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库核心提示:从高中选择文理开始,很多人就开始为今后就业考虑。由于理科专业偏向技能性,就业范围广,选择理科的人数远远高于文科生。在求职形势好转的背景下,文科生还会有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吗?我们又将如何调适呢?
从高中选择文理开始,很多人就开始为今后就业考虑。由于理科专业偏向技能性,就业范围广,选择理科的人数远远高于文科生。在求职形势好转的背景下,文科生还会有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吗?我们又将如何调适呢?
怎样解方程  调侃为哪般?就业面宽成双刃剑
  对本专业就业渠道狭窄的“戏谑”,是毕业生们调侃的主要内容。法学专业毕业的小黄认为,“调侃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以他自己所学的法学专业为例,毕业后能到法务等相关职位工作的人不多。“司法考试没过的话,基本上就得考虑其他就业方向,但因为专业不对口,所以工作会多些阻力。”
  集美大学中文专业应届生小周一直认为秘书职位是中文系学生的“专利”,尤其自己还是中文系商务秘书方向专业。没想到在求职时,遭到了法律、管理、历史等专业毕业生的“夹击”。
  “我们中文专业被称为‘万金油’,新闻、出版、秘书、广告、管理都能沾边,但是现在中文专业毕业生要同其他专业竞争这些职位。‘万金油’表面是句赞美,听着更像调侃。”小周言语间有点无奈。
  “文科生一般缺少理工的技术,与技术岗位相比,比较容易被替代。”在一家通讯销售代理公司担任人事招聘专员的胡女士表示。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专业就业面要宽很多。像法律专业,除公、检、法系统和律师事务所外,各种企业都需要这方面人才。然而,毕业生就业选择面宽,也成为文科生求职的双刃剑。“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时,选择太多,四处出击,定位不准,准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
  文科生就业真的比理工科生难吗?
  在麦可思发布的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中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轻纺食品大类(89.4%)紧随其后,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
有翡谢允身份  而从2007、2008、2009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变化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中类是统计学类,就业量排前100的专业小类中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前三位是临床医学、动画、应用物理学。
  而从麦可思的调研统计来看,工学类专业2007-2009连续三届半年后就业率都居于各
专业大类首位,就业较为容易;法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的应届生近些年就业似乎遭遇了压力。但实际上,理学类近两届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却均低于文学类。
  麦可思数据专家表示,并不能简单以文科、理工科来判断专业就业的好坏,同一专业大类中,各专业就业情况相差也甚远,部分属于文科类专业,如学前教育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9%,高于很多理工科专业。
  就业可充分利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文科生比起理工科生来说,缺少技术优势已成事实。但不少HR也表示,文科生一般思维较活跃,还有相较于理工科生来说,文科生更加能说会写,这些应该成为文科生就业中的砝码。
  “抛开IQ和EQ来说,理工科的学生在就业前期有一定的优势。但后期随着职位的上升, EQ有优势的人将获得先机。目前大企业的CEO,不一定是最聪明的,或者技术最好的,但一定是个高情商的人,这样才能驾驭好企业。文科生在EQ的锻炼上,则相对比较有优势。”智联招聘市场主管严菡表示。
“每年企业的OFFER总是给那几个特别优秀全面的学生,所以说面对现在这样的情况,不用太在意自己是否文科,是否就业处于弱势。更应该将自己的潜力全面开发出来。让企业看看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学的是什么。”
今天是记者节中国培训热线建议: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能说会写,求职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同时,文科生也需要多多锤炼自己的文笔,学习一些职业相关礼仪!                                                就业方向大致可以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经贸,如市场营销,商贸管理,会计,物流星星的诗句
2,城市规划,如园林设计,社区管理
3,国际事务,比如法学,家政学,人类学
4,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5,语言,这个不解释了
发蜡
6,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7、根据高考志愿填报各大高校提供的专业来看 是没有与设计有关的专业的 所以,如果学设计就一定要考美院
8、通常普通文考报名都是在艺考之后 如果你拿到的专业证不理想或者你不想考艺术类学校了
可以在普通文考报名的时候改过来 很多省市允许艺术类考生报考二类本科及以下的学校 不能报重点院校就是了
9、文科生可以学工商管理
10、中国大学管理学前20名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  复旦大学  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天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南开大学
四川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