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伦 李湘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探析
摘要: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要求按照次序,逐步推进。其“序”遵循“书先后缓急之序”和“每书诵读考索之序”。 朱熹把《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结合起来,深刻阐述了其教育教学观。我们可以从纵览、发问、精读、省忆和巩固五个方面来看朱子的循序渐进读书法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子 读书法 循序渐进 探析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学习中总结出一套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集中体现在后人集成的《朱子读书法》中。根据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记载,朱熹死后,其门人与私塾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川力、居敬持志。朱熹的六条读书法不是单纯谈具体的方法,而是贯彻对道德修养、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的要求,是一个有相互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的要求的体现。本人就其中一条读书法——循序渐进法进行探析,以求对当今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简述
朱子读书,尤重循序渐进。他说:“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1]在朱子看来,读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只有按照一定顺序来读书,从容玩味书中义理,才能渐渐地学有所获。朱子以读《论语》和《孟子》为例说:“以二书言之,先《论》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紊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则志定而理明,无踈(同“疏”)易凌躐之患矣。”[2]可见,所谓循序渐进,便是要求读书时一本书接一本书,一章接一章、一句接一句地读,有条不紊,次序分明。循着这种方法读书,则无疏忽凌乱之感。
循序渐进,首先要“循序”。具体而言,读书要遵循哪些“顺序”呢?总体来讲,有两种顺序:一是针对不同类别的书而言,哪一书先读,哪一书后读,即所谓“书先后缓急之序”[3];一是针对同一书而言,阅读的先后次序,即所谓“每书诵读考索之序”[4]。两种顺序在读书中都不可忽视。正如《朱子读书法》一书的编者所言:“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心。”[5]
古代的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在朱子以前,从汉至宋,儒家学者都是以阅读六经等经部之书为治学根本的,其次是阅读史部、子部和集部之书。到了朱子,则将读书顺序作了调整,将《四书》置于诸经之先。他说:“某尝闻之师友,《大学》一篇乃入德之门户,学者当先讲习,知得为学次第规模,乃可读《语》、《孟》、《中庸》,究见义理根源、体用之大略,然后徐考诸经,以极其趣,庶几有得。”[6]将《四书》置于诸经之先,是朱熹对于书阅读顺序的判定,他说:“圣人作经以诏后世,将使读者诵其文、思其义有以知事理之当然,见道义之全体,而身体力行之,以入圣贤之域也。……然去圣既远,讲诵失传,自其象数、名物、训诂、凡例之间,老师宿儒尚有不能知者,况于初学小生骤而语之,是亦安能遽有以得其大指要归也哉!故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7]先《四书》而后《六经》,再到其他的史书、子书、集书,这就是朱子阅读书的顺序,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来治学。由于在书之中,朱子特重《四书》。对于《四书》的阅读,朱子也列出了先后顺序。朱子主张先读《大学》,后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其理由如下:“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8]
以上是就书阅读的顺序而言,然而,朱子讲“循序”读书的顺序,重点还不在书阅读的先后,其“本意则主在于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此最为透过致知一关之妙法。朱子所自得处专在此。”[9]朱子在谈到读同一书的顺序时,特别有心得。他说:“读书须纯一,如看一般未了,又要涉猎一般,都不济事。某向时读书,方其读上句,乃不知有下句;方其读上章,则不知有下章。一日之间只读一、二章。”[10]“看经书之法,看《论语》如无《孟子》,看上章如无下章,看‘学而时习之’,不须看‘有朋自远方’来,且专看此一意,得之而后已。又如理会此句未得,更不须杂以别相似者,次第乱了,和此句也晓不得。”[11]从这两则语录可以看出,朱子在读一书之时,其顺序并不象读书那么鲜明,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但
是,其阅读的根本宗旨是和读书是一致的,即循序渐进。这里的“序”是从头至尾,少读熟读,从容涵泳。
对于读一书而言,循序是需要一丝不苟的,不能随意取舍。朱子在《答廖子晦书》中说:“观书须从头循序而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至于浃洽贯通,则无紧要处所下工夫亦不落空矣。今人多是拣择难底、好底看,非惟圣贤之言不可如此间(简)别。且是心意便不定叠,纵然用心探索得到,亦与自家这里不相干,突兀聱牙无田
地可安顿。此病不可不知也。”[12]朱子在读一书时,主张从头至尾贯通来读,反对因浅深难易有所取舍式地阅读。此时,他所注意的是寻行数墨式的精读,其阅读顺序已经不同于读书时的“难易远近大小之序”,而是更强调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读书。这就涉及到了所谓“渐进”的读书方法。
二、朱子循序渐进的教学观
朱熹把《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结合起来,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为学之序,把学习过程分为由知到行的五个步骤,前四个步骤属于“知”,后一个步骤属于“行”。
朱熹把“博学”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主张广泛涉猎,博求学。他认为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都应当学习。因此博览书才能为学习打下广泛的知识基础。在博学的基础上朱熹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即“审问”。“审问”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审察、探求、尝试的活动方式。“问”是建立在疑的基础上,一切成果都从疑问开始,“疑”既是思的产物,又促使人去思考。学生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提问,就会推动他积极主动深人思考、探索。这就到达了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慎思”。“慎思”即认真细致地思考。朱熹继承并发挥孔子学思结
