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农户”,真的可以赚⼤钱?
随着我国对⽜⾁进⼝的不断开放,未来的⾁⽜养殖业必将进⼊“全球化竞争”时代,中国的⾁⽜养殖业必须要逐渐弥补现在的不⾜之处,才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于不败之地;但是,⽬前中国的⾁⽜产业,尤其是在养殖环节,却是积弊重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养⽜赔钱,不养⽜断货,“公司+农户”模式沦为摆设,想做鲜⾁的⼤型屠宰企业进退两难:
⽬前国内的规模化⾁⽜养殖企业绝⼤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这种亏损直接导致国内绝⼤多数屠宰企业放弃了⾁⽜养殖,选择与架⼦⽜育肥饲养场签订收购合同、或者是将资⾦和⽜舍租借给养殖户,待育肥完成后收购肥⽜,这也就是很多企业宣传的“公司+农户”的合作⽅式。
危险的近义词
但“公司+农户”模式⼜是⾮常不稳定的,当外购⽜源特别充⾜⾏情下跌的时候,企业就会不让签约养殖户的⽜出栏,致使已经达到上等膘情的肥⽜过渡压栏,此时⽆奈的养殖户只能将肥⽜低于合同价格卖给市场,造成企业⼀定程度上违约,这种情况很常见,企业的信誉度受到质疑,伤⼼的养殖户最终就不再与企业合作啦!此外,当长三⾓等地客商给出的肥⽜价格较⾼时,养殖户就会瞒着企业把肥⽜以⾼价对外卖掉,双⽅违约的现象都⼗分普遍。
在国内,⼀些⼤型⾁⽜屠宰企业早在10年前就开始操作“公司+农户”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并不成功,
当农民违约,企业进⾏诉讼会是⼀个⾮常痛苦⽽漫长的过程,另外当市场⾏情低于签约合同价格的时候,有些企业在屠宰过程中也会毫不客⽓的做⼿脚,压低屠宰率造成农户的损失,实际上,所谓的“公司+农户”模式只能是⼀个过于理想化的想法,由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博弈,很多企业强⾏捆绑销售劣质的饲料和兽药以获得⾼额利润,这给养殖户造成了不⼩的损失,要想真正实现理想化的“公司+农户”模式,其实并不容易。
⾃⼰不养⽜、收⽜不稳定,也就造成了屠宰企业的⽜源供应不稳定;⾃2013年之后,整个⾏业⽜源⽇渐短缺,谁⼿⾥有⽜,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据了解,国内某些⼀线⾁⽜屠宰企业因为⽜源问题,每年都会出现供应不⾜及停产现象,引起后续鲜⾁缺乏等⼀系列问题,如果养殖环节做不到盈利,屠宰企业以后就很难在⾏业中⽴⾜、很难⾛得长远。
隐形利益链条导致企业巨亏“⽄⽄计较”才能让养殖盈利:
洪永城国内⼤型⾁⽜养殖企业的亏损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甚⾄可以说扭亏为盈是很现实的,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巨亏是由⼀些隐形的利益链条所导致的,具体因素包括:缺乏养殖细节管理、架⼦⽜采购失误、缺乏成熟的⽣产技术体系、内部的贪污腐败与监守⾃盗等多重不利因素,导致技术执⾏出现较⼤偏差,最终导致⾁⽜养殖环节出现严重亏损,甚⾄亏损数额远远⾼于政府补贴⾦额,不以养⽜为实际⽬的之“养⽜项⽬”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如果⼀位⾼管、专家在他曾经管理过的每⼀个⾁⽜企业、每⼀个⾁⽜项⽬都是亏损的,那么你还敢期望他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呢?在⾁⽜养殖⾏业中,⼤企业从业经历、⾼学历并没有让⾁⽜养殖盈利,农民养殖户整体⽂化⽔平偏低,他们不懂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更没有美国式的先进机械化,但是为什么他们却⼏乎从来都不亏损呢?因为农民是在踏踏实实的按照过⽇⼦⽅式经营。
在我国,由于⾁⽜育肥⾏业起步较晚,从初期的利⽤⽩酒糟等副产品养育肥⽜开始,⾄今真正形成产业还不⾜20年,所以在很多⽅⾯还都不健全,包括⾁⽜饲养标准,即使我们相信它是绝对准确的,相信⾁⽜饲养标准与实践之间是毫⽆误差的。
由于现在肥⽜与架⼦⽜之间存在着较⼤的倒挂,并且⽜⾁价格相⽐10年前翻了约3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养得更肥、把⽜养到更⼤的出栏重,让每⼀头⽜都尽可能的⽣产出更多的⽜⾁来,要在重量⽅⾯“⽄⽄计较”,在经营管理细节⽅⾯更应该“⽄⽄计较”疏忽不得,这是现在饲养育肥⽜盈利的必须条件。
回忆过去⼏年的育肥活⽜价格,⾃2013年国内开始⼤量进⼝澳洲⽜⽺⾁,国内育肥⽜价格出现了⾃2006年连续暴涨以来的⾸次下滑,2013年国内肥⽜价格由13.5元/⽄左右,下滑到12元/⽄左右,到2017年末⾄2018年初价格再次恢复到13.5元/⽄左右。关于星星的诗
虽然经过⼏年进⼝⽜⾁的不断冲击,但是由于国内⽜源⽇益紧缺,育肥⽜价格在近⼏年表现⼀直都很
稳定,⽽被⼤肆炒作的美国⽜⾁,会是最后⼀波具有代表性的冲击⼒,实际上相同等级的⾕饲⽜⾁,在美国与澳⼤利亚的市场售价,要⽐中国国产⽜⾁的市场售价⾼很多,所以⽬前国产⽜⾁价格根本就不存在明显的下跌空间;如果不是在2013年⼤量放开进
中国国产⽜⾁的市场售价⾼很多,所以⽬前国产⽜⾁价格根本就不存在明显的下跌空间;如果不是在2013年⼤量放开进⼝澳洲⽜⽺⾁,2013年末国内育肥⽜价格早就已经突破14元/⽄啦!
