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等领导的百起义,等等。
电脑没有声音怎么办有小喇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
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依靠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和“清剿”。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本文记述的,就是红军各军首次成立时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后的走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史载红一军有两支。一支为鄂豫皖边的红一军。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师党委及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同年4月间,即组建了红一军军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主任朱亚伦,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红三十一师同时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师长由徐向前兼任,政治委员戴克敏(后为李荣桂)。随后,前委留红一师在鄂东地区游击,军部东进商南、皖西,于南
溪将红三十二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二师。师长漆德伟,政治委员王培吾。从三十二师抽调两个团与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姜镜堂。另外,以三十二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合编成红一军独立旅,旅长廖业祺。全军3个师1个旅共2100余人。红一军的组成,标志着鄂豫皖边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城以南的长竹园会合,随即合编为红四军。
毕业对老师的感谢语另一支为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一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为红军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朱勉之,参谋处长张应南。辖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第十一团,又称警卫团,团长覃甦、政治委员汪毅夫。全军一师一团共人2000余。1931年3月,红二军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
冷兵器电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史上同期有3支红三军。第一支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周子昆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纵队。11月,扩编为第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全军共5000余人。1932年8月,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第二支是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
彩激光打印机推荐委员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5200左右。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治委员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治委员涂美中。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谷歌三维地图
第三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史上同期有3支红四军。第一支是朱德、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朱部编为第十师,毛部编为第十一师,湘南各县农军编入两师中。朱兼十师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毛兼第十一师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两个师下辖5个团:十师辖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十一师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不久,成立红军十三师,陈毅改任师长,下辖第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全军兵力约万人,3000余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此时,取消了师的,红四军下辖4个团及1个教
导大队。全军共6000余人。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8月,随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1932年底,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的建制,红四军撤销,部队于1933年6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
第二支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3月上旬,周逸、贺龙等到达桑植洪家关,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至月底,游击队总人数达3000余。随即打起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帜,并进占了桑植县城。4月初,部队未及整顿,遭敌军数次进攻,大部溃散,贺龙和周逸也被敌隔开,联系受阻。接着,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猛增至1500余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下辖第一师,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任党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刘玉阶等人率领的4个支队。全军共1500余人。红四军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
第三支是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合后,随即将两军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原红一军第一师与红十五军第一团合编为第十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副师长刘英;原红一军第二师与红十五
军第三团合编为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全军共约1.25万余人。4月,由鄂豫皖苏区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和鄂东警卫第二团合编为第十二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周维炯升任十一师师长。1931年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共同组成红四方面军。1933年7月上旬,红四军3个师扩编为红四军、三十一军、九军。红十师成为扩编后的红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史载红五军有两支。一支是湘鄂赣边的红五军。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等部于湖南省平江城起义。起义后的第三天,部队即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彭德怀为红五军军长兼十三师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兼师党代表,邓萍任军参谋长。下辖一、四、七团及1个特务连,1个机连,1个炮兵连,共约2000人。1928年10月,红五军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第一、三纵队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第二纵队由黄公略指挥,留驻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斗争。1929年9月初,红四军第五、六纵队与湘鄂赣边红军支队会合,重新组成第五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下辖5个纵队。1930年6月,红五军在湖北省大冶县编入红三军团。1933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第四师。
另一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曾日三,代参谋长曹里怀。8月,编入左路军南下,部队遭受严重损失。1936年11月,编入西路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史载同期红六军共有4支。第一支是鄂西长阳红六军,成立于1929年7月,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部队共编有2个师。第一师师长刘良臣,第二师师长陈子清。全军共3000余人。红六军组成后,分三路开赴沿头溪,打败大土豪邓甲山,首战告捷。8月间,红六军在资丘遭敌伏击,部队损失惨重,军长李勋等77人遇难,部队溃散。长阳红六军至此即告结束。第二支是赣西南红六军。193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与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红五军及时派出43名有活动能力的骨干参加红六军工作。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泽覃。下辖3个旅,后改为纵队:一纵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文林;二纵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三纵纵队长刘作述。全军共2600余人。1930年7月,红六军改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
第三支是鄂西红六军。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鄂西中央独立师第一、第二纵队于监利汪家桥会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由周逸兼任。红六军下辖3个纵队:一纵司令员段德昌,政治委员王鹤;二纵司令员段玉林,政治委员许光达;三纵是由当地“神兵”改编的,特委派任司令员。全军共8000余人。1930年7月,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
第四支是洪湖的新红六军。1931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以红六军返回洪湖的一个多团为主,加上红二军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合编为新红六军。段德昌任军长。不久,新红六军改编为独立团,段德昌改任
团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特派员同张云逸、叶季壮等争取了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并率领其属下的广西省政府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一部以及后改编的第八大队全部和第五大队第五营,加上韦拔领导的右江农军,共计2800余人,在百地区举行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即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一、二、三纵队:一纵由原警备四大队编成,司令员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二纵由机关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三纵由东山、凤山一带的农民武装编成,司令员韦拔,政治委员何世昌。经党中央批准,红七军组织了七人前委,为书记。红七军组成后,在前委和、张云逸等领导下,坚持了右江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秋,红七军奉命北上。此后主力转战于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辛,行程6000余公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7月3日,进入中央苏区,遍入红三军团建制。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整编后,红七军与红二十一军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柯南m14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史载红八军有三支。一支为广西龙州红八军。1930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特派员策动下,由俞作豫率领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及部分反桂系军阀武装在左江龙州举行起义。起义胜利后,随即编为红八军,俞作豫任军长,任政治委员。下编3个纵队,分别由何家荣、宛旦平、王飞虎任纵队长。同年秋,该军余部100多名干部、战士经过艰难转战到达右江地区,被编入
红七军。
第二支为鄂东南红八军。1930年4月,党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出:“鄂东原有的第五军第五纵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