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畜牧兽医局
县委、县政府:
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研究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促进我县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王书记的指示精神,我局于近期组织人员对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回收站清空恢复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截止目前,全县肉牛存栏5.1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1万头;2008年肉牛出栏6.18万头。为了列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争取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我县4月15日上报肉牛存栏8.5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
4.77万头。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养殖总量不足。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养牛户2.9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0.8%,户均养牛1.7头。养牛户数少、户均养殖规模小直接导致全县养牛总量不足。
2、生产方式落后。现阶段,我县肉牛生产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小、散、低”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从调查情况看,85%以上的肉牛养殖户缺乏商品意识,不依靠肉牛育肥销售方式赚钱,以饲养可繁母牛生犊实现滚动式发展,饲养管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秋、夏季以农田杂草和四边草地放牧为主,春、冬季以秸秆为主,补饲麸皮、饼类,饲养方式粗放,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养殖水平不高。
3、肉牛品种较差。目前,农户饲养本地牛的居多,肉质不好、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商品性能差。而南德温、西门塔尔、利木赞、红安格斯等品种较好的肉牛全县还不到20%。
4、环境污染严重。我县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养殖场户(小区)大多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粪便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5、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上规模的肉牛加工龙头企业,肉牛销售仅仅依靠集贸市场简单周转,加工增值链条短,产业化经营环节不全。
(二)制约因素
经调查分析,导致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不快、整体水平不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乡村领导对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广阔前景尚未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对养牛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引导农民顺应市场,调整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积极性不够高,服务作用没有发挥好,大多数乡村的肉牛养殖业仍处在自生自灭的原始发展水平上。二是极少数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局限于小打小闹,投入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防疫不落实,多年不见效,特别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太低,发展信心不足。
2、比较效益低。按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养殖一头牛年平均利润按最高标准计算为800元,日净收益2.2元;而一个劳力一天打工收入最低都可以达到40元,农民一天的养牛收入不及一个劳力一天打工收入的6%。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加,养牛比较收益下降,影响了农民发展养牛的积极性。
3、饲养周期长。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80%左右,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一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36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18 个月时间,见效慢,农民不愿养。同时,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一直是我县肉牛养殖的主体形式,农户饲养肉牛既可
复婚都需要什么手续在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肉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饲养肉牛作为一种致富门路,其地位发生了由“必须”到“可选”的变化。年轻一代农民首选的致富门路是进城务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无法承担割草、清粪等高强度劳动,劳动力资源不足,养牛处于劣势地位。
4、养殖成本高。一方面,饲料成本持续增加已成为当前我县养牛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县玉米平均价格为1.5元/公斤,麸皮平均价格为1.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高价位运行。同时,尿素、碳酸氢氨等农用物资价格较往年分别上涨25%和73%,使小麦秸秆氨化成本较大增长;另一方面,全国性的劳动力和水、电价上涨,也推动了养殖成本的持续增长。据测算,采购一头250公斤左右的架子牛,育肥期5个月体重达到475公斤出售,消耗饲料、防疫、水电等费用至少需要1600元,。
5、技术人员少。我县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农民迫切需要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但是,目前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只有35人,万只畜禽只有0.15名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服务工作,还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业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够、服务能力弱化,自身建设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6、融资渠道窄。肉牛产业属高投入、高产出行业,流动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县大部分肉牛养殖户、养殖企业由于在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占用过大,致使流动资金十分缺乏,无力购牛饲养,相当一部分暖棚闲置。近年来,我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投入力度,使肉牛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县地方财力不足,扶持肉牛产业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
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限制了肉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户自身积累少,对生产成本相对较大的养牛生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投一点、规模扩一点,千家万户的零星养殖短期内难以向适度规模养殖扩张;金融贷款门槛过高,放贷比例过小,信贷资金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明显,农民启动和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速度。
7、发展空间小。一是自从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后,禁止农民放牧养牛,而且配套政策跟不上,农户养牛成本加大,使原本以廉价的牧草养牛的农户只能放弃养牛而外出打工转向其它经营。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居住集中,耕地相对减少,饲养肉牛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导致养牛户减少。
三、对做大做强全县肉牛产业的建议
(一)基本思路
水调歌头 苏轼充分发挥我县种草养畜基础好、潜力大,众养牛有传统,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持续扩大户养规模,着力扩展生产总量;加快建设养殖小区,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全面落实品种改良,着力提高肉牛品质;大力推实用技术,着力提升科技含量;积极推行秸秆利用,着力推进草畜配套;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小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实现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黑钻免费领取通过连续7年的重点开发和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年均递增12%;其中肉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年均递增16.5%,能繁母牛存栏量达到9万头,年均递增16.4%;肉牛出栏量达到10万头,年均递增7.1%。肉牛产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年均递增6.2%;农民人均养牛纯达到45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的45%以上。
(三)发展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择优发展”的原则,把太平、高平、红河、荔堡、党原、汭丰等乡(镇)作为肉牛生产的重点区域来发展,多方扶持发展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和养牛小区,积极培育5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大户,到2015年,发展规模养牛场(
小区)10个,5头以上养牛大户1000户,形成从户看属小规模饲养,从区域看则是大体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品质结构。以肉牛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措施为重点,以南德温、利木辛、西门达尔等优质肉牛为主推品种,全方位开展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到2015年,新建肉牛冻配改良点50个,年冻配能力达到6.3万头,不断扩大优质肉牛的体数量,逐步建成具有我县特、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三是优化种源结构。采取补贴、保护等措施,发展能繁母牛,调整牛结构,扩大能繁母牛数量,使全县能繁母牛存栏数在2015年达到9万头以上,加快推进肉牛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四是优化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各种类型的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水平。今后一个时期,在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其他乡镇要通过养殖小区、合作社等形式尽可能地把分散养殖场户集中起来,统一饲养,规范管理,在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同时,逐步实现肉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养殖,在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带动农户、滚动发展”的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肉牛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从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既积极扶持改造现有养殖大户、养殖协会、企业做大做强,又大力鼓励县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新建一批肉牛规模饲养、
梦见三条大蟒蛇加工和营销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和私营老板的
鸡怎么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