⽣的动⼒与民族审美⼼理的依据,因⽽能够吸引⼀代代的中国⽂⼈和艺术家。⽽能够被迪斯尼看中,成为吸引全球观众的故事,并使花⽊兰成为迪斯尼⼋⼤公主动画⽚之⼀,也必定是因为这个故事具有某种普世价值。那么,⽊兰故事的价值何在?
花⽊兰之所以深受中国⼈的喜爱,是因为⽊兰故事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核⼼价值观。从《⽊兰辞》到后世的⽊兰故事,⾸先是⽊兰⾝上表现出⼉⼥对⽗母的深爱,这样的“孝道”是为传统⽂化所推崇与褒扬的; 其次⽊兰的⾏为表达出“⼱帼不让须眉”的豪情,这虽然与传统重男轻⼥的成见不同,却⼜能为⼈们
对袁隆平爷爷说的话所⼴泛接受,表现出与传统⽂化的某种“共存与和谐”;第三,⽊兰的“功成⾝退”、淡泊名利、不贪恋官位的⼈⽣境界为历代国⼈敬佩不已; 最后是虽然以男装⽅式取得成就,但⽊兰依然坚持⾃⼰的⼥性⾝份,使⽆论男性或⼤多数⼥性都对此极为认同。应当说,这些宝贵的传统在当代并未失去其价值,⽽恰恰是这些传统价值使得⽊兰⼀次次⾛进⼈们的视野。那么⽊兰故事中的精神价值是如何保留和演变,⼜在其国际化的过程中由迪斯尼作了哪些改动,体现出哪些新的价值?下⾯我从三个⽅⾯略加分析。
(⼀) 孝
在《⽊兰辞》中,⽊兰从军的动机是: “阿爷⽆⼤⼉,⽊兰⽆长兄。”⽗亲⼊了应征名单,但病弱⽽不能⾏,因为家⾥没有长⼦,作为长⼥,她只能上阵。但不巧她是⼥性,为了能够尽孝,为了替⽗亲出征,她只有扮成男装从军。对于⼤多数古代中国⼈来说,花⽊兰是为了尽孝道⽽替⽗从军的。花⽊兰曾被唐代皇帝封过“孝烈将军”就是⼀个明证。这个“孝”也⼀直延续到后来的戏剧电影中,如1939 年版电影《⽊兰从军》中,花⽊兰对⽗亲说: “爸爸⼀⽣已经经过了⼏⼗次打仗,这么⼤的年纪,也应该在家⾥养⽼了,近年来⼜是多病,北⽅的冰天雪地,您的⾝体怎么受得住?”在花⽊兰⾝上,有着中国传统⽂化中为“孝”牺牲⾃⼰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表达出⽊兰对亲⼈的浓厚亲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最重要的传统,因此⽊兰对⽗亲的“孝”是这个故事得以流传的核⼼价值。
杨紫男友
不过从⼀开始,对⽊兰故事的解读中就有了另⼀种价值,这就是“忠”。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的基础是⼈伦,因⽽中国⽂化呈现出家国⼀体的特征,为⽗母尽孝和为国家尽忠是⼀样的,忠孝⼀体化使得两者并不⽭盾甚⾄⾼度统⼀。因此,以“忠”的观念来解读⽊兰故事从古代就开始了,如唐朝诗⼈韦元甫曾效仿《⽊兰辞》的《⽊兰歌》中,最后⼏句是“世有⾂⼦⼼,能如⽊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的说法。清代⽥瑗的《⽊兰将军记》即从“忠孝两全”的⽅向论述了⽊兰与历代⼱帼英雄的不同之处,再⼀次强化了其道德意义。③⽊兰故事中的“忠”,在古代是忠君,在现代是爱国。从为⽗尽孝到进⼀步为国尽忠,⽊兰故事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五六⼗年代,正是在强调爱国意识和抵抗精神的意义上强化了忠孝主题。30 年代⾄ 40 年代⽇寇⼊侵中国,中国⾯临亡国灭种之忧,在全中国掀起了全民的抗⽇救亡运动,1939年版电影《⽊兰从军》中花⽗的台词是:“国家养兵千⽇⽤兵⼀时,如今国家有事每⼀个⽼百姓都应当去打仗,何况我是吃的国家的粮,躲在家⾥也不像话”,“军令如⼭怎么能够不去,好在爸爸年纪还不很⽼,还可以替国家出点⼒,死在战场上是要⽐死在家⾥光荣得多呢! ”影⽚中花⽊兰的台词: “爸爸从⼩教⼥⼉⼀⾝武艺,不如替爸爸去从军,⼀来尽孝、⼆来尽忠。”影⽚叙事重点由传统的对⽗亲尽孝偏移到为国家尽忠,使得⽚中⼈物的⾔外之意更加明确。50 年代初爆发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的⼝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因此爱国的意识在⽊兰故事的讲述中更为明确。
