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  艺苑[欣赏评鉴]
历史·地域·民族
——壮剧《百起义》的文化标签
文‖胡  媛
【摘要】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李明瑞、韦拔等革命先烈以及韦阿婆、阿花、阿龙等壮族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全剧以三个基点,即历史事件——百起义,地域特——壮剧艺术、民俗文化,民族共同体——壮族与中华民族、广西革命与中国革命,构建了壮剧《百起义》的文化标签。
【关键词】百起义;壮剧;呀哈嗨;壮族婚俗;民族共识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壮剧《百起义》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由广西戏剧院于2018年排演并献礼“八一”建军节,于2019年纪念百起义90周年打磨提升重排,是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
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是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广西唯一入选剧目(全国仅22台),可见其在广西当代戏剧的重要位置。壮剧《百起义》围绕1929年12月11日在广西百打响广西革命第一的历史事件,塑造了、李明瑞、韦拔等众多百起义指战员在起义前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真实重现了一个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历史事件,同时,让观众领略百起义的宗旨和意义,激发爱国情感。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该剧的历史使命和地方彩,主创以地方剧种讲地方革命历史故事,讴歌地方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集历史、地域、民族三位一体的地方文化符号,呈现出不一样的戏剧内蕴和观戏效果。
一、历史回眸:穿越时空的演绎
壮剧《百起义》是对历史事件的呈现,带有强烈的主旋律彩,这样的戏剧单从题目而言多少让人带有警惕
性。然该剧在立意上以小见大——通
过百起义前夕百姓生活状况,主要人
物的活动范围、情感变化等引出事件,
再通过事件本身推演故事的完整性,没
有过分地强调人物的“高大全”,也不
过分夸大故事的“高大全”。
该剧序幕以英魂的独白交代了英雄
牺牲的惨烈,引出了90年前悲壮的历史,
以此切入该剧的正题;紧接着第一场以
初到南宁、生灵涂炭的现状坚定
了在广西的革命路线,也坚定了
当地民众跟随他揭竿而起、重整乾坤的
勇气,这是广西革命的众基础和领导
基础;第二场的“雄聚会”是
与当地革命人的相互引见,共谋当地革
命事业的开端;第三场的“何去何从”,
从广西旧军阀的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出
发,重点关注人物面对当前局面如何抉
择的矛盾与担忧,揭示人物心理的复杂
不安;第四场的“江上密谋”,以邓小
平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以李明瑞等
为代表的旧军阀结成同盟,既是对第二
场革命人如何对待广西旧军阀态度的回
应,也是对第三场李明瑞等人最终选择
的回应;第五场的“英灵歌唱”,是对
序幕的回应,也暗示了战事的残酷:英
雄离去、万民悲哀;第六场的“百大
地”,是对第四场的回应,即结成同盟
后的共产党、当地革命武装人员和李明
瑞等一起挺进百,打倒土匪,解救人
民于水火之中,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与
拥护,为百起义的发动埋下了伏笔;
第七场的“英魂诉说”,是在第五场基
础上的进一步渲染和刻画,使得革命党
康熙来了 修杰楷
人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第八场
的“生死离别”,从个人视角出发,以
李明瑞和夫人罗昭仪的对话,深入描写
了以李明瑞为代表的旧军阀对中国革命
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树立了罗昭仪深
明大义的女性形象;第九场的“力挽狂
澜”,承接了第八场的故事结局,李明
瑞进攻广东失败后一蹶不振,在
的鼓励和说服下,重新振作,进军龙州,
发动了龙州起义;尾声的无尽唱歌,既
是英魂的长歌、英雄的长歌、人民的长
歌,又是百起义的革命之歌。可见,
