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加尼zonda多少钱作者:***
来源:《美术界》2020年第08期
【摘要】朱培钧、陈禾衣夫妇是广西现代雕塑的开荒者、广西城市雕塑的开拓者、广西雕塑教育的奠基者。他们推动着广西现代雕塑以及城市雕塑的发展,为广西雕塑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广西培养了一大批雕塑艺术家,文章从这三个方面来强调了朱培钧和陈禾衣为广西雕塑所做出的功绩,梳理了两人的雕塑創作活动、雕塑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朱培钧;陈禾衣;现代雕塑
朱培钧(1916.12—2006.6),字辛耕,广西桂林恭城人。陈禾衣(1920.12—2005.6),广东顺德人。两人同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生。朱培钧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受教于刘开渠、王子云、王临乙等先生;1941年毕业留校,担任刘开渠助教。陈禾衣是1940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1944年毕业后留校成为曾竹韶教授的我是一只小鸟作文
研究生。她是该系第一个雕塑研究生,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雕塑研究生。1946年以后①,朱培钧、陈禾衣夫妇先后在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西艺术学院前身)、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任教,1960年又回到广西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
朱培钧、陈禾衣的老师们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国外的雕塑家,他们夫妇可谓是中国第二代雕塑家,一生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培养了一大批雕塑人才,开拓了广西雕塑事业。由于夫妇同为雕塑艺术家,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为广西现代雕塑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评述。
1946年,受广西艺专校长马卫之的邀请,他们来到桂林开拓的雕塑事业。朱培钧写给夫人陈禾衣的诗《脚印——献给禾衣》中说道:“我们走向低谷,而是为了开拓,共同耕耘从未有人去的不毛之地,那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毫无犹豫地走向那里。”从此,广西现代雕塑拉开了帷幕。
朱培钧既从事雕塑创作与教学,又从事书画创作。两条艺术创作之路交织于一生,其雕塑与书画的学识和修养都是在国立杭州艺专时期奠定的,雕塑受教于刘开渠、王子云等诸位先生,国画受教于潘天寿、戚维新、张光等教授。纵观朱培钧雕塑创作生涯,大致可
以分为几个时期:国立艺专时期,除了在学校就读以外,还留校作为刘开渠的助教;1946年至70年代末,先后在广西艺专、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工作;80年代以后,迎来了新的创作契机。陈禾衣艺术之路相对单纯,主要从事雕塑创作和教学,其生活轨迹与雕塑创作生涯大致与朱培钧一致,他们共同创作了不少雕塑作品。从朱培钧、陈禾衣的创作道路来看,围绕着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他们都存在着两条创作主线:一条是以历史人物为表现主线,侧重于领袖形象与名人像,如朱培钧的《与科学工作者在一起》(1958)、《孔子像》(1985年),陈禾衣的《像》(1975年)、《俞作豫烈士胸像》(1984年);另一条是以现实题材为创作主线,如朱培钧《风镐手》(1957)等,陈禾衣的《女钳工》(1959年)等。另外,他们是广西少数民族题材雕塑的最早实践者,这也是他们现实主义雕塑创作中的一个方面。1962年,朱培钧和陈禾衣来到广西龙胜龙脊等地体验生活,朱培钧创作了《壮族农女》《红瑶女干部》,陈禾衣创作了《红瑶妇女》《壮族姑娘小美金》;1963年他们又各自创作了《红瑶》《壮族姑娘》两件作品。他们的创作实践也为广西现代雕塑的民族特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少数几个具有学院背景的女性雕塑家之一的陈禾衣,她雕塑中所展现的女性视角也值得一提。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偏向女性、少年或儿童形象,如《女地质工作者》(1953年)、《女钳双球开奖号码玩法
工》(1959年)、《少年头像》(1959年)、《太平天国女战士雕像》(1961,与朱培钧合作)、《红瑶妇女》(1962年)、《壮族姑娘小美金》(1962年)、《壮族姑娘》(1963年)、《莎莎》(1981年)、《小海军》(1985年)等,这些作品展露了女性雕塑家在关注社会生活时的独特女性视角。