50 年代初常⾹⽟版的豫剧《花⽊兰》出名的原因就是强调了爱国这个重点。这个版本的《花⽊兰》是陈宪章和王景中根据马少波的京剧剧本《⽊兰从军》改编⽽成。马本共⼗六场,陈本在保留马本精华
的基础上,缩短为⼗⼀出,除基本保留⽊兰传奇的核⼼要素之外,省去了情感纠葛,增加了思想动员的内容,使故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第五
出“征途”中,出现了⼀个落后⼈物刘忠( 即“刘⼤哥”) 这位刘⼤哥⾃私恋家、牢骚满腹、贪⽣怕死,对战争和前途充满悲观态度。于是花⽊兰⽤两段演唱义正辞严地批驳了他的反动⾔论,教育刘⼤哥重新回到⾰命队伍中来。第⼀段词是这样的: “刘⼤哥再莫要这样盘算,你怎知村庄内家家团圆? 边关的兵和将千千万万,谁⽆有⽼和少⽥产庄园,若都是恋家乡不肯出战,怕战⽕早烧到咱的门前! ”第⼆段唱词就是著名的“谁说⼥⼦不如男”。这两段铿锵有⼒的河南梆⼦不仅说得“刘⼤哥”⼼服⼝服,也深刻地教育了许多众。在中国历史上,每处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花⽊兰形象总是以其积极的精神张⼒激励着时代,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这种孝忠⼀体化的观念。
精神张⼒激励着时代,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这种孝忠⼀体化的观念。
那么,对于这种深深根植于故事中的中国⼈的观念,迪斯尼是怎样解读和利⽤的呢?《花⽊兰》的制作者们认为,对于美国⼈和世界其他地⽅观众⽽⾔,为什么⽊兰要离家从军是影⽚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以“孝道”来解释⽊兰替⽗从军的⾏为是不⾜以令那些不了解“孝道”的观众信服的。要使现代观众和全世界观众更易于理解⽊兰的⾏为,就必须到更有说服⼒的东西,经过苦思冥想,他们决定把原因定位为对⽗亲的爱,因此《花⽊兰》中增加了⽗⼥在花园中亲密⽆间的谈⼼场景,因为⽗⼥之间的爱
是双向的,⽽不仅是中国孝道中强调的单⽅⾯的给予和付出。《花⽊兰》的⾓⾊总设计Dean Deblois 说: “重要的是,影⽚中我们⾯对的是⼀个典型的外国⾓⾊,她的⼀切作为都是为了荣誉,为了履⾏⼀些与⽣俱来、不容置疑的义务。当然,荣誉是⼀个普遍存在于不同⽂化的观念,但是我们必须以具体的例⼦说明,为什么有⼈愿意为它⽽奋⽃,否则⼈们是不会明⽩的。” ④其次,为了吸引观众代⼊⾓⾊,博取他们的同情,使中国的传统故事成为“普遍的”和“感性的”,《花⽊兰》中增加了她⼀⼼想要荣耀家庭的动机。所以动画⽚⼀开始就是⽊兰相亲失败,没有能够给家庭带来荣耀,这是⽊兰从军的重要动机。因此,荣耀家庭和双向的爱取代了孝道成为影⽚叙述的主题之⼀。当然,这并不是说迪斯尼完全放弃了孝道的观念。⽽是说,孝道在《花⽊兰》中被改造为了⼀个更容易被不同⽂化接受的观念。由于迪斯尼的这种改写,东⽅传统意义上的花⽊兰被赋予了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
从⽊兰故事主题的变迁中,我们看到⽊兰从⼀个传统孝的典型,变成家国⼀致尽忠尽孝的典型,到成为爱⽗亲和⾃我成功的典型,这是⽊兰故事价值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也使得我们看到了这个故事从⼀个民间故事到主流形象再到普世价值观体现的过程。
( ⼆) 英雄
隋栐良民间故事⾥的⽊兰是⼀个勇敢的⼥性,⼀个传奇⾊彩的英雄。不同⽂学、戏剧、电影⽂本对⽊兰故事的讲述尽管有差异,但⼱帼英雄的形象是⽊兰故事的基本点。在突出她的英雄⽓概上,各本并⽆⼆致。
