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发展沿⾰和战⽃序列
红⼀⽅⾯军发展沿⾰和战⽃序列
红1⽅⾯军是由秋收起义军⽑泽东部、南昌起义军朱德⼀部(包括湘南之农军)、平江起义彭德怀部、湘闽赣浙等地农民起义组成的地⽅红军、由⼴西转战进⼊江西之红7军余部、原国民党第26路军⼀部起义军等部队组成,经历了三次反“会剿”作战和五次反“围剿”作战。⿍盛时期,共辖7个军团,兵⼒近12万⼈。红1⽅⾯军创建的中央苏区,从1932年开始成为了中共中央的⼤本营,故红1⽅⾯军⼀度称为中央红军。
1、发展初期:
1927年8⽉1⽇,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南昌起义,正式成⽴中共武装。9⽉,起义军南下潮汕地区时失败。起义军⾼层避往⾹港。参加起义之国民⾰命军第11军(叶挺部)第24师余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粤北,暂隐于原滇军将领范⽯⽣部(国民⾰命军第16军)。
1927年9⽉9⽇,⽑泽东、卢德铭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泽东率余部转移到井冈⼭,并收编了当地绿林袁⽂才、王佐部,组成了⼯农⾰命军第1师,于1928年初创建了中共第⼀个根据地。
1927年底,朱德部隐于范⽯⽣军中事泄,在得到休整和补给后,朱德部转移到湘南。1928年1⽉,朱德
部会合湘南农军,发动湘南。同年春,⽑泽东派何长⼯赴湘南联系朱德,接朱部上⼭(井冈⼭)。1928年4⽉朱德率部进⼊井冈⼭,与⽑泽东部会师。5⽉4⽇,组成红军第4军(始称⼯农⾰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后袁⽂才),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6个团,第10师由原南昌起义部队为主组成,朱德兼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第11师由原井冈⼭部队为主组成,张⼦清任师长(后由⽑泽东兼代),何挺颖任党代表;第12师由湘南农军为主组成,陈毅任师长。
1928年7⽉22⽇,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红军第5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黄公略任副军长,刘之志任参谋长(后邓萍),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纵队,孔荷宠任第1纵队长兼党代表,李实⾏任第2纵队长、张启龙任党代表,吴溉之任第3纵队长、黄克诚任党代表,贺国中任第4纵队长、张纯清任党代表,李灿任第5纵队长、邓乾元任党代表。
1929年1⽉,彭德怀率红5军主⼒进⾄井冈⼭。红4军主⼒下⼭扩军,并开辟赣南、闽西新根据地。同时,红4军整编为3个纵队:第1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陈毅(后熊寿祺),第2纵队司令员毕占云(后胡少海、刘安恭)、政委邝珠权(后敬懋修、、彭祜),第3纵队司令员伍中豪、政委蔡协民(后)。1929年7⽉,闽西地⽅部队组成红4军第4纵队,司令员傅伯翠(后胡少海)、政委张⿍丞(后傅伯翠),参谋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谭震林。
1930年1⽉由赣南地⽅红军组成红6军(后改称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奇(后陈毅、潘沁源、蔡会⽂),参谋长陈奇涵,辖3个纵队:第1纵队司令员柯东武、政委李⽂林(后陈毅、李锡凡),第2纵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曾炳春(后王如痴),第3纵队司令员徐彦刚、政委刘作述。
1930年5⽉由闽西地⽅武装组成红12军,军长邓毅刚,政委邓⼦恢,辖3个纵队约3000余⼈。后撤编。
1930年6⽉由红4军第4纵队与闽西地⽅武装组成红21军,军长傅伯翠,政委李任予,辖5个纵队约3000余⼈。7⽉,改称新12军。
1930年6⽉由红5军第5纵队与鄂东南地⽅武装、⼤冶兵变武装组成红8军,
番茄小说集军长李灿(后何长⼯),政委何长⼯(后邓乾元),参谋长卢毅才,政治部主任柯庆施,辖3个⽀队。后撤编。
1930年6⽉由红5军第1纵队扩编组成红16军,军长胡⼀鸣(后孔荷宠),政委于兆龙。
1930年7⽉由赣南地⽅红军组成红22军,军长陈毅、政委邱达三,辖5个纵队红2000余⼈;后撤编。
1930年7⽉由赣西南地⽅武装组成红20军,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政委刘⼠奇(后曾炳春)、参
谋长刘、政治部主任谢汉昌,辖4个纵队约2000余⼈。红20军同年底发动“富⽥事变”,次年撤消。
1930年7⽉由赣东北地⽅红军组成红10军,军长⽅志敏(后周建屏),政委邵式平(后⽅志敏代、涂振农),辖3个团约1500余⼈。1933年1⽉红10军调⼊中央苏区改称红11军。6⽉,改编为第19师,编⼊红7军团。
2、红1⽅⾯军成⽴:
1930年6⽉,中央苏区红军进⾏整编,成⽴了红1军团(朱德兼任总指挥、⽑泽东兼任政委)和红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8⽉23⽇,红1、3军团于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会师,成⽴红1⽅⾯军。⽑泽东任中国⾰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1⽅⾯军总前委书记、红1⽅⾯军总政委兼红1军团政委,朱德任红1⽅⾯军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总政治部主任。此时红1⽅⾯军所辖2个军团,成为⽇后中共武装发展的⾻⼲核⼼⼒量,也可称为⽑泽东的嫡系部队。
(1)红1军团(以红4军和红3军组成):军团长朱德(兼)、政委⽑泽东(兼)、参谋长朱云卿(后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兼)。红4军:军长林彪,政委彭清泉(后),参谋长陈奇涵(后周昆),政治部主任蔡协民(后李涛、李任予)。辖第10师师长王良、政委李锡凡(后李遗民),
第11师师长尊⼠娥(后耿凯、王良)、政委罗瑞卿(后张⾚男),第12师师长肖克、政委(后刘亚楼)。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参谋长周⼦昆(后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涛,辖第7师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8师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9师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红12军(由红4军第3纵队与军部独⽴营组成):军长伍中豪(后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辖第34、35、36师。
(2)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红5军:军长彭德怀(后邓萍)、政委滕代远(后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辖第1师师长李实⾏(后李世成)、政委侯中英(后吴溉之),第3师师长彭鳌(后郭炳⽣)、政委彭雪枫。红8军:军长何长⼯、政委邓乾元(后袁国平),辖第4
师师长黄叶真(后黄云桥)、政委⽯衝中(后黄克诚),第6师师长郭炳⽣(后彭鳌)、政委彭雪枫(谢翰⽂)。红16军:军长孔荷宠,政委于兆龙(后黄志竞),参谋长余发明,政治部主任吴天翼,辖第7、9师和鄂东独⽴师。
(3)地⽅红军:红35军(1930年9⽉由湘赣地⽅武装组成)军长蔡申熙(后刘铁超),政委聂道照(后李井泉)。新12军(1930年7⽉由红21军改称)军长左权,政委黄甦。湘东独⽴师(1930年9⽉由湘赣地⽅武装组成)师长刘沛云(后李天柱),政委谭思聪(后王震),参谋长谭家述。
3、⿍盛时期红1⽅⾯军序列:
(1)领导机构和机关:
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1931年1⽉15⽇成⽴,11⽉改组)
书记项英(代理)、⽑泽东(1931.4代理)、项英(1931.11代理)、周恩来(1932.1)
(1931年11⽉25⽇成⽴,由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直接领导)中央⾰命军事委员会:
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项英
秘书长肖向荣
红军总司令朱德(1933.5)总政委周恩来(1933.5)
qq名女生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副主任贺昌(1931.12)、杨尚昆(1934.1)袁国平
组织部部长李弼廷
宣传部部长张如⼼、陆定⼀
动员部部长、胡嘉滨(1934.8)
敌⼯部部长李翔梧
青年部部长⾼传璘、肖华(1933.6)
秘书长邓⼩平、肖向荣
军委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叶剑英、(1932.10)
参谋处处长郭化若
第1局:局长张云逸、彭雪枫(1934.12)
第2局:局长曾希圣副局长钱壮飞
要是.......就造句一年级第3局:局长王诤政委翁瑛、伍云甫
第4局:局长宋裕和
第5局:局长杨岳彬、滕代远
第6局:局长张经武
军委总动员部:部长杨岳彬、滕代远(1933.9)副部长⾦维映(⼥)
军委总供给部:部长杨⾄诚、叶季壮(兼)政委叶季壮(1932.9)军委总卫⽣部:部长贺诚
军委总兵站部:部长杨⽴三政委潘⾃⼒
军委保卫分局:局长李克农
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肖劲光(1931.10)
校长兼政委(1931.12)、叶剑英(1932.10)、(1933.11)
副政委何长⼯(1931.11)教育长邓萍(1931.11)