在架⼦⽜育肥养殖⽣产中,可划分为买、养、卖三⼤环节,虽然在“卖”这个环节养殖者只能随⾏就市,但是在买、养两⼤环节,养殖者要充分利⽤好⾃⼰⼿中的主动权,要会买⽜,避免落⼊⾏业当中的“扒⽪”陷阱,要知道什么是真架⼦⽜、什么是假架⼦⽜,不要过度倾向于选择光鲜亮丽的好看⽜,却不知道什么样的⽜增重速度快;在饲养环节要多做试验,仔细观察、详细对⽐,根据实践⽣长效果逐渐调整,最终形成有效的成熟经验配⽅;精细的做好买、养两⼤环节,就可以达到在⾏情不好的时候不亏损,在正常⾏情下获得可观利润,在⾏情好的时候获得暴利。
空⽩的饲养标准,怎能脱离实践?
卡布叻国内育肥⽜平均出栏重由10年前的500kg⾄550kg,逐渐上升到了现在的600kg⾄700kg,甚⾄很多优良品种⽜的出栏重达到了750kg⾄850kg,那么问题就出现了,看过养⽜书籍的⼈都知道,在⾁⽜饲养标准中,营养参数最⾼只给到500kg 的体重标准,那么体重超过500kg的⾁⽜从理论上到底应该怎么
饲养呢?可以理解成是理论上的空⽩吗?
法定节假日天数
根据⽣产实际需要饲养标准⾸先要建⽴在饲养试验基础之上,由⼤量饲养成功的实践数据所得才是切合国情,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我国⾃然养⽜条件本就不⾜,与常年如呼伦贝尔⼤草原般的澳洲、南美洲不同,他们凭借着低廉的⾕物价格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然条件,与我国相⽐拥有⽐较明显的天然优势,但是在⾁⽜育肥饲养技术⽅⾯,中国的养殖⽔平毫不逊⾊,希望从政府、到科研机构、再到⾏业协会,能够从实践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饲养标准,为中国⾁⽜产业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不关⼼增重效果,单纯的运作营销模式;这样的饲料企业能够“帮助”养殖者致富吗?
多数饲料企业的饲料配⽅都是使⽤配⽅软件“合理”设计出来的,⽽饲料配⽅软件却只是按照饲养标准中的固定数据,进⾏辅助计算的⼀款⼯具⽽已,当饲养标准本⾝都失去参考价值的时候,配⽅软件设计出来的⾁⽜饲料产品效果会是什么样呢?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到⽬前为⽌在中国⼤地上,绝⼤多数的商品⾁⽜浓缩料、⾁⽜精料补充料都不具有实⽤性(根本没有经过实践去验证过),很多的⾁⽜饲料⽣产企业都只是在单纯的运作“营销模式”,关⼼的只是每卖出去⼀吨饲料能够赚到多少钱?⾄于饲料对于⾁⽜的增重效果如何?饲料企业⾃⼰也根本不清楚,甚⾄就连国内某家⼤型上市饲料集团公司的⾼级配⽅技术⼈员,都不知道⾃⼰设计
出来的“⾁⽜浓缩料”的⽤量⽐例是多少?只是凭借虚假的⼴告语“⾁⽜⽉增重100⽄以上”去迎合盼⽜快长养殖户们的⼼理需求,⽤不成熟的产品加上不成熟的指导⽅法去欺骗养殖者,最终导致养殖亏损。
如果脱离前提条件谈“增重速度”就像不考虑“马拉松与百⽶赛跑”的本质区别,⽽单纯的去谈速度⼀样,⾁⽜增重速度数值的⾼低,不仅仅受品种的影响,瘤胃误差、育肥期长度、架⼦⽜性质都是很关键的影响因素,要理性认识增重速度,不要对增重速度有不现实的要求,谨防受骗上当,以免造成⽆法挽回的损失。天然砂用途
架⼦⽜空腹进场最⾼的称重数值出现过7天增重193⽄的现象,但这完全是由瘤胃误差造成的;经过多年实践证实,对于“常规架⼦⽜”育肥⽽⾔(体重250kg⾄350kg的架⼦⽜),育肥期前6个⽉的平均⽉增重速度,绝对⾼于育肥期后6个⽉的平均⽉增重速度,这⼀规律是饲料与饲养⽅式所⽆法改变的,⾁⽜育肥后期增重速度的下降是符合⼀切动物⽣长规律的,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限的⽣长,当接近体重饱和值时,由于增重空间越来越⼩了,所以增重速度就会变慢。
结语:⽆论是⼤型⾁⽜养殖企业还是⼩规模散养农户,只要踏踏实实的按照过⽇⼦⽅式去经营管理,就可以获得可观利润;⼤型企业要加强细节管理,使养殖⽣产管理更加精细化,让养殖环节回归到正常的养⽜道路上来,才能够真正避
免“台词中的规模化优势”转变为“实际当中的规模化劣势”现象;⽽⼩规模散养农户,由于具有独特的灵
活性和诸多的低成本优势,依然可以长期在⾏业当中⽴⾜,因为海量的⼩规模散养农户⼀直都在盈利;未来的中国⾁⽜产业,并不会成为⼤企业消灭⼩规模散养农户的垄断性产业,仅凭⼏个超⼤型的养殖屠宰企业,根本⽆法满⾜全中国⼈的⽜⾁消费需求,数量庞⼤的⼩规模散养农户,在中国⾁⽜产业中具有举⾜轻重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