⼈们肯定她是英雄⾸先注意到的是故事的传奇性,正如清⼈沈德潜说的《⽊兰辞》是“事奇诗奇”。⽊兰故事的传奇因素⼤致是三个⽅⾯: ⼀是易装之奇,⽊兰敢于和能够⼥扮男装替⽗从军,确实⼤胆,令⼈惊奇。由于中国古代的重男轻⼥以及许多领域对于⼥性的禁⼊,使得⼥性⽆法进⼊这些领域,于是就出现了⼥扮男装读书( 祝英台) 、⼥扮男装经商( 黄善聪) 、⼥扮男装从军( 花⽊兰)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往往因易装的传奇性⽽为⼈津津乐道。从⼥英雄的⾓度说,花⽊兰并不是中国古代唯⼀的⼥英雄。古代与男性⼀样上阵杀敌的⼥英雄还有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等⼈,但她们都没有⽊兰故事更深⼊⼈⼼,其原因除了⽊兰是⼥性之外,还因为她是⼀位以男性⾯⽬出现的⼥性,所以⼥扮男装这个外壳,是⽊兰故事的不同于中国古代其他⼥英雄故事根本之处。⼆是时间之奇,⽊兰在军中⽣活战⽃⼗数年,居然从未被⼈发现是⼥性,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古代⽊兰故事的讲述⽆不在这⼀点上津津乐道,不过这个时间之奇却在当代受到了某种质疑。因为在当代⼈的理性思维之中,长期易装却不被发现是很难的,也是难以解释的。有⼈甚⾄认为,⽊兰并未真正在战场上作战,她带上骏马参军,在军中是⼀名函使,“万⾥赴戌机,关⼭度若飞”正是她作为函使的真正描写。作为函使不必与其他男卒吃住⼀起,她的⼥⼉⾝份才没有暴露。三是能⼒之奇,作为⼀名⼥性,她在杀敌⽴功上毫不逊于男⼦,当然是令⼈称奇的。正是她的能⼒⽅⾯引起许多⼥性的共鸣和男性的赞同。如在戏剧、电影《红⾊娘⼦军》中有歌词,“古有花⽊兰,替⽗去从军,今有娘⼦军,扛为⼈民”。就是⼀例。《⽊兰辞》中对于⽊兰的军功并不详细,只有寥寥数语,即“将军百战死,壮⼠⼗年归”。但后来的戏剧影视作品在叙述中,都对⽊兰⾮凡的勇⽓、过⼈的智谋、临阵作战的威猛作了⼤量的描写与添加。如⾹
港 1951年的《花⽊兰》增加半夜敌军偷袭,营中军⼠阵脚⼤乱,⽊兰偕主将柳元庆统领军队,成功击退敌军。豫剧和根据豫剧拍摄的《花⽊兰》如此。某夜,⽊兰听到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便禀告元帅四⾯埋伏,智擒敌酋。1998 迪斯尼动画⽚《花⽊兰》中增加了⽊兰利⽤⽕炮引发雪崩⼤胜敌军,以及在孤⾝⼀⼈的情况下,运⽤机谋战胜敌酋,拯救国王的情节。因此,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与观念中,在强调⼥⼦“三从四德”,习惯将⼥性视作男性附庸的古代社会,⽊兰的英雄传奇是对传统男尊⼥卑、男强⼥弱的反抗,这⼀形象⽆疑长了⼥性的志⽓,⿎舞了很多⼥性。所以在我国⽂学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上,或多或少都可以到花⽊兰的影⼦,并形成了⼥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式。
在表现花⽊兰⼱帼英雄、传奇英雄上,迪斯尼是怎么做的呢? 应该说,正是这⼀点上,迪斯尼发现了⽊兰故事的最⼤价值。因为在传统的西⽅影⽚中,⾦发公主往往是被困在某个城堡⾥,等待英俊的⽩马王⼦来拯救。⽽在⽊兰故事⽚中,⽊兰⼥扮男装,⾛上战场,战胜强敌,并最终救出国王,这样⼀个⼤胆勇敢的东⽅少⼥传奇故事,正是在⼥性主义开始流⾏的时代,迪斯尼动画⽚所需要的故事。因此,在这⼀点上,动画⽚不但没有削弱⽊兰故事原有的传奇⾊彩,反⽽⼤⼤加强了其传奇性。动画⽚中增加的情节是,即雪地战役中花⽊兰受伤,在医治过程中⼥⼦⾝份不慎被发现,被丢弃冰天雪地⾥后,( 表现男性对⼥性的⽆情) ,花⽊兰发现单于没死,并且纠集余部要进攻皇城时,她快马加鞭进城( 表现⼥性的勇⽓) ,此时的花⽊兰完全是以⼀个⼥性的形象,救出了男权社会的最⾼象征皇帝( 表现
