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态 文 明 视 域 中 的 生 态 体 育
龚建林
体 育 学 刊 2008 年7 月 第15 卷第7 期
摘 要:生态体育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沿着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努力而形成的体育理念。生态体育强调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注重体育与环境的协调、互动、关怀、共生。生态体育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北京奥运会极大地促进了生态体育的实现和完善,生态体育融合了“绿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将促使人类社会朝着无污染、和平、公正、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 比热容练习题词:顶极厨师生态体育;现代体育;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尤其在工业文明阶段,既创造了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
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也导致了生态问题,使人类文明受到严峻的挑战,于是出现了生态文明观,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1],当前,“人类社会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前夜”[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现代体育植根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必然影响和制约体育的发展,而体育的不当发展,同样也破坏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反思现代体育,应用生态文明观进行观照,我们认为,生态体育有利于引导体育摆脱生态危机的威胁,促进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文明观与现代体育
生态文明观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明观,是现代文明观的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它主张用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发展观、自然观,改变将人类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平衡、协调和统一,社会、生态、经济必须协同发
展。生态文明包含着3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奥林匹克运动和大众体育构成的现代体育文明,保持强大发展势头,且正以它特有的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21 世纪人类文明的行程。然而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染上了工业文明的一些恶习,使自身面临着来自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出现了人的异化、兴奋剂泛滥、体育暴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体育人文精神弱化、体育“物种”减少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运动进程的深入和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开始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实践,致力于化解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人文危机,使生态体育应运而生。
2 生态体育的形成和确立
2.1 自然环境的保护
近现代体育在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与环境问题冲突不断,在奥运会的举办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人类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却在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奥运会后大量场地、设备、设施空置,资源浪费现象突出。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 届冬季奥运会毁掉了30 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至今人们仍难以忘怀;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兴建体育场馆或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而破坏大片植被、森林,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而封闭的体育馆、塑胶运动场、人工草坪尽管为现代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却与完善人性、回归自然的体育本质背道而驰。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奥运会与生态环境的尖锐冲突,就引起了国家社会和环保主义者的强烈抗议。如1972 年的美国丹佛市迫于生态环境组织的压力让出第12 届冬奥会的举办权,1974 年温哥华也由于同样原因而撤回第李大齐个人资料13 届冬奥会的举办申请。至此,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看到体育运动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开始关注体育运动中的生态问题,但是仅停留在体育与自然环境的二元技术层面。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激增,为消除和减小奥运会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及相关人士开始对开展体育运动的行为和理念作出反思和多方面努力。1991 年
国际奥委会对奥运宪章作了修改,新宪章要求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 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在1994 年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与体育、文化一起并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支柱,并将保护环境的条款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1995 年成立了体育与环境委员会。1999 年制定的《奥林匹克运动21 世纪议程》[4]要求申办国和举办国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下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一系列举措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正确处理好体育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奥运会中的环境保护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发展的,即从考虑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比赛中的环保因素,逐步扩大到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从1972 年,奥运会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环保。1994 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是奥运会环保史上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奥运会和环境保护的自觉结合。2000 年悉尼奥运会标志着“绿奥运”得到比较成功的落实[5]。
2.2 社会人文环境的保育
社会人文环境指的是社会人文现象、文化氛围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是社会人文环境所致。生态学认为,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我们旧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的不合理[6]。
现代体育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等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获得了巨大进步和繁荣。但是,现代体育也存在着过度的畸形消费、体育暴力行为、假体育、体育腐败、滥用违禁药物、妇女歧视、种族歧视、对体育的渗透和利用,以及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体育文化“物种”多样性逐渐丧失、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现象中人的异化、不规范的体育产业等隐忧,严重破坏了体育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制约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体育的人文精神受到挑战。在广泛开展的奥林匹克运动中,人文精神在其恢复之初就得到了确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文精神曾得到很好的发扬,但遗憾的是它也曾屡遭忽视,尤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度注重体育的生物功能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及身心和谐发展,破坏了体育的公平公正精神,破坏了人与人、人(运动员)与自身的和谐,使奥林匹克离崇高的人文理想越来越远。国际奥委会和其他体育组织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提出“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签署了“地球的保证”;通过“禁药条例”;奥运会期间“确认实行奥林匹克休战”;“统一体育组织,废除种族隔离”;承认并组建了“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联合会” “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联合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运动基金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等。新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针对体育的社会人文环境现状提出了“更干净、更人
