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许多青年就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也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hào)、王之涣、李颀(qí)、李益等。
二、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序号 | 类型 | 例子 |
1 |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
2 |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 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 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
4 |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
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序号 | 时代 | 特点 | 例子 |
1 | 初唐 |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
2 | 盛唐 | 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 |
3 | 中晚唐诗 | 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
4 刘亦菲微博发文 | 宋朝 |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
胡军刘嘉玲 |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序号 | 类型 | 例子 |
1 景 |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2 | 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
3 |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
4 | 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
5 | 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6 | 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
7 |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
8 | 沉痛的反战思考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序号 | 类型 | 例子 | 表达效果 |
中国闹鬼最厉害的地方 1 | 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 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
2 | 对比 |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 突出和强调。 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 士兵、将领对比 人景对比 |
3 | 虚实结合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
4 | 用典故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
六、边塞诗的风格
大2寸照片尺寸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改革开放的性质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七、边塞诗选材角度
从戍边将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或写戍边的愁思。 |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
从闺中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使得无数的征人变成累累白骨 |
边塞诗鉴赏三把钥匙
1、第一把钥匙是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比如岑参的边塞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体现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其他种种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第三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如李颀的《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诗人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对当代帝王的好大
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九、【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③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
【注释】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南属:向南延伸。
晚风连朔(shuò)气,新月照边秋。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朔气:北方的寒气。边秋:秋天的边塞。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shù)楼。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hàn)会封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兰山:
兰皋山。
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6分)
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
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
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
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起首两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直接抒发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
接着三四两句“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这是使用比兴手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