⼥性英雄对男性的拯救) 。有趣的是,动画⽚还在此处对男性作了⼀点⼩⼩的调侃,让男性扮演成⼥性。正是花⽊兰施计让⼠兵男扮⼥装,才得以骗过凶恶的单于,将皇帝顺利救出。
迪斯尼版的动画⽚《花⽊兰》上映后,国内有⽂章认为,迪斯尼版的花⽊兰是异国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西⽅社会意识形态和⼥性价值观的体现,是颠覆了中国传统⼥性的形象,认为“只是截取了某些中国符号来传达美国精神”,“表达的不是中华民族的⽂化精神、深厚⼈伦,⽽是通过对中国古⽼故事的再现和描写,表达典型的美国精神和西⽅价值体系”。[2]我并不同意,应该说,迪斯尼版《花⽊兰》是在中国花⽊兰故事的框架下,以西⽅社会的个⼈主义价值体系,强化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帼英雄形象,给原来的⼈物形象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的阐释。
化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帼英雄形象,给原来的⼈物形象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的阐释。
(三) ⼥性意识
由于⽊兰是以⼥扮男装的⽅式从军征战,因此,这位⼥英雄的“男性化”成为⽊兰故事的重要特征。近年来许多关于⽊兰影⽚的分析⽂章,往往谈的都是⽊兰的男性化以及⼥性在男权话语体系下的表现等。这些⽂章固然对于⽊兰的男性化问题作了很好的分析与阐述,但却存在着对⽊兰⼥性特征的误读与忽视。
我们先看《⽊兰辞》,民歌中关于男性与⼥性的主题叙述主要是两处,⼀是篇末的点题之语: “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它表达了男⼈能做到的事,⼥⼈⼀样也能做到的题旨。这⼀点是整个⽊兰故事的点题之语,也是后世许多作品继承的理念。⼆是⽊兰回到家中的⼀段换装描画。即“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段⽂字不仅描写了⽊兰换装梳妆的过程,⽽且渲染了她重回⼥⼉⾝的喜悦⼼情。这⼀部分在古代是被重视的,如《雌⽊兰》结尾处,⽊兰母亲要她与王郎拜堂时,⽊兰恢复了⼥性意识的特有娇羞状,于是母亲说:“⼥⼉,⼗⼆年的长官,还害什么羞哩。”
然⽽,在 20 世纪以来⽊兰故事的讲述中,强调的往往是前⼀点,⽽有意⽆意地忽视了后⼀点。20 世纪以来,在进步知识分⼦的引领下,中国⼥性解放的意识开始萌发,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启蒙⼤潮中,⼀些⼥性开始有了独⽴精神和男⼥平等意识,她们开始⽤⾃⼰的努⼒⽽不是依靠男性来改变⾃⼰的命运,⼥性不再以⼥扮男装的⽅式进⼊男性社会,甚⾄有不少⼥性在传统男性的领域取得成功,应当说,中国妇⼥在⼥性解放上的成就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也是为世界所瞩⽬的。然⽽,正如⼀些研究⽂章所提到的,中国的⼥性解放也出现了某些误区,其中⽐较明显就是“男性化”和对“社会化”⽆限崇拜,即似乎只有放弃⼥性的性别特征,放弃与家庭的天然联系,⼥性才能得到解放。⽐如“不爱红妆爱武装”、“铁姑娘”就是放弃⼥性的性别特征。⽽对“职业⼥性”的推崇和对“家庭妇⼥”的鄙视,则是在将家庭与社会的对⽴中,明显将家庭当作了束缚⼥性的囚笼。因此,20 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电影在⽊兰故
事的讲述中,往往突出的是⽊兰的英雄⽓概和与男性同样的能⼒,却淡化了⽊兰对⼥性⾝份的认同。各种作品中的花⽊兰,⼤都表现了她的阳刚之⽓,表现