性、更团结”新奥运格言,真正体现世界各民族平等以及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全球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态空间。国际奥委会希望通过北京奥运会实现东西方体育文化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更多的东方文化内涵,为化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提供机会,使非西方体育文化参与到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去,改变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片面状况[7]。2008 年北京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回归文化本原,并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保育紧密结合。2008 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获得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的认可,表明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将体育与(自然五一手抄报简单内容)环境保护,同时更需要将体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保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标志着生态体育作为奥运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也表明生态体育已经逐步趋向成熟。正如生态学者指出的那样,2008 年北京奥运将是一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奥运,既需要和谐的生态服务功能支撑,又需要资源节约型的高新科技支撑,更需要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支撑:绿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生态奥运[8]。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和有见地的。生态奥运是生态体育的最典型表现,在生态体育理念下,当代世界各国在体育与经济的发展、体育与社会的发展、体育内部体系协调发展的方针等方面逐步趋于共识,加强了体育生态服务功能、体育生态管理体制、体育生态保育意识,这标志着全球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9]。
3 生态体育的生态文明意蕴
3.1 生态体育的内涵
人体模特汤芳在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各类机构以及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强,“生态体育”理念比较自然地深入到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但缺少对“生态体育”内涵、概念的理论探讨,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绿奥运会”(Green Games)展开。1994 年的利勒哈墨尔冬奥会开 “绿奥运会”之先河,为奥运会树立了良好的生态保护形象[10]。而以办“绿奥运会”为主题的悉尼组委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口号:环境保护主义,新的奥林匹克精神。该届奥运会的所有设施都融入了新的环保精神:节能节水、重复使用,把废物和污染降到最低水平,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11]。在国内,则有一些学者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主要观点有:1)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12]。2)生态体育,人类追求自由、率直的同时,缺少了体育的对抗性和竞争性。生态体育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它的主要特点是自然、率直和娱乐⋯⋯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自发体育”[15]。3)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
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14]。4)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5)“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它是人文体育、绿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15]。6)生态体育——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真正有机的统一与和谐。原生态性不等同于原始性,原生态体育的简单背后具有复杂的科学与人文理念,原生态体育
是一片心灵纯净的“青藏高原”,是奥林匹克的另一座高峰。它可能恰恰就是我们在超越“现代性”之后需要追寻的“后现代性”[16]。7)“生态体育”即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手段研究体
育领域中的问题,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对体育的共同作用及相互影响。生态学的实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体育则反映的是人、体育、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17]。
从上述观点和认识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浅层生态”体育,将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第二类是“深层生态”体育,对生态的认识突破自然生态,同时涵盖了社会人文生态,既注重自然环境,也强调社会人文环境。尽管这些表述有所差别,但是都包括以下特征:自然性(在户外场景中进行)、和谐性(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谐)、人文性、科学性、娱乐性。当前生态学从植物和动物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态学,从自然科学延伸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生态学原理在心理学与人类行为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生态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容文化生态。结合前面对生态体育形成历程的回顾和分析,可以给生态体育作如下定义:生态体育是指在体育现象中,体育主体倾注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以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导向,使体育与文化、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的体育理念。生态体育强调提升人重阳节敬老人的诗句(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追求人、自然、体育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出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
3.2 生态体育对于生态文明的价值
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的内涵之一,它在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世界人民互相尊重,容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和区域的传统体育,保持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和跨文化得以实现;保持促进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让体育更广泛地为人类的协调发展服务,促进和平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以维护人类的尊严;使各国人民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提高体育竞赛资源利用效率,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理念融入21 世纪的体育精神;消除性别歧视,着力加强妇女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推进老年体育和残疾人体育,鼓励各种人参加体育,实现体育权利;促进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促进人的观念改变,全民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快速改善,生态资产的快速积累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快速加强,激励城乡产业的生态转型,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可持续能力的培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