朱培钧、陈禾衣的成就在于开启了广西现代雕塑进程,为广西现代雕塑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他们构建了西方写实造型基础体系,在雕塑创作上面向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思想与方法是他们创作的核心。这种创作思想既符合时代的需求,也切合艺术家的个人选择。以下简述他们的创作思想。
第一,现实主义创作是朱培钧、陈禾衣创作的主线。早在国立艺专时期,他们就自觉地接受了刘开渠等先生为现实、为抗战服务的社会雕塑的思想,自觉地进行主题性创作。1944年朱培钧在《雕塑泛论》一文中说到:“所以作家应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抄袭自然,而是以写实自然通过作家的理想而创造一个普遍的典型,这个创造是作家走入现实自然中间去探索,取舍分析,选择是足以代表的,而物象最美的,然后综合成功统一和谐而有思想有情感的作品”,此处的“作家”是指艺术家。他们早期的现实主义思想还存留了理想主义彩
的痕迹,后来的雕塑创作实践与思想更多地强调了雕塑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能。据其1960级的学生甘幼珉回忆:“在艺术思想上,他坚持现实主义,他认为我们是呈现给观众有好处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不是自己拿来玩,供自己开心的。”②他所提倡的是一种服务于社会、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
圆通快递查询订单号 第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建立在西方写实造型基础之上的,而寻求民族化的雕塑表现形式也是他们探讨雕塑本土化的一个方向。朱培钧与陈禾衣都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接受的是西方写实技法的严格训练。对传统形式的借鉴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因为传统雕塑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对于民族形式的探索与借鉴蕴含了“人民大众”的视角。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强调的是思想内容的生活化、革命化和艺术形式民族化的融合。朱培钧与陈禾衣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如此,从接受西方传统写实的造型训练始,经历过走出苏式雕塑样式影响的阶段,并逐步探索出本土化的民族风格,最终创造出造型纯朴、思想情感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
郑朝曾总结说:“他们是一对真正‘为了人民,为了艺术’技术高超的艺术家。”他们开创了广西雕塑事业,并穷尽一生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培钧早期雕塑观念中,非常重视纪念性和纯艺术性雕塑的创作,认为这是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他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一篇文章《谈雕刻艺术》里说:“我们希望社会人士多提倡注意,作纪念性的和纯艺术性的雕刻品普遍地建立起来,像西洋雕刻一样的发达,能够集中民众的感情、思想、心向,藉以减除国人自私的个人主义的观念,而走上大家热爱公共事业的道路,发扬团结向上的精神,开创中国文化的新基础。”他所倡导“纪念性”与“纯艺术性”雕塑强调的是雕塑社会功能的发挥,雕塑可以在公共事业中发挥作用,可以实现感化民众、团结民众的功能。这些观点具有艺术启蒙思想的彩。
从创作上来看,50至70年代朱培钧和陈禾衣就合作创作过大型塑像,如1952年桂林中苏友好协会举办的“中苏友好月美术展览”,他们创作、斯大林塑像;1961年,他们为广西自治区博物馆创作《太平天国女战士雕像》;1971年武鸣县邀请他们创作比真人还大的《壮乡怒火》,这组连环故事塑像共128件,1972年武鸣县为此专门举办了展览,分12个展馆展出,展出时间长达半年,参观人数达到31万,这是当年全广西规模最大的展览。这些大型的雕塑作品属于主题性的纪念性雕塑,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也为他们后来的大型城市雕塑创作做了铺垫。
进入80年代以后,广西城市雕塑才真正开始,其产生背景与刘开渠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倡导城市雕塑的建设、规划相关。1984年5月5日,朱培钧参加了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规划会议,并参观了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回来后撰写《参加全国城市雕塑规划会议见闻》一文。当时的城市雕塑以纪念性的名人塑像为主,据朱培钧文中的记录可知当时确定了全国第一批纪念性塑像共139个名人,广西有洪秀全、柳宗元与韦拔3人。朱培钧、陈禾衣合作完成了其中的两位名人塑像,且都列入国家城市雕塑重点项目。1984年朱培钧、陈禾衣共同完成《李明瑞、韦拔等同志领导的百起义革命先烈纪念碑》,该纪念碑雕像高14米,是广西第一座大型革命纪念性城市雕塑;1990年,为桂平县设计创作《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雕像纪念碑》,该像连基座高约10米,基座由朱培钧和陈禾衣的老师刘开渠先生题“天王洪秀全”五字。
