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时间 |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 |||
课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土豆丝饼的做法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 ||
过程与方法 | 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
教学 重点 | 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 |||
萧正楠晒婚礼照教学 难点 | 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 |||
教材分析 |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 |||
学情分析 |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导入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二、浏览课文,思考与解答 (先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 导入2: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答案。(板书题目) 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民居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先看第一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再看第二个问题。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 明确:不一样。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教师可适当地描绘诗词的意境。也可朗诵杜甫的《登高》。)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的信息。学生就能明确“木”在艺术形象领域与“树”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 | 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 2、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 “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 3、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落叶”、 “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出关键句子。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 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 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 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上是透着黄,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相的多音字组词(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三、延伸扩展 | 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 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木叶”、“落木”都表示一种客观事物,有形状有颜,具备某种象(物象),当诗人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就成为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四、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五、小结 | 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境界就迥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明确: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明确: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苹果id注册教程“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咏梅》) 明确:《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 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曾巩《咏柳》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诗人——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 |||
六、布置作业 |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1.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500字的赏析文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春晚绿野秀。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 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的世界是绿的,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 2.假期补课 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再一些有关“梅”的诗歌,结合补充材料上的诗歌,写一篇对“梅”意象的分析和鉴赏的随笔。(这个单元学习文化随笔,可以让学生尝试)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后记 | ||||
说木叶表格教案doc
本文发布于:2024-11-22 15:2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对杜甫诗《登高》及其英语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 下一篇: (完整word版)《登高》理解性默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