政治部主任周以栗、刘伯坚、欧阳钦、朱瑞(1932.10)
校务部部长杨⾄诚、郭天民
红军⼤学(1933年10⽉成⽴):校长兼政委何长⼯
政委(后)徐梦秋、彭雪枫
彭杨步兵学校:校长陈赓政委刘希平
公略步兵学校:校长林野政委陈铁⽣、张际春、李芳远
养老金异地领取特科学校:校长胡国杰、孙发利政委袁⾎卒
通信学校:校长兼政委曾三
卫⽣学校:校长贺诚、彭伯龙、陈义厚
军委后⽅办事处(1932.4成⽴):主任杨⽴三
军委抚恤委员会(1932.1成⽴):主任贺诚、叶季壮(1932.9)
(2)红1⽅⾯军总部:(1931年11⽉撤消总部,1932年6⽉⼜恢复)总司令朱德(兼)
总政委⽑泽东(兼)、周恩来(1932.10兼)
总参谋长朱云卿、叶剑英(1931.5)、(1932.10)、叶剑英(1933.11)、(1934.12)副总参谋长张云逸
总政治部主任⽑泽东(兼1931.3)、周以栗(代理1931.5)、杨尚昆(1932.6)、
袁国平(1933.6)、王稼祥
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副官长兼经理处处长杨⽴三供给部部长叶季壮兵站部部长赵智材
卫⽣部部长兼政委王⽴中卫⽣部政委朱良才(1934.12)(3)红1军团:
军团长朱德(兼)、林彪(1931.9)
政委⽑泽东(兼)、(1931.9)、(1932.3)
参谋长陈奇涵、左权、徐彦刚(1932.6)、左权(1933.12)
政治部主任邓⼩平(1931.6)、(1932.3)、李卓然、朱瑞(1934.8)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部长赵尔陆
红4军:军长林彪、周昆(1931.9)、王良(1932)
政委、罗瑞卿(1931.9)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李任予、谭政
第10师、11师、12师(肖克/刘亚楼);*1932年12⽉撤消红4军和第11师
红3军:军长黄公略、周⼦昆(1931.9)、徐彦刚(1932.8)
政委蔡会⽂、⾼⾃⼒、葛耀⼭、朱瑞
参谋长陈奇涵
政治部主任李涛、曾⽇三
第7师(李聚奎)、8师、9师(周建国);*1932年12⽉撤消红3军和第8师
红12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邝朱权(1932)
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何醒南、李明光第34师(陈树湘/王光道)、35师、36师(邓华);*1933年6⽉撤消军1933年6⽉整编,撤消军,军团直辖师。第1师:由红3军、红12军组成,师长罗炳辉(后李聚奎),政委蔡树藩(后王
开湘、黄甦,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第2师:由红4军组成,师长徐彦刚(后陈光),政委胡阿林(后刘亚楼);第3师:由中央模范团和2个独⽴团组成,师长周昆(后黄德善),政委伍修权(后邝朱权);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后曹⾥怀、彭绍辉),政委肖华。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高圆圆在重庆经历过什么(4)红3军团:
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杨尚昆(1933.9)
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治保卫局局长张纯清、许建国供给部部长周⽟成
红5军:军长邓萍政委贺昌、张纯清
政治部主任吴溉之、黄克诚第1师、3师(郭炳⽣);*1932年12年撤消军红7军:(1929年12⽉,邓⼩平领导右江起义成⽴红7军,1930年初⼜与李明瑞等⼀起领导龙州起义成⽴红8军;不久,红8军失败,余部并⼊红7军。1931年
5⽉,红7军主⼒由李明瑞、张云逸率领转战进⼊湘赣根据地,7⽉归红3军团建制,留下韦拔师坚持⼴西百⾊地区游击战争)
军长张云逸、李明瑞(1931)、龚楚(1932.3)
政委邓⼩平、张纯清(1931.10)、葛耀⼭、乐少华
参谋长张云逸(1931)政治部主任叶季壮
红8军:军长何长⼯政委袁国平
辖第4师、第6师;
*1931年12⽉撤消军,部队并⼊红5军为第2师;1933年6⽉撤消军,军团直辖师。第4师:由红5军组成,师长张锡龙(后洪超、彭雪枫、张宗逊),政委彭雪枫(后黄克诚);第5师:由第7、8军和红21军组成,师长寻淮洲(后李天佑),政委乐少华(后陈阿⾦、钟⾚兵);第6师:由兴国模范师组成,师长洪超(后彭雪枫、曹⾥怀),政委陈阿⾦(后江华、徐策)。
(5)红5军团:(1931年12⽉14⽇由原国民⾰命军第26路军⼀部“宁都起义”组成)
军团长季振同、董振堂(1932.8)
政委肖劲光、朱瑞(1932.8)、李卓然(1934.8)
副军团长董振堂、赵博⽣(1932.8)
政治主任刘伯坚
参谋长赵博⽣、周⼦昆(1932.8)、徐彦刚(1933)、郑如岳、李屏仁、(1934.10)、陈伯钧(1934.12)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曾⽇三供给部部长胡南⽣