朱培钧、陈禾衣直接参与到广西第一批城市雕塑创作中来。尽管由于时代所限,他们没有更多丰裕的条件来创作与设计更多的城市雕塑作品,但他们为广西城市雕塑的创作打开了局面,使广西城雕的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市同步发展起来。而且他们所认知的城市雕塑,“必须是具有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并反映时代精神的雕塑作品”。这些观点强调城市雕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
的统一,指引着广西后来的城市雕塑创作,就是在今天的创作环境中这些观点也仍有其现实意义。随着广西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城市雕塑的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面貌与风格也丰富起来,但两位先生在广西城市雕塑创作方面的积淀之功不可磨灭。
外墙线条材料eps与grc 朱培钧、陈禾衣是广西雕塑教育的奠基者。20世纪40年代,两位先生回到桂林,任教于广西艺专,参与广西艺专(今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创建。1948年2月14日朱培钧在《广西日报·艺术》上发表《艺专将设雕塑科之我见》一文,表达了开始雕塑专业的认识。这年秋③广西艺专开办了雕塑专业。1953年至1959年他们先后任教于中南美专(1953年由广西艺专和华南文艺学院、中原文艺学院合并而成)、广州美术学院,1960年再次回到广西艺术学院任教。两位先生从教5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雕塑艺术家,为广西的现代雕塑事业奠定了基础。据相关材料显示,广西艺术学院60年代招收雕塑专业9名,从1977年恢复招收雕塑本科生2名,此后陆续招生,1983年5名,1985年6名,1986年3名,除留校任教4名外,其余分配到各单位,为广西雕塑事业做出贡献。朱培钧与陈禾衣培养的雕塑艺术家,包括傅天仇、卢智权、尹一鹏、甘武炎、蔡修齐、陈本宗、李汉仪、关伟显、林毓豪、林巳生、曹崇恩、梁明诚、司徒杰等,60年代培养的学生且后来留在广西艺术学院从事雕塑教学的有朱光忠、朱连城、张鸣、罗启康、黄月新、覃继刚、石
向东等人。
从他们雕塑教育教学思想来考察,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对生活的感受,他们主张从生活中提炼典型形象的创作方法,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样的创作理念同样贯穿在教学之中。课程中开设的创作课坚持以深入农村,直面生活为导向,实现对现实的直接经验与体验。第二,西方写实造型基础训练是他们雕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解剖、肌肉、骨骼等写实语言的理解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这种模式源自法国古典写实主义,这是他们在国立杭州艺专所接受的基础训练。进入50年代以后,受苏联革命现实主义影响,所以前苏联著名女雕塑家穆希娜那种团块的塑形方式、造型雄伟、塑造有力的风格也曾在课堂上得到强调。第三,重视雕塑创作的民族形式,并贯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与他们的雕塑创作的民族化追求是一致的。其探讨的途径有二:一是传统雕塑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民间雕塑工艺在教学中的运用。“因为感于继承民族雕塑传统的必要,曾在课程中增设临摹中国古代雕塑和民间雕塑课,并举办中国雕塑讲座,运用幻灯图片讲解中国古代雕塑的民族传统和造型风格及其创作方法等,同时选出各时代的代表作品的放大照片长期陈列,以资观摩研究;间或组织外出参观,带领学生去云岗、龙门各地以及广州民间美术陈列馆和佛山祖庙、石湾陶瓷厂等处进行现场教学”。
孙杨个人资料
以上论述的朱培钧、陈禾衣雕塑教育教学思想的三个方面,基本奠定了后来广西艺术学院雕塑教学基础的方向,为广西雕塑专业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培钧在为陈禾衣雕塑作品集出版撰写的“前言”中写道:“为了家乡艺术事业的发展,我们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广州回到这片待开垦的红土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几经耕耘绽出满园桃李,她感到无限的欣慰!因为她为中国的雕塑事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城市的文明建设,用雕塑美化环境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几十年来,除了教学育人,还创作了不少雕塑作品。”尽管此处是朱培鈞对妻子陈禾衣的评价,其实书写的是他们为共同的广西雕塑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他们的雕塑创作及思想有着他们那个时代典型的烙印,但他们为广西雕塑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