了“⼱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概,却极少有⼥⼉家的娇羞,或者⽤学术话语说,是以抹平性别差异⾯貌出现,隐藏淡化其⼥性特征⽽强化或渲染其男性外表。《⽊兰辞》中⽊兰在战后恢复⼥性⾝份,她对⾃⼰⼥性性别的认同与喜爱,她对于⼥性本⾝的肯定,在⽊兰故事的现代叙述中被有意⽆意地忽略了。在⼀些⼥权主义者在⽂章中,把⽊兰脱下戎装,恢复⼥妆读成了向男性屈服,认为她是不得不回到⼥性⾝份,是从⼱帼英雄蜕变回⼀个相夫教⼦的旧式妇⼥,并将⽊兰定性为是符合以男性中⼼⽂化要求的驯顺⼥⼦。对⽊兰故事的如此解读,我以为是⼀种误读。因为我们从《⽊兰辞》中看到的是⽊兰认同并喜欢⾃⼰的⼥性⾝份,她在显⽰了⾃⼰不亚于男性的能⼒之后,并未否认⼥性的价值或蔑视⼥性的存在,⽽这种对⾃⼰⼥性⾝份的确认,我认为正是⽊兰故事的重要之点和精华之处。
迪斯尼动画⽚《花⽊兰》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极端⼥权主义者的观念。虽然动画⽚塑造了⼀个⼱帼英雄,表现了⼥⼈未必弱于男性的观念,突出了花⽊兰强烈的个⼈意识和实现其个⼈价值的渴望,对欧美盛⾏⼥权主义国家的观众有着强烈的吸引⼒,但迪斯尼没有⾛⼥性主义的极端,把《花⽊兰》讲成⼀个⼥性对抗男性的故事,⽽是讲了⼀个年轻⼥性寻并展现⾃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是有着跨越国别、民族和⽂化魅⼒的。可以说,迪斯尼的花⽊兰,正是在认同⼥性本⾝性别的基础上肯定了《⽊兰辞》的基本价值,但⼜增添了崭新的⽂化因素。因为迪斯尼明⽩,⼤多数观众是中庸的,⾛极
端只会脱离⼤众,⾃毁票房。
在当代西⽅影视作品中,中国符号越来越多,但⼀般都是以单独元素的⽅式表现,如功夫、龙、熊猫等,以⼀个传统的中国故事改编⽽取得票房的巨⼤成功,动画⽚《花⽊兰》是⾸例,因此它不仅是国外电影⼈研究分析的对象,更是中国电影⼈和学术界分析研究的对象。中国故事要想成为世界题材,我们就必须研究许多中国传统故事的普世价值在哪⾥,能够被全世界⼴⼤观众所喜爱所接受的故事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兰故事是中国传统⽂化的瑰宝之⼀,也是中国古代故事能在今⽇具有强⼤⽣命⼒的故事之⼀,它既是中国⽂化软实⼒的部分,也是我们⽆形的精神资产,但是能否⽤好这笔资产,并不取决它是否是中国的传统,⽽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并运⽤这笔资产。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古今乐录》记载: “《⽊兰诗》本唐朔⽅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然⽽,《古今乐录》早已失传。此说如今仍有争议。
②详见本⼈撰写的以下⽂章: 《历史剧的历史化与⾮历史化》,载《戏剧艺术》1981 年第 2 期; 《历史剧创作的歌颂问题》,载《新剧作》1983 年第1 期; 《历史题材的⼀种写法》,载《戏剧艺术》1996 年第2 期; 《〈宰相刘罗锅〉何以吸引观众?》载《剧影⽉报》1996 年第3 期; 《“戏说”电视剧辨析》,载《戏剧艺术》2007 年第3 期。
③⽥瑗《⽊兰将军论》“语云: ‘忠孝不两全’”,⽽“致忠孝于合⼀,⽴奇功于⼥⾝,千载⽽上,千载⽽下,
不经见也,惟⽊兰⼀⼈⽽已”。作者进⽽论证道: “⽊兰之⽣也,亦不过习《内则》之仪,遵保姆之训,固未尝学操⼲⼽,受击刺之术也。乃⼀服戎⾐,⽽致果克敌,何也? 盖⼀念之⾄诚,此固智勇所从⽣; ⽽⽴志之坚确,是⼜威名所由着也。”
④转引⾃陈韬⽂于 1999 年 11 ⽉在第六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与复旦⼤学在上海举办) 上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