壮剧《百起义》的剧情安排,场次之
间有着相互的关联性,显示了剧情的严
谨性,以及主创人员极强的驾驭能力。
毕竟壮剧《百起义》它围绕的不是百
起义这场战争本身,而是以“百起
义”作为一个核心点,且剧情的发展不
是沿着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蹴
而就,而是不断地穿插新的内容,这样
容易造成主故事的情节断裂。但其穿插
的内容往往或是呼应前面的剧情内容或
是铺垫后面剧情的发展:往前是不停追
溯事件发生的缘由——民不聊生;过
程——共产党与当地武装人员共谋革
[欣赏评鉴]艺苑  067
命大事,有不同党派在特殊革命时期的抉择,有别小家顾大家的人物心理刻画,这些是促使百起义最终爆发的因素;结局——李明瑞等人一意孤行攻取广州造成失败,最终在的劝导下重振信心。剧情往后既是人物生死交汇也是对故事最终走向的交代。由此构成了壮剧《百起义》的故事框架。
总的来说,该剧整体上采用的是虚实交替的叙事手法,从而丰富剧情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交叉演绎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发生在剧中的百起义事件,一个是英灵重现的世界。两个世界相互穿插进行,从而使得该剧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通过英灵回应对现实事件的看法,传达了人物“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革命献身精神。这样的虚实手法构成了该剧的两条线索:主线是以、李明瑞、韦拔等人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广西从事的革命活动,回应该剧在叙事表达中的现实世界,是从革命指战员的视角出发;副线是以韦阿婆为主,通过她的呼唤引出英魂的自述和对话,呼应剧中虚构的英灵世界,是从人民众、英灵的视角出发。两条线路清晰明了,独立又交错,主线是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第六场、第八场、第九场;作为副线的序幕、第五场、第七场最终与主线在尾声汇合:英雄与英灵,以无尽的长歌交汇,感人至深,升华了全剧的主题与情感。
二、地域特:壮乡文化的多样呈现
赵茜 比基尼作为一出少数民族地区戏剧,壮剧《百起义》极尽地域文化彩:以壮剧的“呀哈嗨”腔贯穿整出戏,显出剧的气势;以壮剧的主领乐器马骨胡显示地方乐器的独特性;壮族的婚俗、歌舞的纳入,让该剧在具备严肃历史剧的同时又兼有民族风情。以此,“地域”的视角构成壮剧《百起义》的另一个文化标签。
(一)壮剧衬腔“呀哈嗨”
该剧为凸显壮乡音乐特,采用的
音乐全部是壮剧原创音乐,“该剧在音
乐表现上采用了广西壮族彩和百
地域特征的壮剧音乐如采花调、高腔、
‘呀哈嗨’腔以及当地流传的山歌、红
军革命歌曲”[1]。在壮族《百起义》中,
其最具个性的唱腔无疑是以“呀哈嗨”
腔贯穿全剧,“呀哈嗨”作为衬腔,它
不仅展现了壮族唱腔的特点,且能根
思念家乡的诗词据剧情的起伏调整人物的情绪,勾连
不同情节之间的过渡关系,从而使得
剧情的发展自然顺畅。壮剧《百起义》
的场次设置,包括序幕和尾声共有10
场,远超一般戏剧的五六场设置。在频
繁转换场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缓
和的过渡手段,整出戏会显得突兀和分
裂。剧中,“呀哈嗨”起到了情节转化、
场次变化的润滑剂作用。在一声声“呀
哈嗨”腔中,观众听到了看到广
西人民疾苦的心痛声;听到了韦阿婆被
强迫签押卖女的绝望声;听到了百地
方革命武装人员与初次相见的
英雄豪迈声;听到了广西旧军阀李明
瑞、俞作柏是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
党走,还是跟汪精卫合作的何去何从
的矛盾声音;听到了与李明瑞、
俞作柏江上密谈后如释重负的声音;听
到了韦阿婆对英魂声声悲切的哭喊声;
听到百大地焕然一新、大家同心一
致的欢喜声;听到了死者已矣、生者
如斯的信念……而在某些特殊情节中,
“呀哈嗨”已经不是衬腔,而是扮演着
重要的角:如该剧是以“呀哈嗨”拉
开了剧情的序幕;第二场与张云
逸、俞作豫、李谦、韦拔等人在广
西会合,一声“呀哈嗨”就是以酒会友、
豪气冲天的革命生死之交;第四场李
明瑞与罗昭仪的谈心,一声“呀哈嗨”
道出人物举棋不定、内外交困的茫然与
痛苦;第六场革命党人在百打倒土
匪、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一声“呀哈嗨”
成了拥军护民的共识;第九场对
李明瑞的循循善诱与激励,一声“呀哈
嗨”成了人物重整旗鼓的誓言。可以说,
“呀哈嗨”是壮剧《百起义》音乐视
角里的主角,剧情构造里的配角,既是
剧中唱腔特,也是剧中的文化特。