合思想,提出学思互相发明。他认为,学而不思,就会昏昧不得其中的道理;思而不学,就会神疲力殆,惘然空泛。只有通过思维加工,才能将“学”“问”得来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明辨”是教学过程的第四环节。“辨”即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方式。“明辨”就是要求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对“思”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便最终形成正确而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朱熹对学生的认知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认知方式上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认知内容上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由客观到主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笃行”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朱熹非常重视“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行常相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13]学习的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别其真伪。至此学习才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纵观朱熹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可以划分为格物、致知、笃行三阶段。“博学”与“审问”对应格物外砾阶段,即获得零碎的感性知识;“慎思”与“明辨’,对应致知内求阶段,获得的是个体完整的认知结构;“笃行”则对应实践阶段,指的是学以致用。朱熹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来说,是一个外(感知)—内(理解)—外(应用)
的循环往复、发展提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三、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意义
俗话说:“作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以,读书一定要讲究方法。在今天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高效、高速的发展呢?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借鉴朱熹老先生的“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一)纵览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拿到一本书后,别忙于读下去,先大略翻一遍再说。浏览一下书的主要内容,看看内容提要、序文、前言、目录、书中大小标题、插画、图表、照片以及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对全书能有大体印象和概括了解。这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该不该读,有哪些新东西值得注意,可能会遇到哪些难点,这本书重点讲的是什么,心里有数,读正文时就不至于感到茫无头绪。阅读一本书首先看内容提要、序文和目录,是必须养成的良好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在研读一本书之前,要把书浏览审查一遍,对全书有个总的、直观的印象,以
确定下步阅读的重点。读者对一本书所属的科学领域了解得越多,这种预先的浏览给他带来的收获也会越大。
(二)发问
在实施这种阅读训练最初,教师应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论述的根据是什么,日冕层在论述证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能把它用到别的问题上去吗?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变了,某个结论还正确吗?需要作哪些修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在纵览的基础上提出,也可以在迅速阅读有关章节中提出。发问的目的是使阅读具有目的性,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成为有准备的、主动的评价过程。最后,我们要弱化教学的作用,逐步训练学生自行发问。阅读就是一个从“质疑”到“析疑”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质疑。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从人的神经功能上看,疑问往往会促使大脑高度兴奋,产生一种“优势灶”,引起定向探研反射,从而加强注意力的集中,增强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加深记忆和理解。
2022年教师节是哪一天(三)精读
这个步骤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这里是指特定的含义,即带着问题深入
阅读,要求反复细读,透彻理解全书,弄清每一个不懂的的词语和问题。对专门术语、重点段落、篇首及篇末的关键文字,更要注意,以便迅速掌握文章的精髓。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可通过圈点、划线、划着重号、写批语、记读书笔记、做卡片等手段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四)省忆
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阶段。读完书后,主动、及时地合上书本复述(幸福晚点名 林弯弯或回忆)一下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发现阅读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当然,大部分内容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回忆,而只要概括出主要的内容即可。但是,对那些必须记忆的东西,如公式、外语单词等,则需要反复背诵记忆,并能准确地复述出来。
(五)巩固
根据每次回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熟练程度,隔几天做一次有选择、有重点的复习巩固。要掌握加强记忆、重复学习的时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一般说来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月后,分次进行。如此多次重复,福鼎旅游景点大全犹如“水滴石穿”,何愁大脑
不留下清晰稳固的痕迹?研究表明,这种阅读法能综合性地体现出学习和记忆的各种心理规律的要求,其原理适用于各个领域已知的阅读。就青少年读者来说,它主要是课内学习的一种综合方法,使用此方法阅读语法、修辞、数理化等需要精读记忆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效果更佳。虽然是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方法,但就其本质而言,也不难到“循序渐进”读书方法的影子,这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子读书法,是作为一个理学家读书的切身体会,在我国教育史上特别是语文教学史上有重要的教育与实践价值。作为当今时代的语文教育者,朱迅被传离婚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一味地“放眼国外”,应该深层次地挖掘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