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念米雪老公
我的恩师陈紫My teacher Chen Zi 文:黄安伦
不可思议的奇迹
小家电品牌1972年1月11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正是那天,六十五军军部通过我所在的直属炮团第十一连(由北京军垦的学生组成),调遣年仅22岁的我到张家口市文工团新组建的歌剧《龙山战斗》剧组报到。这部歌剧很快定名为《矿工的女儿》。在文化饱受摧残的一片荒芜中绝处逢生,《矿工的女儿》不仅成为“”时中国唯一的一部原创大型交响性歌剧,更对“”后被评论家称为“对中国歌剧‘井喷式’的大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在1972年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创作出了这么一部大歌剧,这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从我个人角度,这不可思议的奇迹用“千载难逢”四字来形容实不为过。1972年1月11日来剧组报到的头一天,我在日记中描述了事情的震撼:“记住这个名单:作曲陈紫,编剧乔羽,导演侣朋,指挥王方亮,真是集中了中国音乐、中国歌剧的精华了。特别是陈紫,这是我在幼儿园时就向往的名字,现在已经以老
梦见很多坟墓师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啦!”更难以置信的是,从上岗的第一天,老师们就已明确向我交代了任务——除了演出,全剧总谱的配器、合唱的写作、配乐的编写、乐队合唱队、主要演员们的训练与排练、全剧音乐的指挥、合成等等,全部交由我负责。
在此之前,我仅是个中央音院附中的琴童,虽对作曲饶有兴趣,但因“”的关系无缘就读作
曲系。我仅有的机会,就是在塞北乡间军垦的年代,在一所农村的小学校,靠那里一架撒气漏风的破脚踏风琴自学作曲课程。而自己与乐队工作的经历,仅仅是与张家口市京剧团的小乐队合作,为他们的新剧《战龙口》配器、指挥。我这么一个初生牛犊子,却被老师们如此信任并委以重任,一下子接掌这么一部大歌剧,心中不免心虚。陈紫老师一句话壮了我的胆:“小黄,放手去干吧,你行的!”能如此经历一部大歌剧创作的全过程,试想,世上哪一个作曲系22岁的学生能有这样的实践条件?这确是我一生与交响音乐、合唱及戏剧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极高起点。ps文字处理
在陈老师的引领下,全套歌剧创作的核心因素,瞬间全都迎面而来:编剧、导演、表演、演唱、演奏、舞美、合唱、作曲、配器、指挥……《矿工的女儿》不仅把我这样一个“琴童”,一下子推进到一部完整大歌剧制作的全过程,后来更是在“中华魂”三字的基点上,把我推进到中国歌剧承上启下的历史进程中。
紧接着的1976年,中国翻开历史新的一页,陈老师立即把我召唤到中国歌剧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
签名档吧央歌剧院重建的前身)。先是委以重任,重新编配两部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与《刘胡兰》(和王世光一起),然后是《欢迎周总理到咱家》(王方亮曲)。到了陈老师作曲的《韦拔》(1977),已经是时年27岁的我参与制作的第六部大歌剧了。
非同一般的大作曲家
因“”的关系,我虽没机会上作曲系,但我却是在极为“正统”的音乐氛围中长大——家父是德国大师欣德米特的弟子,从耶鲁回国后,历任
REMEMBRANCE
歌声传奇高胜美422020/3
发布评论