(二)民族乐器马骨胡
马骨胡是壮剧伴奏的主奏乐器,主
要流传于广西百市德保、靖西、那
坡、田林、西林、隆林等县(自治县)
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
广南县一带。作为一种地域性特极强
的乐器,马骨胡的人文价值、社会意
义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壮剧
《百起义》通过马骨胡来引领,呈现
了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情。“壮剧唱腔为
七声音阶乐曲,马骨胡按唱腔旋律的
起伏情绪而紧随伴奏,比我国其他民
族乐器传统的五声阶乐曲的演奏更富
有变化。”[2]2这是马骨胡之于壮剧的贡
献。为了强化壮族特乐器马骨胡在
壮剧中的价值意义与地位,该剧独具
匠心地把马骨胡及其演奏员搬上舞台,
直接参与剧情的表演,以马骨胡宽广的
音域,清脆、透亮、柔美、悠扬的音,
高亢、圆润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质,尽显
剧中婉转多变的故事张力。如序幕中,
一段作为英灵回首的舞蹈,配合马骨胡
的独奏,声音穿透舞台,造成强烈的
视听冲击:英灵默默地演绎战场状况,
却让观众泪流满面。在整出戏的表演
过程,作为“局外人”的马骨胡演奏者
一直处在舞台上,不仅没有打破该剧
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且与舞
台上的故事共进退。从某种程度来说,
《百起义》作为一出悲剧史诗,马骨
胡的伴奏渲染得恰到好处。
郑素敏个人资料
(三)壮族婚俗与民歌
作为一出革命历史题材探索的戏
剧,壮剧《百起义》有对人民疾苦的
展示,有对革命战争悲壮的描述,有对
人物心理的揣摩,也有对民间文化的
观照。在第六场里,以阿龙与阿花的
一场壮族婚礼,展现了广西百壮族
地区民族婚礼的特:奏乐器、唱民歌、
跳民舞、抛绣球,是全剧低沉基调中难
得的喜庆场景。剧中的婚礼场面是“牛
角梳子梳长发,长发长长麻油滑,欢
欢喜喜出门去,锣鼓声声喜成家”的
热闹——有父母送女出嫁的欢喜与不
舍:崖间飘起七彩霞,桂树开出万朵花,
壮家姑娘要出嫁,阿婆心中乐开花;有
长辈的祝福:山上长出树两棵,枝缠
藤绕根相连,水上飞来两只鸟,雄鸟
068  艺苑[欣赏评鉴]
唱来雌鸟欢;有同辈的嬉闹:今生与你心相印,来世还要爱百年;有新人情歌对唱:(女)妹在山中把歌唱,(男)哥在江边歌飞扬,(女)妹是藤来哥是树,(合)藤缠树来百年长,(女)妹是船来哥是桨,(合)水里火里爱一场。在这,观众不仅看到壮族婚礼的热闹,也听到壮族婚俗歌的美妙。壮族素有“歌海”盛誉,剧中阿龙与阿花的情歌对唱,展示了壮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婚配史——壮族历史上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配偶,“依歌择偶”是早期壮族的婚俗之一,也是壮族歌圩文化特征之一。对全剧而言,以婚礼的一抹红对抗了时期的黑暗,以一缕甘甜追寻苦难中的快乐,以一盈喜气营造了灰沉中的笑语。缓和了该剧悲情的情感基调,也顺乎剧情发展——阿龙和阿花结合是苏维埃给颁布的结婚证。既承接了第一场阿龙与阿花的被迫分离,革命前人民的糟糕生活,也揭示了当地人的生活在工农军到来后翻天地覆的变化,为当地人民拥护革命党人,发动百起义做了铺垫。
三、民族共识: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百起义作为广西武装起义打响的第一,它同时也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在中国革命历程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壮剧《百起义》从表层而言是个革命历史故事的展现,但故事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共识是“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共有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3]155,它是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规范准则的体现。
百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广西革命最先在百打响,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与百地理环境、众基础以及当地武装力量息息相关。在壮剧《百起义》
中,以一个革命历史事件牵出了当时
社会形态下的不同阶层,以他们的行