红13军:军长董振堂(兼)、朱瑞、左权政委何长⼯、王如痴辖第27师、38师、39师;*1933年6⽉撤消军,改称第13师,陈伯钧任师长,谢良任政委。
红14军:军长赵博⽣(兼)政委黄⽕青
辖第10师、41师、42师;*1933年6⽉撤消军,改称第14师,师长程⼦华(后)张宗逊,政委朱良才;
红15军:军长黄仲岳、李青云(1932.8)、左权(1933)政委左权、朱瑞(1933)、朱良才
副军长张少宣政治部主任刘型
辖:第43师、44师、45师;*1932年底撤消军,部队并⼊红1军团。(6)红6军团:(1934年8⽉由湘赣红8军、湘鄂赣红18军组成,即进⾏西征,同年10⽉于湘西与贺龙红2军团会师,后编⼊红2⽅⾯军)
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
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意辖:第17师(原红8军部队,军团长兼师部⾸长)、第18师(湘鄂赣红18军,师长龙云,政委⽢泗淇,参谋长谭家述);
(7)红7军团:(1933年7⽉成⽴。1934年7⽉组成红军北上抗⽇先遣队,辖第19师、第20师,共约6000余⼈,向浙江⽅向进军,以掩护红1⽅⾯军主⼒向西撤退;11⽉与闽浙赣军区王如痴之新10军合编组成红10军团,原红7军团部队编为第19师,新10军部队编为第20师、21师,共10000余⼈。1935年1⽉于怀⽟⼭失败。余部由粟裕率领坚持游击战争)
军团长寻淮洲、刘畴西(1934.11)政委肖劲光(兼)、乐少华(1933.10)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
辖:第19师(寻淮洲/聂洪钧)、20师、21师。
(8)红8军团:(1934年9⽉成⽴,1935年1⽉撤消)
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
参谋长唐濬、张云逸政治部主任
辖:第21师、23师(孙超/李⼲辉);
(9)红9军团:(1933年12⽉成⽴)
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何长⼯(1934.12)
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黄⽕青
供给部部长赵镕
辖:第3师、第14师;
(10)直属部队:
红35军:军长罗贵波、邓毅刚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罗贵波红21军:(1932年8⽉则赣南地⽅武装重新组成)
军长刘畴西政委李井泉、黄甦
红22军:(1933年10⽉由红12军军部与第36、64师合编组成)
军长罗炳辉政委旷朱权
政治部主任谭政
辖:第64师、65师、66师;
瑞⾦卫戍司令部(1932年7⽉成⽴):司令员、叶剑英(1932.10)红22师:师长程⼦华、周⼦昆政委⽅强、王开湘
红24师:师长周建屏
4、长征和陕北会师:
1934年10⽉,红1⽅⾯军未能打破敌⼈第5次“围剿”,被迫放弃中央苏区,中共中央率红1⽅⾯军主⼒8万余⼈向西转移。留下部分⼲部和部队坚持南⽅游击战争。⾄12⽉,红1⽅⾯军突破了四道封锁线,损失惨重。湘江战役后,红1⽅⾯军仅存3万余⼈。1935年1⽉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会
议,清算了以秦邦宪、李德为⾸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曾于1932年10⽉撤职的⽑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层,并全权指挥红军。⽑泽东指挥红1⽅⾯军余部突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6⽉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红4⽅⾯军会师。7⽉,红1、4⽅⾯军进⾏整编,编成9个军。成⽴中国⼯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张国焘任总政委,任总参谋长,陈昌浩任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周纯全任副主任。另设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陈昌浩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叶剑英任前敌参谋长。保留红1⽅⾯军和红4⽅⾯军。周恩来任红1⽅⾯军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任红4⽅⾯军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王树声任副总指挥;红1军团改编为红1军,林彪任军长、任政委,左权任参谋长;红3军团改编为红3军,彭德怀任军长,李富春任政委,肖劲光任参谋长;红5军团改编为红5军,董振堂任军长,曾⽇三任政委,曹⾥怀任参谋长;红9军团改编为红32军,罗炳辉任军长,何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