为阐释了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内涵。
是中央派来广西的指战员,他在
南宁看到了百姓悲惨的生活,并联合
龚鹤村、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韦
拔商量革命大事,主张争取旧军阀
李明瑞等人进行武装革命,他们是中
国共产党的代表,其宗旨是解放人民、
带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广西旧
军阀的李明瑞等人,在共产党、国民党、
汪精卫之间如何做出选择,这对李明
瑞、俞作柏等人而言并不容易,诚如
剧中俞作柏的担忧“国民党靠不住,
共产党更不值”,但经过衡量利弊以及
等人的引导,最终选择与共产
党共商大义:建立新军、争取民众拥护、
走上正道。他们抛弃高官厚禄,诀别
妻儿,走上了一条舍小家保大家的革
命道路,从旧军阀的高层方面展示对
民族大义的信仰和尊崇。作为中国早期
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的韦拔,他
虽然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但并没有
陷进狭隘的民族主义,他领导工农武
装革命,代表觉醒的有识之士的选择。
韦阿婆、阿花、阿龙等为代表的百
底层劳动人民,高唱“一面红旗进壮
山,红了大地红了天”,对军队的拥护、
接纳与追随,本身就说明了民众的民
族信仰和选择。而不管哪个层面,回
归到现实,都怀有民族的大义和共识。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即以共同利益
和共同解放诉求为基础,以实现人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
在壮剧《百起义》里呈现的民族情
感和价值追求,是基于中华民族的共
生意识,而不是单一的某一民族情感,
这样的民族感情让不同阶层、不同党
派的人团结一致,为苍生百姓,抛头
颅洒热血。
壮剧《百起义》以诗性方式呈
现了90年前的峥嵘岁月,呈现了蕴藏
于历史深处的精神力量。以英灵在舞台
的重现,深沉而厚重的自诉,言明战争
之惨烈,广西革命的复杂多变,中国
革命开疆拓土的艰辛:“我们是百起
义的红军战士,我们牺牲在转战千里、
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一场场激战之中;牺
牲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中……李明瑞牺
牲于一九三一年苏区、韦拔牺
牲于一九三二年百、陈洪涛牺牲于
一九三二年、李谦牺牲于一九三零年、
陈豪人牺牲于一九四零年……”他们
作为某军的师长、政委尚且如此,而
那些没有姓名没有记载的千千万万革
命烈士,他们魂归何处?他们为广西
革命牺牲,也是为中国革命牺牲,这
份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将永垂不朽,值得我们后人永怀、纪念。
结 语
壮剧《百起义》的价值意义是通
过一部剧,致敬90年前追求真理、奔
寻理想、浴血牺牲的英雄们,以期观众
在看戏中获得对英雄的一种敬畏、敬意
感以及精神的传承。为了契合这一主题,
该剧深耕历史,回顾时代变革中,各路
人马的抉择,从微观处展现时代风云及
风云变奏中的人物形象;该剧实地采风,
立足于地方性文化的原生属性挖掘,展
示了炫酷的民族文化以及多情的舞台表
达;该剧根植民族记忆,追探民族意识
的文化根源,隐喻着战争背后的民族情
感、民族共识、民族精神内核。以此,
孕育了壮剧《百起义》的三重文化标
签:历史、地域、民族,构建了壮剧《百
起义》的文化内涵、艺术话语。
作者简介:胡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
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
评论、民俗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世臻.用地方戏曲语汇渲染红精
神——评壮剧《百起义》[EB/OL].
(2020-6-4)./48049-罗云熙个人资料
1.html.
[2]邓如金,黄一格,潘其旭.马骨胡基础
教程·前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
[3]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
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林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